【2007年的日本外交走向】俄罗斯外交风波走向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2006年9月,安倍当选自民党总裁、出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并组成新内阁后,提出要推进“有主张的外交”。日本对外政策也因此而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      亚洲外交:变化最大
  
  日本的亚洲外交变化最大。安倍上台伊始即打破战后日本首相一上台必先访问美国的惯例,首先访问中国、韩国,改善与中、韩的关系,其亚洲外交从“山穷水尽”一举变为“柳暗花明”。此后,有关亚洲外交的新构想、新概念层出不穷,展开了积极主动的外交攻势。
  首先,安倍首相提出“亚洲通道计划”,意在使日本成为沟通亚洲与世界的“通道”和“桥梁”,以亚洲的领导和代表的身份参与主导国际事务。为落实这一计划,安倍2006年12月访问菲律宾,宣布对菲提供10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13亿美元的投资、贷款和援助。目前,日本对菲援助额已累计100亿美元,对菲投资和贸易均居菲引进外资额和外贸额的前两位。同时提出面向东亚各国的七大援助计划:为日本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追加5200万美元;为预防禽流感追加6700万美元;今后5年内出资350亿日元,每年邀请6000名东亚各国青少年访日;为东亚各国提供预防自然灾害的援助;支援湄公河流域开发;为东亚和平培养人才。2007年1月,安倍出席了东盟与中日韩首脑的会晤,进一步深化亚洲外交攻势。
  其次,麻生外相2006年11月30日在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讲演时提出《创建“自由与繁荣之弧”――拓展日本外交地平线》。即日本要把从东欧的乌克兰开始,向东经过中亚地区,延伸到南亚的印度、阿富汗以及东南亚地区,再转向东北亚的这一“弧线”作为外交重点。帮助“弧线”上的各国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要帮助还处于“民主主义特别阶段”的国家成为“真正的民主主义国家”,试图以“价值观”为纽带,将日本的周边外交扩展到欧亚大陆新兴国家,实现欧亚大陆外交的地缘战略构想。麻生虽自我辩白:这一“弧线”并非用来封锁和包围中国、俄罗斯。但日本学者认为,这是日本参加欧亚大陆角逐的宣言,如果不包含中国因素,就是毫无意义的计划。可谓一语中的。
  第三,日本政府倡导“价值观联盟”。即邀请印度参加“日美澳战略对话”,建立以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为基础的战略联盟。2006年12月,印度总理访问日本。安倍首相在日印首脑会谈中希望就“日美澳印战略对话达成共识”。会谈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将“伙伴关系”提升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日本媒体认为,日印“具有共同价值观”,是亚洲最大和最发达的民主国家,印度是“亲日国家”,要“加强民主国家之间的合作”。而这一战略对话将被认为是“对中国的包围网”。为推进对印外交,日本内阁海外经济合作会议决定把印度作为对外经济合作与开发援助方面的最重要国家。但印度更注重经贸问题,强调2005年印日贸易7400亿日元,远“没有充分发挥两国合作的潜力”,希望日方对印度2800公里的铁路干线以及其他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增加两国之间的航班数量,2007年开始协商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中心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今后定期进行两国首脑对话。麻生外相提出的创建“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外交构想,也是要把日美欧的共同价值观渗透到欧亚大陆外围呈带状分布的新兴国家,形成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民主联盟。
  第四,保护海上运输通道。日本政府提出“亚洲海盗对策地区协定”方案,由有关各国组建一个“海盗情报共享中心”,交换马六甲海峡地区海盗活动的情报,对猖獗一时的海盗活动加强预防和打击,并提供启动经费1300万日元。通过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安全保障,维护对日本经济性命攸关的海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2006年11月,日本海上自卫队与印度海军举行了大规模海上军事训练,是双方自2000年以来的第7次联合军事演习。
  安倍政府2007年积极推进亚洲外交的动因和目的主要有:1、平衡和牵制中国日益扩大的地区作用和国际影响;2、缓和、消解邻国对于日本国内总体保守化政治转型的疑虑和不安;3、争取亚洲国家支持日本争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4、为日本倡导的东亚共同体及东亚主导地位积累政治资源和经济基础;5、通过对美外交的稳步推进、对亚外交的积极主动,保持总体外交战略的相对均衡,“挟美入亚”,加快走向世界政治大国。
  当然,日本的亚洲外交也有基本立场不变、但根据形势变化随时调整的部分。
  一是对朝鲜外交。安倍首相是以对朝姿态强硬而赢得国内人气的,当然不会放弃既有政策立场。日本政府一贯把朝核问题与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相挂钩,支持联合国通过决议对朝进行严格制裁,迫使朝放弃核计划,然后再逐步实现日朝关系正常化。尽管朝鲜发射导弹与核试验在日本国内引起巨大不安,但日本政府却趁机加快了国内政治转型和安全政策调整,如修改和平宪法、防卫厅升格为省、加速与美国共建导弹防御体系等。
  二是中东政策。日本是一个资源小国,中东石油占其进口石油总量的2/3以上,能否稳定安全地输入中东石油,是其经济发展能否持续和能源安全能否保障的关键问题之一。但日本政府并无对中东地区局势施加政治影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只能追随美国的中东政策,放弃在伊朗的石油权益。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日本石油战略储备充足、先进节能技术的开发,经济对中东石油的需求相对减轻,日本外交缺乏积极主动调整对中东政策的动力和能力。
  
  对美、对欧、对俄外交:基本不变
  
  对美外交。安倍强调要构建“为了世界、为了亚洲的日美同盟”,比前任内阁提出的“世界中的日美同盟”多了一个“为了亚洲”,至少在表述上要修正以前过于偏重美国,忽视周边各国,导致亚洲外交失败的弊病。但充其量只是在日美同盟的战略框架内适当增加亚洲外交的权重,并非对日美同盟关系进行重大调整。日本外交的根本动因和目的是要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服务并服从于其“政治大国”、“世界大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但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各种限制性因素使日本无法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和政策实现上述外交目标,只能接受日美同盟在政治、外交和安全方面的制度性安排,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发挥配合作用。一来取信于美国、让美国放心,逐步缓解日美同盟对日本的控制和约束;二来积聚力量,为走向世界大国奠定实力基础。安倍也将“萧规曹随”,坚持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外交战略。
  对欧外交。日本政府认为,日美欧拥有共同的民主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体制,引领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发展方向。2007年1月,安倍首相访问了北约、欧盟和法国、德国、英国,就伊拉克、伊朗、巴以冲突、阿富汗、中亚局势和朝鲜核危机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协调立场,议题从经贸扩展到政治、外交和军事。安倍还在北约总部发表演说,认为日欧是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伙伴,应为解决全球问题而展开共同行动,希望与北约探讨如何在联合国框架内以最佳方式参与国际维和活动,这是日本首相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北约总部发表演说。安倍在访欧期间还到处游说欧盟不要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指责中国军费开支“快速增加”,且“缺乏透明度”,对中欧关系横加干涉。同期,麻生外相访问了以前均属于苏联阵营、地处欧亚大陆战略要冲的罗马尼、保加利亚、匈牙利、斯洛伐克,是将“自由与繁荣之弧”的战略构想首次付诸外交实践。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访问加强日欧关系,形成“安倍外交的第三轴心”。试图通过连接欧亚大陆的民主纽带加强日欧关系,强化与美国、北约的合作关系,拓展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建立稳固的日美欧三角架构作为全方位外交的基础。日本媒体评论说,访欧是希望“通过与拥有共同民主价值观念的欧洲进行合作以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网。”
  对俄罗斯的外交因领土问题而一直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但不甘寂寞的麻生外相又有惊人之举。2006年12月13日他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提出:“如果将北方领土一分为二,则择捉岛的25%和其他三岛都可归属日本。不考虑领土面积而单纯说几个岛归谁不解决问题,必须从现实出发进行谈判。”按照这一“三岛归还”方案,等分北方四岛的面积,以等分线作为日俄双方的分界线,日本可以得到三又四分之一的北方领土。他还认为,普京拥有强权,也愿意解决领土问题,应在他当政期间作出决断,这是最佳时机。日本有人认为,这一方案比“一揽子归还四岛”方案更具现实可能性,如能实现将是日俄利益的双赢。但外务省随即表示,这仅是外相个人意见,政府立场并无变化。日本媒体又报道说,是俄方首先提出“等分北方四岛面积,以等分线作为日俄双方的分界线”的建议,而日方予以拒绝。这种先试探、再拒绝的博弈说明,北方领土问题仍是日俄之间绕不过去的难题。2007年,日俄将举行战略对话,磋商反恐、毒品走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地区冲突等问题。日本政府的对俄政策会有什么变化,将怎样推进以领土问题为中心的对俄外交,值得我们关注。
  
  联合国外交:锲而不舍
  
  2007年,安倍内阁将继续以出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目标积极推进既定的“联合国外交”。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被日本政府视为政治大国的标志。2006年9月,安倍在就职演说中即明确宣布:“继续推动联合国改革,日本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外务省官员觉得如此表示过于直白,请求修改,结果被首相官邸拒绝,因为这一段话是安倍亲自写就,是“寄托了首相最强烈愿望的部分”。2006年12月18日是日本加入联合国50周年,日本国内举行了不少纪念活动。天皇夫妇、国会两院议长、首相和外相都出席了纪念活动。安倍首相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希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认真担负起各项职责。” 再一次催动了日本的“争常热”。官房长官盐崎恭久对记者表示:“日本50年来一贯重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今后将通过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那样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和平外交。”明确表明了2007年日本联合国外交的方向。
  日本《读卖新闻》2006年12月16日开始发表连载文章,认为日本作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积极推动联合国通过了针对朝鲜发射导弹与核试验的两项决议,具有划时代意义,说明日本已从过去被动接受联合国决议,转为主动利用联合国为本国利益服务。由于日本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于2006年底到期,按照联合国章程又不能连选连任。所以日本在未来2年内将不能以“准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的管理,利用联合国讲坛的发言权将大大削弱。日本政府因此更深切地感觉到掌握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和职权以参与国际事务管理的重要性。2007年1月,安倍首相与麻生外相在出访欧洲期间,均积极为争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展开外交攻势,争取欧洲国家的支持。如何突破联合国改革的僵局,是对2007年日本外交最大的考验。
  外务省基于2005年联合国外交失败的痛苦经验,提出了以“强化外交力”为中心的2007年预算,总金额为7649亿日元、比上年增加10.7%,其中情报经费同比增加62%,对外援助预算5305亿日元、同比增加12.1%;并提出今后10年内增加2000名外交官、新设30个驻外使领馆的方案。因为日本在非洲50多个国家只有14个大使馆,在前苏联14个共和国只有4个大使馆,外务省只有5000多名外交官(美国20000多名,英、法、德分别有7000多名),外交力量明显不足。分析人士指出:外务省以“强化外交基础力量”为目标的这一“外交革新”,战略意图之一就是为下一轮“争常”做准备,新设驻外使领馆以扩大海外外交据点,提高外援金额以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2007年1月,外务省开始草拟方案,建议增加6个安理会成员国,把对联合国的财政支持作为考察条件之一,强调必须获得2/3以上成员国的支持,并与德国、印度、巴西等国进行协商。但日本外交人士和国内媒体似乎并未认识到,日本“争常”的最大障碍恰恰是美国。美国作为联合国制度的最大受益者,虽然表面支持日本“入常”,但内心根本不想改变联合国的现有权力分配机制,这才是日本“入常”的最大阻力。特别是日本近来修改《教育基本法》、防卫厅升格为“省”、提出新安全战略等动向,更让美国疑虑日本是否会突破日美同盟框架,恐怕更不会对联合国改革持积极支持态度了。
  总之,2007年日本外交的“亚洲通道计划”、“价值观联盟”、“自由与繁荣之弧”,归根结底都是在日美同盟的战略框架内对全方位大国外交的拓展和调整,既是配合支援美国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的重组,也要利用国家实力和地缘关系扩大自身利益和地区影响。2007年1月,安倍首相发表新年讲话,强调要与中方“共同将友好关系提升为互惠互利的战略关系”,与中韩两国“建立互相信任和面向未来的关系”。随后赴菲律宾参加东盟首脑会议和“10 +3”峰会,并与中、韩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谈。中日两国外交当局已开始商量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2007年两国总理互访的有关事宜。强化日美同盟、加强亚洲邻国外交、拓展欧亚大陆外交,将成为2007年日本外交的三大重点。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

相关热词搜索:日本 外交 走向 2007年的日本外交走向 中国外交未来走向 特朗普外交政策走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