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婕 玩具玩儿出大名堂:玩儿出了名堂阅读短文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绒布唐”   绒布唐的玩具制作工艺是十分讲究的,这其中要用到泥、纸、绒布、木头、浆子、皮毛等材料。首先要用泥捏出各种玩具主体的形状和轮廓,成为“模子”。然后在泥胎的外面糊上很多层的纸,直到达到一定厚度。等这些纸晾干以后就会有一定的硬度,这样就成了玩具的纸盔。再将这个纸盔剖开一个小缝,将里面的泥取出来,这样,玩具就有了中空的骨架。最后将各种颜色的丝绸、绒布、珠片等装饰物缝到这纸盔上面去,再加上精细的手工彩绘,一件完整的作品就算完成了。
  
  摄影/本刊记者 路斐斐
  
  
  话说清兵入关之后,那些个马上得天下的八旗子弟们没有了戎马倥偬的生活,却也不甘心就此这么坐享太平。于是,他们仿照曾经骑过的战马、骆驼形象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绒布玩具把玩和赠送亲友,也算是对沙场征战的怀念。从那时开始,以简单的木头、泥巴、皮毛为原料制作玩具变成了北京的特色的风俗。再后来,便发展出一个专门制作这类玩具的老字号“绒布唐”。这么一来,这活儿就传了几百年。
  如今,“绒布唐”北京的根儿就扎在 “盛唐轩”。坐落在东城区国子监成贤街上的“盛唐轩”是一间只有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两面墙的木架子上摆满了格式各样的老北京的玩具:大大小小的兔儿爷,憨态可掬的阿福,惟妙惟肖的毛猴儿……,房顶上还挂着各种灯笼和风车,一阵微风吹过,风车还不时的发出清脆的“哒哒”声。在屋里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只40多厘米高的绒布骆驼,这,就是“盛唐轩”的镇店之宝,“绒布唐”第四代传人唐启良老人的作品。
  这“盛唐轩”就是北京著名的“绒布唐”第四代传人唐启良老爷子和他的女儿、“绒布唐”第五代传人唐玉婕利用自家房屋创立的企业。
  
  风靡京城的小玩意儿
  
  清朝入关以前,唐家祖辈们作为满族正蓝旗兵营中的一分子,追随努尔哈赤打天下。战争生活十分艰苦,人们便在闲暇的时候作些小玩意儿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记录了他们的军旅生活。那时候,唐家的玩具自然也多以战争生活为主题,造型多是些简单的马和骆驼之类的,材料则是随手可取的木头、泥、皮毛等,制作的也比较粗糙。入关之后,唐家祖辈加官晋爵,成为官宦人家,无需再南征北战。出于对过去战争生活的怀念,他们还会制作绒布玩具,这也成了他们平常的玩乐形式。同时,作为礼物的绒布玩具带有吉祥寓意,像“马上封侯”“麒麟送子”在当时的官员中很受欢迎。后来随着满清政府的破败,唐家也渐渐没有了往日的兴旺,不得不靠出售玩具作为生活经济的来源。从那起,“盛唐轩”的传承关系也开始明确了。唐玉婕祖奶奶的父亲被认定为“绒布唐”的创始人。因为从那开始,唐家开始要靠手艺糊口了。因此,他们的玩具也更贴接近民间了,推出了更符合大众口味的造型。“我们更注重市场了,要被老百姓所喜爱。”其中“金马驹”就是在北京风靡一时的明星产品。
  “金马驹”就是背上驮着一个金元宝小马驹,它代表着财富。唐玉婕介绍说,过去每年的正月初二,老北京人都要办的一件事儿就是“求财、请财、供财”,人们都要到曾位于现在广安门的五显财神庙去求财神。烧香就是求财,拜完财神,每个求财的人都要“请”财回家。这个财就是“绒布唐”家做的“金马驹”。为求吉利,大家只能说“请”而绝不能说“买”。“金马驹”拿到手的同时还会得到一些吉利话,如“马上发财、带宝回家”等。请到“金马驹”的人要以最快速度直接回家,不能逛街串门,避免财气落入别人家里。回家后要把“金马驹”与灶王爷供奉在一起。金马驹是那时候的抢手货,深受人们喜爱,必须要提早准备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家住东直门的唐启良推着板车,等着城门一打开便急忙往财神庙赶。
  “绒布唐”的手艺一直是以家族世代相传,传到唐玉婕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有160多年的历史了。唐家老姓它它拉氏,是正宗的满族人。“绒布唐”达到鼎盛,是在解放前后的那一段时期,也就是绒布唐第三、四代传人的时候,他们在制作绒布工艺上有所发展,玩具变得十分精细,表现军旅生活题材的作品有所减少,并开始为适合老北京习俗,推出了更多富有吉祥寓意题材的作品,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绒布唐”的名声在京城也越来越响。
  在绒布唐制作工艺的发展史上,唐玉婕的父亲、第四代传人唐启良的贡献颇大。他独创了很多制作技巧,既能使用各色的绒布相拼接,使作品的色彩富于变化,又能保证并无拼接感,使作品浑然天成,具有完美的整体性。另外,唐启良也把玩具的种类也大大拓展了。他利用物理原理,制作出了一些会动的玩具,如猴爬杆、不倒翁、小鸡争米、老虎吃小孩等。这些新作品非常受小孩子们的欢迎。
  
  家里家外,都没接班人
  
  关于绒布唐的传承过程是否顺利的时候,唐玉婕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既可以说是险些失传,也可以说是传承的很好!”唐玉婕解释说,她父亲唐启良在工厂做工期间,家里就不作玩具了,兄弟姐妹们也就都没有拿这门手艺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而是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和学业。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绒布唐的手艺险些失传。但是因为唐家世代就是靠手艺维生,唐玉婕的哥哥姐姐们从小就给大人们打下手,耳濡目染,他们都是做着绒布玩具长大的,而且手艺也很精湛,即使是唐启良老人不在了,绒布唐的手艺也是不会失传的。
  40多岁的唐玉婕,是兄弟姊妹7人最小的,也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大学学习财务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市玩具研究所工作,可以说她有着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但是,为了传承家族手艺,更为了弘扬民俗文化,她毅然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全身心地打理“盛唐轩”的业务,同时也继续研究绒布唐的制作工艺。
  虽然目前绒布唐的手艺保存的还算不错,但当记者问到是否已经选好了第六代传人时候,唐玉婕很遗憾地说:“不管家里的还是家外的,都还没有呢!”她向记者列举了她心目中传人应该具备的条件,足足有四条: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穷,耐得住社会上一些人的不理解,最重要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满足我这几个条件的人来学,我会全力地教,而且我还希望我能退居二线。我不光想把手艺传承下去,我也希望把艺术跟市场相结合这件事也由他来完善。”
  有一些急于求成的人找到她,为了赚钱而来学习手艺,但当他们发现这并不是想象中致富的捷径的时候便离开了。甚至有的家长让孩子来学习,竟是想要拿这门手艺当成升学考试加分的手段。这些人显然都不符合唐玉婕所提出的收徒条件,她反复强调,德才兼备是最最重要的。正是这样一份保护传统手艺的责任感,使唐玉婕一直坚持着她选徒的标准。唐玉婕说到这里显得有些激动,她十分真诚地表示,她希望能面向社会来选择下一代的传承人。
  
  希望重现历史题材
  
  在所有的作品中,唐玉婕最喜爱的还是那些表现历史的东西,比如绒布唐早期的记录满清发展历程的作品。很可惜的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绒布唐不得不毁掉了所有祖辈传下来的玩具。更糟糕的是,也没有留下任何的图纸和文字资料作为参考,想要恢复这些只能靠唐玉婕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对那些玩具的记忆了。目前,唐玉婕就正在努力恢复一些传统造型的绒布玩具,“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不仅是艺术上的恢复,也是文化的恢复,有很深刻的历史价值。”她甚至表示,也许将来会把“盛唐轩”这个小门脸关掉,专心创作。“那样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这些作品不管是留在我家还是在博物馆里,只要能让人们看到,这都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目前,“绒布唐”已进入被列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中国美术馆一家就收藏了唐启良的“金马驹”、“万象更新”、“马上封侯”等六件作品,首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东岳庙等也都有收藏。

相关热词搜索:名堂 玩儿 玩具 唐玉婕 玩具玩儿出大名堂 玩儿出了名堂 玩儿出了名堂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