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创伤后压力”】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很大一部分残疾人不能很快建立自信的原因在于他们找工作会遇到很多困难。更多的残疾人身体受伤后只能呆在家里,没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今年9月,“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3年重建工作将全面完成。3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导致大量人员肢体受伤,有的留下了终生残疾。为了满足灾区众多伤员在医疗及康复方面的需要,2008年7月6日,香港红十字会与德阳市残联、德阳市红十字会签订项目协议,用来自香港的5000万元人民币捐款成立“德阳市残联,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下称康复中心)。2009年4月开始,香港汇丰银行另增加捐款1800万元人民币,令康复中心的总经费增至6800万元。
  这是四川首家为地震伤残人士成立的康复及假肢中心。中心引入了至今比较理想及完整的“一站式多元化”专业医疗及康复服务,为地震伤员提供5年的免费医疗、假肢安装、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服务、社会康复、暂宿服务等康复服务。除了有长期在康复中心工作的香港工作人员外,一些来自香港的外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等专业义工每月还会定期到康复中心工作。
  地震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面对自己身体受到的伤害,随之而来的是产生一些身心反应。3年的家园重建几近完成,而人们的心理重建又是怎样?
  经历过地震的人可能会体会到抑郁、焦虑,变得容易发怒,睡眠受到影响,对未来的生活或康复没有信心,自我价值感和效能感低落,因家人关系、经济等原因承受着压力,因长期伤痛出现消极的想法等。有些受地震影响的人士,抱有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转变;也有一些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创伤,这些创伤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和想法,有可能持续影响着他们今后的生活。
  一般人比较容易认为是伤残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但是让他们改变的重要原因―对人和事的看法、与人交往的方法、对工作的期望、与家人的相处方式,却容易被他们忽略。因此,心理服务在地震康复工作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可以协助康复者降低创伤带来的影响,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从而让他们继续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中国报道:需要心理服务的康复者有多少?
  唐敏怡:在康复中心筛选的个案里约有40%的人士需要心理服务。但这并不是说这些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只是有时候我们多加一把手,他们就可能会更快更好地把问题适应下来。这40%的群体中大部分都是比较轻微的情况,很严重的情况其实不多。
  其实,一般情况下,经历地震灾难的人都会有一个自我恢复的功能,大部分人群是不需要特别的心理服务的。只有一部分因身体残疾而引起了一些心理的需要。
  但有一部分比例很小,却不能忽略的人群,他们真的是因为地震的经历带来了心理的创伤。他们不敢谈起地震,常常会梦到地震的画面,对身边的潜在危险特别警觉,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受到影响。3年过去了,我们偶尔还是会在新来的康复人士中发现有这种情况存在。
  中国报道:康复中心的心理服务部门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调适康复者的心理状态?
  唐敏怡:对康复人士来说,有几个范畴我们比较多地参与并提供服务,比如压力管理、睡眠管理、痛征管理、情绪管理等方面。
  以压力管理方面来说,地震过后,康复者经历着很多生活上的改变,不管是他们的活动功能、工作能力,还是跟家人相处的关系,都会因为他们的残疾、家庭的变化或经济上的损失,带来不一样的改变。这个过程中他们怎样面对种种的压力?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找到一个介入点。
  痛征管理和身体的疼痛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的康复人士因为身体受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疼痛,疼痛有时候是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医疗的办法减轻或消除,但有些疼痛和心理有关系,实际上是不可以消除的,所以我们会和其他专业台作,解决他们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一些痛征。比如说,教会他们怎样在未来的生活中跟疼痛一起生活,怎样有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去接受疼痛。
  而情绪管理其实和压力管理有关系,我们会通过一些技巧去改善他们面对的问题,重点不是每个问题都帮他们解决,而是通过一起去分析问题找出一些比较开阔的解决办法,这样以后他们面对类似的情况就能独立地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报道:康复人士中哪个年龄层所占比例较多?
  唐敏怡:在心理服务中,30-50这个年龄层的人士比较多。这个年龄层的康复人士比较年轻,他们还有很长的路,关键的问题是他们怎样接受自己身体的残疾,怎样继续发挥其他能够使用的身体功能去培养自己的长项。在自我形象方面,这个年龄层可能有很现实的需求,比如找朋友、建立自己的家庭等,他们首先需要具有接纳自己形象的能力,然后才可以有信心去交往、交际。另外,康复人士带着残疾走进社会肯定会比平常人更容易遭遇挫败。他们怎样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挫败,这也是我们持续关注的地方。
  中国报道:面对地震伤残人士,周围人能做些什么?
  唐敏怡:其实,不需要特别地对待他们。因为残疾人有身体上的缺陷,有些人可能会给他们特别多的怜爱,或表现出对他们特别地关心。有时候这个关心需要,但如果关心超过了一定程度,就会让地震伤残人士感觉你在歧视我、你在怜闼我,这不利于帮助他们正常地回归到生活中去。我们其实可以更多地去聆听地震伤残人士的倾诉,鼓励他们说出来,不管对不对,我们都愿意听,这个态度是很重要的。
  中国报道:如何帮助残疾人建立信心?
  唐敏怡:信心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我们把它放到自我形象中去。自我形象比较低落时,情绪就比较低落。同时,自我形象和身体康复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比如自信心不强时,对一些康复训练安排就不太配合或者进度比较慢。
  很多时候伤残人士只注意到他们失去了什么,可他们得到了什么、本来已经拥有了什么却没有在意。心理服务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通过跟伤残人士一起探讨他们现在的长处在哪里,跟他们一起发掘他们看不到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干预能够和他们一起发掘他们自己的一些力量,调适他们的自我形象,达到自信心的重整。
  另外,很大一部分残疾人不能很快建立自信的原因在于他们找工作会遇到很多困难。政府机构给残疾人提供了一些工作机会,但能通过这些机会回归社会的残疾人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残疾人身体受伤后只能呆在家里,没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要靠自己去寻找资金开创自己的小生意,或者去打零工维持他们的收入来源。可以想想,这个过程中,原来的一家之主、家庭支柱,突然间就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能力,这其实对他们的打击是很大的。
  中国报道:离开康复中心后心理调适效果会不会有反复?
  唐敏怡:会有这种情况。不过这种情况表示“干预”做得不是太理想,效果不是太巩固。我们就是希望康复人士能学到一些东西,离开康复中心的时候,他们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也可以继续使用的。如果出现效果反复的情况,我们会继续提供服务,找到出现反复的原因。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非因为康复人士的软弱、没有能力才帮他们。我们注重的是怎样更积极地找出康复人士的力量所在,帮他们进一步地发挥这种力量。其实,这种力量他们已经具有,只是被他们忽略,我们只是帮他重新发掘出来。

相关热词搜索:创伤 压力 关注 关注“创伤后压力” 关注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pstd创伤后压力综合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