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 推动经济发展]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求我们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60多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投身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内蒙古的面貌,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一个团结、进步、文明、和谐的内蒙古正在崛起于祖国北疆。
  在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广大地区,民族间的团结与共同发展,是一个关涉全局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就此,本刊记者近期采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同志。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我国之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依据我国民族历史特点、民族关系、民族分布和民族人口结构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维护和发展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结合的一个创举,标志着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诞生,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这60多年来的重要变化是什么呢?
  自治区成立来的60年,其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一是政治制度实现了历史性变革。随着内蒙古农村土地革命和牧区民主改革的胜利完成,沿袭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彻底结束了,各族人民摆脱了受奴役、受剥削的地位,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充分享有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二是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60年来,自治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7年增长了196倍,特别是近6年增长速度持续位居全国第一。全区产业结构正由传统的游牧经济向着现代农牧业和工业经济加快转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近25倍和近37倍,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目前正朝着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三是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进步。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文化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得到切实尊重。自治区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四是为国家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区,为全国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宝贵经验,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蒙古各族人民又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艰苦努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内蒙古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仅在“十五”时期,自治区就向外输送煤炭4.3亿多吨,输送电力1350多亿千瓦时。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内蒙古的成功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增强各民族团结与合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正确制度,完全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也符合内蒙古的实际,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的确是这样。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质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内蒙古的经济长期是传统的农牧业为主的经济,针对这种特点,我们的民族政策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呢?
  自治区成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逐步推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内蒙古实际的政策。在牧区的民主改革中,从牧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畜牧业经济特点和牧区社会经济性质,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定了“不分、不斗、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民主改革政策;制定了“政策稳、办法宽、时间长”的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方针,使畜牧业经济得到发展,牧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较早地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又一次解放了生产力。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根据资源优势(2473.020,17.45,0.71%,吧)、带动优势、产业特点等因素,在总体发展方向上全面实施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科教兴区、人才开发、名牌推进等一系列发展战略。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坚持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从2002―2007六年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连续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经济总量列全国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00美元,在全国排名第10位。这方面请您具体谈谈。
  2001年内蒙古第七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提出了贯穿经济结构调整“一条主线”,加快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强化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三大动力”,抓好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思路,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发展路子,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从2002―2007六年间,全区生产总值由1940.9亿元增加到6018.8亿元,年均增长20%,经济增长速度连续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经济总量列全国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00美元,在全国各省市区排名第10位。财政总收入由206.8亿元增加到1018.1亿元,年均增长37.5%,财政实力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1元增加到1237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86元增加到3953元,在全国的位次明显前移。经过60多年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区各族人民不断从中获得实惠,民族团结的基础不断巩固。
  一般来说,受历史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相对落后。而教育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这方面有什么系统的思路与举措?
  为改变少数民族教育落后的状况,自治区制定了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制定了发展民族教育的特殊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的安排上优先考虑民族教育的要求,使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升学比例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目前,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6所,少数民族在校学生6.94万人;民族中小学1477所,少数民族在校生43.55万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在发展教育的同时,积极继承保护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大区的目标任务,制定了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民族医药、卫生、体育、出版等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人才和教育,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的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面,都做了那些工作?
  多年来,自治区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培养工作,通过学习培训、出国学习、外出考察、选派有培养潜力的少数民族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和上级国家机关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截止到2006年底,全区党政机关中少数民族干部达到49355人,占党政机关干部总数的30.35%。少数民族干部的茁壮成长,为自治区有效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全面进步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同时,自治区大力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为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可不可以这样说,这些都为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是的。为了真正做到这些,我们一是始终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夯实了民族工作的基础。二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各民族相互学习、加强交流、共同进步。三是正确处理涉及民族、宗教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对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稳妥处置了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突发事件;对敌我矛盾,坚决斗争,努力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进行的渗透,维护了民族团结、宗教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民族地区工作千头万绪,但发展经济毕竟是中心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任务会非常艰巨。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核心。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地区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坚持“三化”互动,继续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变增长方式,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步伐。
  
  链接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横跨“三北”,毗邻八省区,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界线长达4221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全区现有55个民族,总人口约240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526万人,占21.88%;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有蒙古族人口429.8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87%。世居民族有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朝鲜等8个民族。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中,内蒙古自治区有3个,即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俄罗斯族。全区现辖3盟9市101个旗县(市区),其中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即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还分别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满族、回族、朝鲜族、俄罗斯族为主体,成立了18个民族乡。

相关热词搜索:民族团结 经济发展 推动 民族团结进步 推动经济发展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