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_优化配置 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长期面临资源性缺水,南方部分地区也有季节性缺水问题,再加上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农村地区饮水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由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卫生部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在广泛调查、评估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于2007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加强工作,注重落实,做好宣传,接受监督。”至此,全国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前期,北京、山东、山西、湖北等地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山东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走在全国的前列。截至2007年5月份,山东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4年底42.6%提高到了75.9%。
  
  村村通自来水,滴滴水传真情
  
  2007年6月,记者在山东省水利厅赵敖处长的陪同下,来到平阴县,采访当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状况。
  平阴是一个山区小县,全县总面积827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地处山丘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0%以上,水资源非常短缺,既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又属于水质型缺水区。财政收入并不宽裕,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
  平阴县水务局局长张茂来向记者介绍说,2002年大旱时,全县1084眼机井中,700多眼吊泵不能运行,致使100多个村的饮水出现困难,尤其是山区村民需要往返十几里出村拉水。为保证山区人民吃水,县乡政府组织各单位近80多辆车送水,缺水造成的饮水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膨胀及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地表水及部分地下水体受到污染。2005年,在全县范围抽取了74个村的饮用水源进行了水质化验,绝大多数村水质超标。
  记者在平阴县水务局的《农村水网运行规划》图上看到,平阴县打破行政区划和城乡分割的局面,充分发挥城区、沿黄河、沿汇河三大供水板块连网的优势,形成覆盖全县的统一供水网络,从任何一处水源地都可以向各乡镇供水,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县、乡、村三级相互连通的整建制农村安全供水网络。工程总投资8080万元,分年度逐步实施,至目前,孔村、东阿、平阴为中心的三大片区的6个水源地建设已竣工运行,共铺设各类管网980公里,解决了144村12.03万人饮水问题。去年,面对50年不遇的大旱,往年经常发生饮水困难的东阿镇东部山区、孔村镇西部山区均未出现用水危机。
  在平阴县孔村镇小峪村,78岁的李长荣老人高兴地请记者喝他们的自来水,并激动地说:“没通自来水之前,要到山后1公里的地方取水,天不亮就去排队,等排到了池水也没了,真是难哪!现在好了,只要一拧,啥时候都能喝上甜水了。”老人满是沧桑的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现在这个小山村的278户共900多人,都喝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如今,山东各地很多地区的农村家庭,屋内屋外都接上了好几个自来水水龙头,入室、入厕、入厨一应俱全,过去农村不多见的太阳能热水器和洗衣机,现在也多起来了。自来水带给农民的不仅是方便,和健康,还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文明的生活习惯,以及融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现在问起老百姓对村村通自来水的感受,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水好喝,政府确实为俺老百姓做了一件实事、好事。”
  
  突破难点,狠抓落实,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
  
  实施村村通自来水,是山东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措施,而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又是山东省发展自来水业的最主要特征。2005年初,山东省农村总人口6900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只有42.6%,全省还有2920多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规模如此巨大的工程无论在资金上还是人力上,实施的难度都非同一般。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省水利厅负责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实施工作的马承新副厅长。
  谈到山东省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解决措施时,马厅长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山东省委、省政府按照这一部署,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以饮水安全为基准、以村村通自来水为主要形式,高标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决策,计划到2007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中,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200万人,总投资约72亿元。从目前的实施状况来看,可以提前达到目标。而在2005年工程实施之初,的确有许多困难摆在我们面前:
  一是所需资金巨大,筹集难度大。要实现省政府2005年提出的“力争用三年时间,让全省80%以上的村庄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的目标,需投资72亿元,其中,水源工程24.2亿元,主管网工程15.3亿元,村内管网17.9亿元,入户工程14.6亿元;每年投入资金要在24亿元左右。如何筹集这些资金,成为村村通工程顺利开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二是工程实施难度很大。未通自来水的村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大多地处山区、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差,水源条件复杂,经济基础薄弱,群众收入低,仅依靠群众自身力量实施难度相对较大。据统计,我省经济最困难的临沂、菏泽、聊城、德州四市就有1932万人没有吃上自来水,占全省总数的52.3%。这些地区资金配套能力有限,要同步实现村村通,难度更大。
  三是部分地区选择合格水源难度大。全省地表水特别是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很难作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饮用水源。尤其是鲁西南、鲁西北地区,水质状况更为严重。这些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浅层水为高盐苦咸水不能饮用,深层水尽管口感不错,但却是氟、碘、锰超标的“致病水”。这些地区以黄河水为水源,以平原水库为依托,集中联片供水是解决吃水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建设平原水库一次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想要一步到位难度大。
  四是部分群众观念落后,满足于现状。受地域生活习惯的影响,不能充分认识到现有供水方式的弊:端,积极性不高。另外,一部分村级领导班子涣散、威信不高,解决自来水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确保这次实施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不走歪路,我省提出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运作思路,工程实施两年多来,进展顺利。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山东省 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全省农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第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省政府连续三年每年安排3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并与国家安排的饮水安全资金统筹安排使用,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建设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积极性。各市、县财政也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截至今年5月底,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资金共计23.6亿元,占总投资的39.7%。
  第三,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全省农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用地要作为公益性项目建设用地,统一纳入当地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给予优先安排,临时用地由当地政府负责协调;农村供水工程需架设输电专线的,只收取成本费和税金,用电价格按农村居民用电计价;农村生活用水不收取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等;引用水库水、黄河水的执行农业用水价格;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按规定对农村供水企业的税收进行减免;有建设任务的市、县,每年收取的水资源费留成部分用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的比例不少于40%,仅此一项全省可筹集资金超过2亿元。
  第四,坚持“两化”战略,实施“六化”运作,促进工程又好又快发展。省里提出的“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运作思路,比较好地解决了安全、规模、机制、管理等农村饮水工程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不仅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而且为工程的长期良性运行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成为引领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的旗帜。工作中突出抓好以下几点:严把水源水质关;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广规模化供水;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和标准;大力推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建设管理机制,进行管理机制创新。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各地大张旗鼓地宣传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广造声势,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
  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累计投入资金59.44亿元,解决了2200万人的自来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9%。
  
  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节水灌溉,提升山东农业
  
  山东省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管理性缺水并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在全国省、市、自治区中列倒数第三位。山东省又是农业大省,近年来,在遭遇多种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下,全省粮食生产保持连年面积、单产、总产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发展势头。2006年粮食供应产量达到4048万吨,比2000年增长19%,而同期农田灌溉年用水量却减少了24.35亿立方米,下降了14.7%。
  记者在平阴县的圣母山万亩玫瑰节水示范园看到,园区采用了先进的供水系统自动化监测技术,可根据气候、墒情、地下水位变化、空气湿度等自动喷灌。目前我国的生产体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模式是多样化的,那么山东是如何因势利导,推进农业节水工作进程的?
  马厅长说,山东是农业大省、水资源小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57立方米,属于高贫水地区,不搞节水就没有出路。山东省立足干旱缺水的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节水灌溉当作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农业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和综合效益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节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山东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受到国务院的通报表扬。
  在发展农业节水方面,山东着重做好几个结合:
  农业节水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农业节水就发展到哪里。没有农业节水的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就调不好、调不优。近10年来,山东对农业用水大户节水工作高度重视。从政治、经济、法律实行全方位节水。山东有效灌溉面积约7300万亩,其中5000万亩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节水措施。
  农业节水和农村现行的生产体制相结合。目前我国现行的生产体制还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由于人均占有亩数不多,种植方式不同,进行统一灌溉的难度较大。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发展了不同的节水模式。例如,栖霞市在苹果节水示范区建设中,以井为体系,以户为单元,联户安装,单户管理,引进适合一家一户建设管理的喷灌带,增加喷灌面积近10万亩。井灌区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软管输水灌溉、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配套IC卡控制技术,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把握农业节水重点发展区域。2005年,全省农业节水总量达到了50亿立方米,相当于城市和工业年用水量的总和。在确保农业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每年转移20亿立方米灌溉用水用于工业、城市和生态。
  农业节水和农业产业基地相结合。如烟台市结合葡萄等经济作物种植发展高标准喷灌26万亩,亩均增效近千元。全国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寿光市60万亩蔬菜全部采用了高标准的节水灌溉技术,亩均收入近万元,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鲁北沿黄平原区是我省主产粮区,粮食产量占全省60%以上,推行了“骨干渠道节水改造+田间节水工程建设+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发展模式。德州市潘庄、李家岸两大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50万亩,他们大力推广了田间渠系硬化防渗技术,并在末级渠道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发展农民用水协会上百个,对于保证工程正常运行、减少跑冒滴漏、提高工程整体效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山东省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工作的科技含量,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节水工程建设中被广泛应用。米山水库灌区自行研制了铸铁压盖式阀门、莱芜市成功将射频卡技术应用于井灌区灌溉管理,破解了井灌区的管理难题,节水效果可达20%。新泰市研制的风力提水机,不用电、不用油,自流灌溉到田头,既节水又方便,在山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先后引进美国、以色列、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的节水产品和TDR墒情测报技术,对激光控制土地平整技术、土壤固化剂防渗技术进行试验和推广。全省建成了5个省级灌溉实验站,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奠定了基础。先后开展了24项重大课题研究,有5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农业节水模式研究与示范”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最后,请您谈一谈山东连续多年大搞节水灌溉的成功经验好吗?
  他说,总结山东农业节水的经验做法和建设模式可以用以下几条来概括:一、政府引导,政策推动;二、突出重点,典型引路;三、统筹兼顾,效益优先;四、因势利导,模式带动;五、科技引领,提升档次。
  总之,节水灌溉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改变了农民的用水观念,通过对农作物实施科学灌溉,改善了农作物品质、提高了作物产量。我们在大力推进农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同时,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科技创新 优化配置 优化配置 科技创新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 科技人才专项优化方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