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 [激辩“大学蓝领”]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近日,伴随着“大学校长国际论坛”的闭幕,一场关于“大学该不该培养更多蓝领”的激烈争论在校园内外拉开。   这场争论让人联想到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和最近媒体一直不断公布的人才市场“技工荒”。
  在国家出台政策和资金对职业教育进行大力扶植的背景下,在越来越多学生涌向技工学校的潮流中,在北大校长提议大学也加大力度培养更多蓝领的呼声中,更多的事实和数据显示: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矛盾呼吁更多蓝领出现。
  我们不得不展开探询:加大蓝领人才培养能不能解决人才现状和需求矛盾?蓝领人才培养的重任是不是需要大学来承担?
  
  校长呼吁培养更多蓝领
  
  “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发表演讲时,都明确提出大学今后应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培养更多蓝领。
  海闻认为,我国高校以前偏重于高层次的教育,没有把技术工人叫作人才。随着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人才的概念必须要更新,大学的责任不光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还要培养一大批能在新的产业中发挥功能的技术型人才。随后,他指出了一个妨碍培养蓝领的问题:目前高校的很多专业是从师资来设计的,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导致大学在经济改革中成为落后的一部分,这也是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原因。
  朱清时也认为大学应该进行分层次的教育。他分析说,从1998年到2005年底,中国的大专院校由原来的1000所增加到2300所,在校生从623万发展到2300万,虽然有更多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但也给人们带来深思――现在许多大学都想办成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的研究性大学,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跟不上,不但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同时削弱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个层面的工作。
  如何加强对蓝领的培养?两位校长都谈到,美国的社区学院可资借鉴。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大专。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了帮助国民就业,创办了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升入普通大学继续学习,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可立即工作。海闻说,现在中国的大专不受人重视,实际上在美国,社区学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朱清时强调,美国的3000多所大学中,社区学院占41%。社区学院的优势是容量大,学费便宜,教育成本低,同时给在职人员提供了机会。
  
  大学生回炉再造?
  
  
  今年9月,正值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新生报名入学的时候,一名叫汪洋的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在工作3年后,又来到该校报名就读,成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名中专学生。此事在学校和社会引起不小的轰动。汪洋称,通过3年的工作经历,他已经深深地意识到,自己需要掌握一门技术。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中,中专生都很吃香。通过调查他了解到,中国在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记者又发现,来自清镇的学生黄锡欢和汪洋有着类似的经历。2003年,他从贵州财经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专班毕业后,在清镇市某单位作为合同工工作了2年多。2005年9月,他也辞去工作,来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报名就读。
  对于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竟然返回中专学校来学技术,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陈韵感觉有些意外。他解释说,中专毕业的学生姿态低,定位准确,有技术在手,因而大多数中专生比大学生更好找工作。他们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这可能是他们选择回来再造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优势,今年全国各地技工学校的招生都呈现与以往大相径庭的火爆场面。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沾林河一中的一名考生专程来到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招生办,为自己办理了报考模具制造专业的手续。他向记者表示:“今天学一项技能,将来做新时代的蓝领,肯定大有前途。”
  据该院院长介绍,去年在天津市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不久中央又下发了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通知,加上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给职校的发展以巨大助推。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转变了观念,争先报考天津市的职校。
  一条来自广州的消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今年普通高校招生结束后,广州市迎来了技工学校招生火爆的局面。前几年,让有关部门和技工学校头疼的是招不到学生,但今年面对火爆的招生局面,他们却不得不发出“限招令”。
  
  就业难VS“技工荒”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国家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有关部门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大学扩招带来的越来越多的所谓人才被挤在就业的门槛上举步维艰。
  如今,在一些大型企业,部分高级技师每月已可领到5000元左右的薪金。而据深圳近日公布的今年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显示,深圳市的高级技师平均月收入为6234元,比硕士及以上学历者高1766元,比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也高出695元。数据显示,高级蓝领收入超过硕士生。
  “民工荒好解决,技工荒成死马”,“本科生满街走,高级技工寻不着”。近些年,“技工荒”就像传染病一样,在各地蔓延。经济发展迅猛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高技能人才短缺!传统老工业基地东北技能人才短缺!北京5年内技能人才的缺口近40万,天津每年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达28万,甚至新疆也传出“5年内急需技工上百万”的消息。
  “发展职业教育首先是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关键环节和迫切需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改变中国职工队伍的素质结构,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此前据调查,今后几年内,中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每年需要新增几十万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另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调整为25:30:45。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化,中国城市化率将达57.5%,这对加快培养建筑业、商业、交通、旅游和现代服务等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旺盛的需求。
  一边是人才过剩,一边是人才需求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对矛盾的出现呢?
  《南方人物周刊》就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学扩招、院校合并风潮,对全国政协常委、原文化部部长、东南大学校长刘忠德先生的访谈里说:“扩招并不成功,合并学校也是不成功的……严重破坏了教育结构。比方说咱们国家应该有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有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另外应该有职业教育,应该有中专、大学的职业教育,院校合并把整个教育结构都破坏了。”
  原来,一些中专学校、大专院校,在院校合并“大跃进运动”中,换个牌子,换身“马甲”,就收起了与本身并不相匹配的大学学费,而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此式微下去,造成该领域内“蜀中无大将”的局面。另一方面,中专、大专学校虽然换了身“马甲”,却是“鸭子上了架”,上不去又下不来,在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上,不免有所迷乱。屡见报道,一些大学生毕业了又回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技术,也是事出有应。于是,也就出现了中专技校注重实践,生源冷清,大学技校职教不完善,学生掌握不到技能的局面。
  平民化的升学率、贵族化的高教成本;精英化的培养理念、蓝领化的市场需求――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绕不出的双重壁垒。从这些方面出发,要探讨“大学要不要培养更多蓝领”,必须先探讨大学和中专技校在教育领域的分工,探讨他们
  作用和功能,结合市场的需求探讨整个教育结构问题。
  刘忠德先生就此分析,职业教育“应该有中专”,也应该有“大学的职业教育”,但是而今若是“大学的职业教育”发展了,“高级”蓝领培养了,中等职业教育却不发展,式微如故,那“大学的职业教育”是否无所凭依,面临有如兵书所谓“孤军冒进”之险呢?
  
  教育功能错位之忧
  
  观察人士指出,大学教育“技工化”虽是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使然,但一味注重如何把人培养成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将荡然无存。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学培养蓝领观念的确立,对整个高等教育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刻影响。
  首先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的社会,向来是把蓝领、白领分开管理、分别评价的,这种导向的负面影响,短时间内不会消除。
  其次是对生源、师资、设备等教育要素的影响。现在通过统考上大学,是为了传统大学的课程而设。而如果大学定位于培养蓝领,还用得着这样的统考、统招吗?入学门槛是应该更低还是结构性的“更高”?现在大学的师资标准,都是通过文凭、论文、职称等获得的,针对的是课堂上更多讲授理论、概念。而如果大学定位于培养蓝领,师资还应该遵循这样的标准吗?如果不行,新师资又该是什么标准?原有的教师又到哪里去按新标准进修?现在的高校,都是按照课堂教育的模式来设立的,而如果大学定位于培养蓝领,教学更多应该搬到车间、农田来进行,这样的调整,显然也不是轻易就能到位的。
  最后,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现在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公办教育的一统天下。教材、教法等高度同一化,教育与市场脱节严重,却没人承担任何责任。而如果大学定位于培养蓝领,校企联姻、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办学,将对传统教育体制形成很大挑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又该如何面对呢?高校需要培养更多蓝领,绝非只是划出几个班级专门施教那么简单,而是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挑战。如果看不到挑战对传统教育的颠覆,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也未必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蓝领。
  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林金芳说,当下,大学教育职业化倾向已经非常严重。现在,什么专业效益好,什么职业热门,学校就设什么专业。很多大学有变专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倾向,学生缺乏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应试现象”十分严重,其结果是学不到什么硬本领,也不懂基础的理论。
  大学教育成本是高昂的。大学培养“蓝领”,不但是一种教育功能的错位,也是资源的严重浪费。或许,正是因为大学投入与产出的失衡,才会导致今天甚嚣尘上的“新读书无用论”。
  林金芳说,我们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大学教育也要为此妥协。大学有大学的教育目标,大学教育偏向“技工化”,结果只能是“高成本低效率”。正如有评论者所言,大学永远不可能开设机床操作专业。
  
  大学的责任,不光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还要培养一大批能在新的产业中发挥功能的技术型人才。这样的观点,并不仅仅针对当前技术人才奇缺的暂时现象而引发,而是立足于当前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巨大结构偏差而提出的战略构想。从方向的意义上说,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方向正确,却未必能够走出稳健的步伐。大学应该培养更多蓝领,但是假如北大、中科大这样的高校也来培养蓝领,却未必人人能够接受。那么,到底由什么样的高校培养蓝领?谁来培养哪一层次的蓝领?是由政府主导、进行全国规划,还是由市场主导、无序竞争?都有着很大的讨论空间。
  真正的办法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来制造蓝领,而是让职业学院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地培养蓝领,而大学就该在学术思想上图谋计算。当下我们缺的不是蓝领的土壤,而是“栽培技术”出现了方向性迷茫;还有市场需求错位,职业岗位以学历论人,导致职业教育的专科学历跟不上人才高消费的残酷现实,而偏偏本科生又只是有几个证书的假蓝领,表现出的矛盾就是“学历高身手差”;中国的经济增长尚不是结构的升级,而只是数量向好而已,连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却伴随着不小的失业率,就业结构的矛盾外化成职业教育的矛盾,而这又异化成大学教育的市场信号,在中国大学学费高昂的话语支撑下,教育的投入产出比之低更显得触目惊心。
  专家指出,我们的高校,我们的中专,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在蓝领人才的培养问题上,需要慎重。各类学校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办学,就能发挥各自的长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个层次的人才。一句话,“让大学归大学,中专归中专”。

相关热词搜索:激辩 蓝领 大学 激辩“大学蓝领” 激辩大学蓝领 论文 不读大学蓝领超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