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政治学角度解析中国和平发展的条件:从成立条件的角度划分合同可分为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融入国际体系,通过和平发展,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壮大,而中国的发展也创造了国际体系和平变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条件。中国之所以能实现和平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性,需要着重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既经济全球化、国际制度以及和谐世界这三者与和平发展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与和平发展
  根据罗伯特•吉尔平的观点,当今世界经济中有两个最“全球化”的地方,一个是美、日、欧组成的高度工业化国家集团,另外一个是东亚的若干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沿海省份。
  首先,中国借助经济全球化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联通。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中国民族经济越来越外向化和国际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外部力量。这一内一外两个条件的历史性结合,成功地推动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相连和互动,促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相通和融合,从而成功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实现了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结合。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其核心是跨国直接投资(FDI)。全球化之所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它成功地推动了跨国资本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是其最丰裕、最有比较优势的经济要素,而发达国家拥有丰裕的资本和技术。伴随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放宽管制政策,国际资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廉价劳动力,而中国此时恰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导致跨国资本逐步流向中国。
  再次,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获得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贸易增长。FDI并非单纯的资金流动,而是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知识的总体转移。其核心是以机器和设备等生产资料的形式进行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是工人的技术培训、经营管理和市场销售等技能的转移。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中国的FDI基本以生产性投资为主,兼有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的双重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当比例的对外贸易增长是由FDI推动的,而且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依赖外资的辐射效应。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这样的后兴大国实现崛起,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引进各种资源包括能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成就了中国和平发展。
  
  国际制度与和平发展
  在冷战高潮时期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家的物质实力决定着国际政治权力的分配,达成和维护和平的关键因素是物质实力(军事力量、人口和资源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霸权衰落的大背景下,虽然现实主义学派继续沉浸于权力政治的传统说教之中,其他学者却对物质性权力在维持世界秩序稳定方面能否继续发挥作用产生了质疑,转而开始探索非物质性权力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推动着国际关系理论从以权力政治为核心的新现实主义向以国际制度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方向演变发展。
  随着安全、贸易、环境到反恐等各领域国际合作不断发展,国际制度在规范、管理和控制国际体系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显。中国对国际制度的认知条件、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均发生了变化,从拒绝、抵制国际制度到接受、融入、参与和引导国际制度。一方面,中国依托开放性的国际制度融入世界体系,另一方面开放性中国的“大国化”对于构造新形态国际关系提出了现实要求,从而创造了国际制度和平变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条件。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先后加入了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京都议定书》等300多个国际多边条约,参加了20多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同时,中国积极参与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危机、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世界舆论认为,“中国向世界传递和平信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制度的重要参与者和引导者。
  新自由主义认为相互依赖导致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构成了制约国际关系行为体互动的结构性因素,国际体系是一个国际制度的网络。国家与国际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未来,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改善气候变暖、促进地区合作与发展等问题上中国都将发挥主导作用,中国也有意愿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与民主的方向发展。
  
  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了对外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其外在的战略意图即是求和平、求合作。所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有机统一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二者是互为条件和相互促进的。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对于中国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清晰申明了中国对外战略的目标,有利于消除世界对于中国发展的疑虑。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表明了中国求和平、求合作的对外战略意图,可以消除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中国发展的误解和担忧,让他们相信中国的发展是他们的机遇,而不是挑战;是对世界的贡献,而不是威胁。从而消除“中国威胁论”等的不利影响,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这一新理念,体现了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结合的愿望;体现了一个爱好和平、讲求正义、尊重秩序的大国的责任意识;也表明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共同繁荣的真切诚意。
  再次,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有利于塑造人类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中国所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顺应时代潮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企盼,道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通过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号召,可以促使更多的国家加入到和平发展道路的行列中来,壮大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进步的力量。而“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和谐了,那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就能走得更为平稳和顺当一些。”
  最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有利于缓解世界的各种矛盾和紧张态势,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今的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和谐世界”的理念倡导通过平等对话,合作共赢来实现共同安全、共同发展,是为国际社会解决各种矛盾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问题的治理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推动建立更加公正、民主、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实际行动,担负起了引领全球发展的责任,使中国发展的成果惠及整个国际社会,从而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能够和平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和平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中国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不仅是“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更是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和谐的世界、和谐的世界离不开和平的中国。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
  与公共事务学院)
  (责任编辑:李瑞蔚)
  
  

相关热词搜索:政治学 中国 和平发展 从国际政治学角度解析中国和平发展的条件 发展是和平的前提条件 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