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琛:白血病患者的“阳光”事业|慢粒白血病格列宁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他曾是让人羡慕的北大学子,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可能。上帝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6年前,他被检查出患有白血病,医生估计他还有最后5年的生命。年少风华面对病魔的拷问,他选择了不屈、搏斗,帮助自己和所有的白血病患者寻找延续生命的希望,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民间骨髓数据库。困难如影随形,他却不折不挠,始终坚持。他就是阳光骨髓库的创建者刘正琛。
  
  摄影/本刊记者 李樱
  
  
  刘正琛不像一个白血病患者。年届三十的他,看上去还像个大男孩,开朗,健谈,快乐,青春飞扬,活力四射。他告诉记者,现在病情控制得不错,医生预言的5年生命期限已过,也许还能控制四五十年。只是比正常人容易疲劳,缺钙,易抽筋。
  刘正琛就是这么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以至于在电视台作节目,编导经常抱怨他没有白血病患者的感觉。刘正琛的积极和乐观也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最初患病的时候,他也一度很悲观,很绝望。
  刘正琛是北京大学阳光志愿者协会创始人和现任执行理事,他发起创建的阳光骨髓库(或造血干细胞库)是中国大陆第一民间骨髓库,已帮助90余位患者找到了匹配的骨髓,帮助3位患者完成了拯救生命的移植。
  由于对公益事业的突出贡献,刘正琛曾当选首届“北京市十大志愿者”、“首都十大公德人物”、《大学生》杂志2004年度人物等,入选央视“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并于2007年底荣获第3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称号。
  
  那个冬天很漫长
  
  1995年,17岁的刘正琛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2000年,他又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好年华、好专业、好前程,当时的他几乎是一个幸运儿的标本。
  然而,2001年12月4日,正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的他被诊断为罹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当时医生估计他只剩5年的时间,必须进行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才有望痊愈。这场病成了他命运的拐点。从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突然变成被人同情的“绝症患者”,这种巨大的角色变化对他打击很大,一度让他很悲观,很绝望,很茫然。
  那个冬天很漫长,住在北医三院的他每天都梦想着重回北大校园上课,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但是要想做造血干细胞移植,就必须找到和病人HLA(人体白细胞表面抗原)完全匹配的骨髓捐献者。刘正琛和弟弟匹配的可能性最大,是1/4。然而,2002年1月18日,检测结果表明两人完全不匹配。
  他需要找到配型合适的非血缘关系供者,然而当时在中国大陆寻找匹配的骨髓犹如大海捞针一样艰难。
  刘正琛查询有关骨髓库的资料,了解到的现实令他十分痛心:截至2001年底,国内有400万血液病患者,其中需要骨髓移植的大约有几十万人。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自1992年起步,至2001年,对外公布的检测数据却只有两万余份。而美国有460万人的骨髓数据库,宝岛台湾也有20多万。
  这种现状令他陷入沉思。他在新近出版的《至乐:爱与生命的奇迹》一书中提到当时的心情,“我无法想象,我们堂堂13亿人口的大陆,建立不了一个骨髓库。当我想到,我找不到骨髓,同样也会有千千万万的患者找不到骨髓的时候,我开始问自己:我能做点什么?”
  经过一番思考,他终于建立中国第一个民间骨髓库“阳光骨髓库”,检测愿意捐献骨髓志愿者的HLA数据,供所有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免费查询。
  
  多检测一个人,就多一份希望
  
  “我本科是学数学的,想到尽管任何两人之间匹配的可能性很小,但对于一个有四五百万数据的骨髓库,每个患者大概会有80%的可能性找到匹配的骨髓。换个角度来想,对于我国400多万的患者群体,每个捐赠者也大概有80%的可能性找到和自己匹配的患者。”
  2002年1月20日,在家人和同学、好友的支持下,刘正琛启动了最初的项目――“阳光100”计划,为100名志愿捐赠者检测HLA,并向社会免费公开检测数据。
  
  建骨髓库需要的是资金,一个人的检测费用是500元,实现他的“阳光100”计划就需要5万元的检测费。他的父母拿出了5万元,解决了第一笔资金问题。真诚的爱心感动了许多人,北大的不少同学纷纷报名参加检测。
  2002年3月11日, 108位志愿骨髓捐献者在儿童医院完成了捐赠者的全部检测工作,实现了刘正琛的“阳光100”计划。这一天恰好是刘正琛24岁的生日,这是他一生中收到的分量最重的一份生日礼物。
  
  艰难的创业期,放弃还是坚持?
  
  万事开头难。刘正琛和志愿者们一起经历了最为艰难的创业期。“阳光1000”光检测费用就需要50万元。为了继续推动这件事情,在学校的帮助下,他在2002年6月创立了“北京大学阳光志愿者协会”,希望凝聚更多的力量。
  为了筹款,刘正琛策划了“阳光大型慈善义演”。他和志愿者连续几天站在北京11月底的寒风中卖票,在北大三角地一站就是四个多小时。这场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里的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央视著名导演金越亲自担任晚会总导演,著名主持人王小丫、马东担任主持,很多大牌的演员、歌手都过来义务献唱。门票及捐款收入共计7万余元,大大缓解了“阳光”的经济困难。刘正琛却累得感冒了两次,而感冒对白血病人有生命危险。
  但是,由于筹集到的经费大多用在检测上了,协会里还是经常一分钱也没有,活动开展变得十分困难,甚至同学们打电话、打印、复印都是自己掏腰包。
  除了资金问题,刘正琛还得寻找愿意捐献骨髓的志愿者。许多人对捐献骨髓不太了解,认为会损害身体。有时候去搞骨髓捐献的报名活动,许多学生面对白血病患者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看到捐献者的一点点骨髓就可以改变患者命运的宣传后,都会激动地报名。但是两个星期之后,当志愿者联系他们进行检测的时候,大约会有一半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放弃检测。
  另外,相处时间长了以后,朋友们和志愿者们会忘记他的身体状况,忘记他是一个需要静养和治疗的患者,对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抱怨也就接踵而至。
  最大的动摇发生在2003年的“非典”之后,由于毕业和其他原因,协会的骨干差不多都走光了,“阳光”变得支离破碎。
  同时,随着服用格列卫(一种药物),刘正琛的病情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控制。越来越多的医生告诉他,对于他这样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来说,骨髓移植已不再是首选方案。他不需要继续寻找骨髓了。
  很多朋友建议他不要继续做“阳光”了,应该去过“正常”的生活了。这时,一位在电视台担任副总编辑的老师也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去做主持人。这个机会很有诱惑力。他似乎有充分的理由放弃“阳光”了。
  
  
  阳光总在风雨后
  
  “阳光”的发展屡经坎坷。2005年,有一个检测机构答应免费做检测,但是招募到志愿者后,该机构却变卦了。2006年,团队又出了大的变动,协会的全职人员再一次差不多走光了,以至于无法开展任何活动。两年内做了很多无用功。
  2006年6月,从光华管理学院毕业后,他没有像他的大多数同学一样,或从政或从商,而是坚定不移地投入到了“阳光”的事业中。
  “阳光”成立6年来,已在北京、保定、广州、石家庄、深圳、南昌等城市超过50所高校做过宣讲活动,受众面超过10万人,前后总共募集资金一百余万,招募了超过一万名志愿者,为数千位患者提供了信息咨询服务。目前, 阳光骨髓库储存的HLA数据量已达2362份,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民间骨髓库。
  随着“阳光”的发展壮大,刘正琛越来越认识到,公益组织的领导者要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既要有理想主义的情怀,又要学会把理想分成阶段性的目标,脚踏实地去执行。
  过去他经常很焦虑,希望把骨髓库做得更大一些,尽快做到1万的目标。现在他开始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例如“阳光”今年的目标是新增1000分检测数据,征募100万善款。
  “阳光”还有更远大的抱负,那就是把“阳光”办成一个运作规范、操作透明、理念先进的公益组织,向社会提供规范、高效、专业化的综合性公共服务。

相关热词搜索:白血 病患者 事业 刘正琛:白血病患者的“阳光”事业 刘正琛 北大学子刘正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