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维健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平阳秘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翁维健教授,1933年出生,原籍江苏吴县。1951年毕业于天津药学专科学校,曾从事西医药理学教学工作,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并留校任教至1997年退休。1986年,创建国内第一个中医养生康复专业,是本学科开拓者。多年来著作等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看到那座蛇形楼了吗?对,站住不动。往西看到胡同了吧,有一排矮砖楼,瞧见上面涂了个不像样的‘2’字那栋了?就是了。我看见你了,下雪路滑,别急,别急,慢点走……”
  第一次遭遇如此详尽的电话遥控指挥,让我觉得翁维健这个慢悠悠,把自己打扮得特中式范儿的大爷很有意思,他说话直来直往,想哪儿是哪儿,却又让人感觉关怀备至。76岁的他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讲起话来声如洪钟;眉发皆白,红光满面,好似年画福禄寿中的神仙模样。
  “瞧我的脸,没有老年斑吧?”翁老得意洋洋地“显摆”,并拉来老伴让记者猜年龄,“四十九?”“错!六十九!第一次来我家的人都怀疑不是原配,哈哈!如假包换!这就是我调理出来的!”
  记者讨教有什么养生之术,翁老故作神秘小声道:“生命在于平衡,这三个平衡其实并不高深,只是说了你们也做不到!”
  
  心地清净,养神为主
  
  中医的健康标准是“身心健康”,身随心意,思维、精神、心理如果失衡,躯体必然出现问题。养生保健,首先要养心、养神。一个人乐观、情绪愉快,则免疫系统功能好,抵抗力增强,不易生病。多数癌症患者,都是由于长期抑郁、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所致。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致病,单靠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心病还需心药医。”《内经》中早有系统阐论,它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诱导病人滋生某种情绪,来制约相应的脏器疾病,譬如:“忧伤肺,喜胜忧”,即用喜事来缓解因忧伤而造成的肺病,这是十分灵验而容易被人接受的,“像我们这些老得动不了的老马,老趴在马槽上想着驰骋在千里草原,只会忧上加忧,实际老马已经动不了了,不如想着培养出那么多学生和弟子,这样就很有事业满足感,又何忧不治呢?”
  “恐伤肾,思胜恐”、“思伤脾,怒胜思”、“怒伤肝,悲胜怒”都是中医开出的管理情绪的良方。翁老打了个比方:人好比蜡烛,每个人都一样长,点燃后就看是大火还是小火,大火则蜡烛很快就烧完了,小火到燃尽会用较长的时间。生命也是这样,慌张、着急、生气就像燃烧大火苗,耗散生命。
  “你看长寿老人个个都是不着急,不生气,乐呵呵的。”他戏称自己快活到八十了还做得不够,电话一响,马上跑步去接,门铃一响,就会条件反射般飞奔过去开门,这几年说话也有点急扯白脸,被老伴批评坏脾气。翁老有些不服气,但是心想“如此下去恐怕会折寿。”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认为“脾气好”的人一定是性格好、心态平衡,这是两码事。有的人看起来脾气好,只是不对外发泄,郁闷在心,更会造成心态的不平衡。所以,更要学会调节,与人交谈倾诉,或是去大自然走走,开阔心境。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吃的方面,翁老一丝不苟,讲究“营养平衡”。一盘盘类似核桃仁、红枣、杏仁、葡萄干等各色食品,是每餐必上饭桌的“菜肴”。翁老说,中医营养保健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深层次地讲,就是利用天然饮食,将人体保持在最佳平衡状态。西方主张将食物与药物决然分开,认为食物不能保健。其实,天然食物很多含有药物般的作用。翁老郑重地送记者一副驻颜秘方“三红膏”,即红枣、枸杞、山楂片、蜂蜜按一定比例精炼成膏,当作每天的小零食,保证面色红润少皱纹,少斑点。说完他又指指自己的脸,“实践出真理嘛!”
  吃要吃得杂,荤素搭配,不偏食,不挑食,不贪多;每天至少吃30种以上的各种食物,并且要认真地吃早餐;按照中国人的体质情况,每日膳食宜以粮食、蔬菜、水果为主,肉蛋奶和油类为少;“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食量分配最好是3:4:3;多喝开水,每天至少要喝普通水杯8杯。
  “烦恼是想出来的,有病是吃出来的!”翁老得意地告诉记者,自己做到了,“就是多吃一口少吃一口的事。中医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进食过多的动物一般都死得较快!”
  市面上现在流行冠名“中医”的食谱类书籍,面对书中一些荒谬提法,翁老实在憋火,上节目时直接批评一通,“大蒜和葱不能放在一块儿,大蒜和鸡肉不能放在一块儿,白萝卜胡萝卜不能放在一块儿,那么上至满汉全席,下至家常便饭,都不能吃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不能延续了。两千年来,中国人就这么吃,就没断过。”
  “如果吃了所谓相克的食物引起人体致伤、致残、致死,怎么赔偿?不管这个人真的假的,就算是碰瓷儿吧,参加一个宴会,吃了黄瓜和西红柿、牛肉炖土豆,吃完我就往地下一躺,不说死,就说肚子疼,就告你去。为什么?书里有根据。这不是乱套嘛!”
  中医对食物的宜和忌,在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里说得明了,“得当者为宜,不当者为忌”。饮食平衡得当了,没有造成疾病,就是为宜。吃了不合适,就是为忌。到了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不吃适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是主张食物要注意宜和忌,没有到谁和谁相克。
  “这些书一个画鬼、一个造神,讲不清就把老中医搬出来了,什么气血亏,四气五经等等,满嘴中医的词,就是忽悠。要证明得拿出营养学理论,像如何产生沉淀、造成不能吸收、如何破坏营养成分,用论点来服人。”
  
  动静相宜,劳逸结合
  
  在翁老的书房,记者发现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的是翁老一天的作息表:早晨5点醒来,从头至脚全身按摩一遍;6点起身,解手、梳洗、喝开水,然后散步约半小时。中午12点开饭,12点45分午休至2点半到3点起床,间或参与劳动,晚间偶尔读书、看报、看电视,10点前必须就寝。
  与一般老人不同之处是他执行作息制度的严苛,而且是动静相宜。
  “两千多年前,希腊医学家希波可拉底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大家只记住这第一句,后面还有很多呢。按咱们中医说,生命就在于平衡,有动有静,劳逸结合。”
  养生保健热炒后的今天,最大影响的是老年人。“老人闲得难受,怕得病怕死,再加上傻,容易被忽悠。”有的老人追求“清净虚无”每日闭门谢客,打坐养神练习内功,有的老人则笃信“生命在于运动”,终日爬山或长在公园内摔打筋骨,也有的老人要享受“老有所乐”夜以继日下棋搓麻将,更有少数老人听信养生奇法习练怪功,如大喊大叫,用木板拍打全身,学变了味的“五禽戏”而学狗爬、驴打滚之类,甚至迷信偏方,每日人参灵芝鹿茸一锅炖,更有甚至喝自家尿,所谓的“以毒排毒”。
  中国传统医学所提倡的养生之道,其特点是因人施养,辨证施养,就是强调个体差异。如爬山活动,也非人人皆宜。特别是老年人不要凌晨爬山,因为凌晨5点到早上10点这段时间血液粘稠度最高,有心脑疾病的人此刻做剧烈活动极易发生问题。而静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运动。《内经》要求人们“意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
  翁老也得过大病,前年骑自行车,胡同里突然蹿出个年轻人,把翁老撞到在地,髋关节摔废了,换了人工关节才好。但他并不因此休养生息,还是坚持锻炼。他选择了游泳与散步,而且每次都与夫人同行。“每次游600公尺,半小时正好;少打车多走路,骑自行车也不错。你们这些年轻人啊,每天做半个小时的健步走就那么难?”
  “养生学可不是养老学啊!年轻人要学老人的健康生活方式,老人也要学习新鲜事物,培养情趣,这都是养生。”除了在家里常摆弄保健中药外,翁老也能玩转电脑,在网上和儿子视频聊天,还津津乐道血型、性格和营养的关系,还知晓网上他有许多“粉丝”。“我相信,心态有多老,人就有多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是长寿的一大秘诀。”

相关热词搜索:阴平 精神 翁维健 翁维健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指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