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工具的演变【清凉工具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避暑,从古到今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从扇子、凉席、冰块到电风扇、空调,人们总能在炎炎夏日找到纳凉的方法。      扇子      据专家考证,早在文字没发明之前,人类就以树叶充当扇子了。《古今注》中记载:“羽扇起自殷高宗”。在殷周时代出现的是“翟扇”,即用五彩缤纷的雄雉鸡尾羽毛做成的扇子。直到周朝,扇子仍用鸟羽毛制成,故称作“羽扇”。
  在汉朝,出现了以竹为圆框,细绢为扇面的“纫扇”,和以罗或纱为扇面的“罗扇”、“纱扇”。这三种扇统称为团扇或宫扇,成为中国闺阁仕女手中的宠物,几乎人手一把。到了南北朝,随着轿子的兴起,发明了长柄大扇,称作“障扇”。达官贵人们出门时,身后总有仆役拿着鸟羽编成的长柄障扇跟随,是权贵的标识。为了纳凉,唐太宗时期还曾建造了一座“清凉宫”,通过水力驱动风扇来消暑降温。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大家一定不会忘记观礼台上人人手执一柄折扇的情景。闷热的开幕式场馆里,轻轻摇曳扇子,带来习习凉风,仿佛穿越了千年。折扇大约是在11世纪从日本经由高丽传人。明初时期,明成祖认为折扇携带方便,遂“命工匠如式为之”,从此折扇风靡天下,制作也更精巧。折扇在引风纳凉上的作用远不如蒲扇来的直接,但它却得到了中国文人雅士的认可。人们利用棕竹、湘妃竹、象牙、檀香木等为扇骨进行制作,在两边的扇柄上镌刻诗词字画、人物、花鸟、山水等,扇柄下方还饰以玉坠或彩色丝绒编结而成的流苏,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冰块
  
  藏冰御夏是旧时的传统习俗。由于我国北方冬天结冰,夏日炎热,因此有冬天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夏天使用的习俗。这个风俗起源很早,《诗经》中即有记载。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这里的“凌”指的就是冰室。《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合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
  每到冬季的三九、四九天,便是采冰、藏冰的时间。采冰都是在夜里进行,因为白天温度高,人也多。采冰一般使用冰镩把冰裁开,然后用拉钩把冰拉上来,最后用排子车或绳子拉到冰窖里去。码冰的时候上下层之间要放草席子,防止冰冻在一起。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这种窖冰一般都不直接食用,一是用于室内降温,二是用来冰凉食品,因此就有了冷饮。
  据《大清会典》记载,当时北京城内共有18座官窖,分列紫禁城内、德胜门外、景山西门、正阳门外四处。民办冰窖的出现则是在民国时期,它们几乎都是挖掘的土坑,置冰后以土掩埋。如今,北京的冰窖只残存三处:故宫内冰窖数目不详,雪池胡同内两座,恭俭胡同内一座,皆为官窖,民办冰窖则早已无迹可寻。
  在今天的世博园里,也用到了冰块降温的方法。在沙特馆,就在十多处放置了巨大的冰块,让游客在排队时能享受到难得的凉意。
  
  凉席
  
  从石器时代起,用芦苇或者竹条编织成的“席子”就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生活器具之一了。在奴隶社会早期,人们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把席子藏在比较隐秘的地方,因为当时的礼节认为让别人看到自己家的席子是很不礼貌的。那时候没有桌椅,只能‘席地而坐’。
  自从有了“床”,席子已经不是每天必用的工具了,而逐渐变成了夏日降温的器具。到了现代,席子的种类越来越多,包括草席、竹席、牛皮席、亚麻席等。据古代本草药典记载,亚麻性温无毒、活血润燥、祛风解毒、益肝肾,对人体的健康很有帮助。亚麻凉席能洗涤、易保存,能长期使用20年以上,深受百姓喜欢。
  一般来说,新买的草席最好在阳光下晒一晒,再用温水拭去灰尘,晾干后使用。竹席不宜暴晒,以免变脆。藤席使用期间要经常擦拭,保持席面清洁光滑防止霉变。亚麻凉席水洗前最好在30℃~40℃的温水中浸泡10分钟,整平后自然阴干。
  
  电风扇
  
  电风扇的发明要追溯到1830年,一个叫詹姆斯?拜伦的美国人从钟表的结构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可以固定在天花板上,用发条驱动的机械风崩。这种风扇转动扇叶带来的羽凉风使人感到欣喜,但得爬上梯子去上发条,很麻烦。1872年,一个叫约瑟夫的法国人又研制出一种靠发条涡轮启动,用齿轮链条装置转动的机械风扇,这个风扇比拜伦发明的机械风扇精致多了,使用也方便一些。1880年,美国人舒乐首次将叶片直接装在电动机上,再接上电源,叶片飞速转动,阵阵凉风扑面而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风扇。
  电风扇可以说是普及率最高的家电之一。自从有了它,整个夏天就变得凉爽起来。家用的电风扇种类很多,有吊扇、台扇、落地扇等。另外,还有一种微风小电扇,可以吊在蚊帐里,也可以直接拿在手里对着脸吹,虽然风力很小,但这种迷你型的风扇携带方便,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空调
  
  1881年,美国总统加菲尔德遇刺。当时正好是大夏天,医生说必须让手术室和病房保持凉爽的温度,还不能湿度过大,才有可能转危为安。放冰块是不可行的。于是,总统夫人勒令相关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一台机器,在降低温度的同时还能保持干爽。当时一个叫谢多的工程师接受了这项任务。根据人类已知的物理知识,空气被压缩是要释放热量的,谢多采用逆向思维来考虑:如果事先把空气压缩,然后再自然膨胀到常态,是否能吸收热量?试验证明确实如此。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谢多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用来给总统病房降温,有效地把温度降低了7度,保证了手术的进行。可惜加菲尔德最后还是没有抗住。
  谢多的开创性思维带给了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若干年后的1902年,英国科学家开利博士在谢多的研制基础上,通过空气压缩机,研制成功了能同时控制温度和湿度的空调机,并获得专利。

相关热词搜索:演变 清凉 工具 清凉工具的演变 工具的演变 交通工具演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