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园区_10年,世博会园区规划始末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专访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      夏日工作室的“江网”方案      最早的时候,上海世博会园区预选在上海的郊县黄楼。后来,因为一群来自法国的学生设计师,目标地点换作了黄浦江两岸。
  1999年,时任上海规划局局长的夏丽卿将欧洲大学的“夏日工作室”,这个类似大学生夏令营的活动邀约到上海。期间以上海世博会为选题,对象是黄楼,将学生们分成6组,做世博会场馆布局和构思的设计竞赛。评委中,便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
  其中一个小组交上来的方案,是沿黄浦江两岸设计了很多馆,然后用水上巴士将这些馆联系起来,他们坚持认为,在黄浦江边上办世博会魅力最大,而不是黄楼。
  吴志强还记得这个名叫“江网”的方案,把世博会场馆分为4块,全部沿江分布,第1块在上游闵行,第2块在杨浦区,第3块在城隍庙,第4块在黄浦江到长江口一带。“它形象地把上海城市发展的4个阶段表达出来。不仅只是表达了城市的扩张和未来,也兼顾了历史。”
  在吴志强成为世博园区总规划师之后,曾不止一次地回想起这个夏令营,他认为这是上海世博会规划上的一次预演,“它将我们的视线转到黄浦江边上来,并论证出了各种可行性。”
  2001年5月,上海在向国际展览局递交申请书时,夏丽卿将浦东地块的上钢三厂圈出,作为选址方案之一,与黄楼方案一起报批,结果,国际展览局的成员国家一致赞成这个地址,这样,选址在黄浦江两岸基本达成了共识。
  规划局组织了专家去实地考察,当时的浦东大道,基本是厂区和棚户区,大概有3.3平方公里,到后来,专家们觉得,如果只拆浦东半边,用来搞“世博”,浦西还是船厂(江南造船厂),肯定不行,两岸要统一。于是整个选址又扩大到黄浦江的对岸,共计5.28平方公里的面积被作为红线区,划给世博园。
  
  改造城市的工业遗产
  
  规划局公布红线区的范围之后,吴志强在2003年底带着学生做了一次由东向西的拉网式排查,这个自诩为在野知识分子的大学教授,想要为世博做点事。
  吴志强和他的团队一栋楼一栋楼地拍照,给每个房子编了病历卡,记录下建筑风格、时间、结构支撑、有无污染等。他们发现,红线区内有很多居民楼,房龄短,外立面新,与世博会并不相斥,“我们想把所有设施状况好的小区拉出来。”
  他们划了第二条红线,将两条红线之间作为规划的协调区,吴志强写了报告给市长韩正,得到了批准。“有15000多户人家被细分出来,给政府省了一笔庞大的拆迁费。”这让他和团队高兴了好几天。
  有趣的是,在他成为总规划师之后,他发现给自己找了麻烦,原本浦东基地方正的土地被他挖成狭长的形状,密集的土地被他拆分得零零散散,无奈之下,他将浦东基地的场馆区集结在一面,另一面则规划成世博村和世博配套区。
  他的另一个举动是清理规划区内的工业遗产。这里是上海最早的工厂区,有江南造船厂(原李鸿章开办的江南织造厂),上钢三厂、上海溶剂厂和南市发电厂等上海开埠后逐渐建立的工厂,他得根据历史价值和展览需要,选择可保留下来的建筑。
  上海世博局表示,只要规划吃得准是好建筑的,全部保留,吃不准的也先保留下来再说。吴志强拿着这张特赦令,留了25万平方米的旧厂房,同时完成了改造方案,“哪个变成展馆,哪个建筑做成库房,哪些适合做指挥中心……我们拿方案给国际展览局,他们兴奋得不得了,赞赏我们方案好。”
  他们的得意作品有:被改造成世博园区中大型演绎舞台的原上钢三厂特钢车间,被改造成江南广场公园的江南造船厂船坞,连工厂废弃下来的机器,也被他找来的艺术家变成了至少50个园区的大型雕塑。
  
  首创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网上世博会
  
  他留下来的1.4平方公里的居民区,最初被叫做“城市实验区”,是一个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实验――居民可以享受世博会带来的绿化,附设的儿童娱乐设施和老人的健康设施,甚至在自家阳台上看世博会的福利,“一句话,城市在发展中让人的生活受益。”
  基于此,吴志强在规划中提出,在浦西的世博园区内建立一个城市最佳实践区,集合全世界各地的最优城市案例。这个想法由主管世博会的上海副市长杨雄带到了国际展览局的会议现场,“他们很激动,这是世博会有史以来的首创。”
  世博局随即成立了最佳实践区参展案例国际遴选委员会,由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居署、亚洲银行、国际展览局和中国专家组成,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出邀请,第一波对象是上海的34个友好城市,“只有最有创意和想法的城市才能入选。”
  现在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内,有澳门的百年老当铺“德成楼”,西班牙马德里的“竹屋”和“生态树”等,其中竹屋是马德里南部的一片社区居民建筑,被一层竹皮包裹,创造了一种原生的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调节光线,为建筑物提供一层温度、声音和视觉的屏障,能有效隔绝冬季的雨雪、冷风和夏季的高温。
  与城市最佳实践区一样,网上世博会也是上海的首创,吴志强的团队里有专人负责虚拟世博会的维护和更新。所谓网上世博会就是主办方提供给各参展者在网上建立虚拟展馆,各个展馆的外形、内部结构和展示内容等均与实地展览时相同,“网上世博会的精确度相当高,是我们在实地量过之后,以毫米为单位输入,即时可以看到任何地方和角度。”
  在世博会正式开幕之前,网上世博会还要模拟实景,“我们会实时输入基础服务设施、饮水点、遮阳点、测温点和紧急救护等,测试设施分布密度,使用情况,方便即时修改。”这套系统完全是由吴志强的团队自行研发,会根据网上世博会的需要不断更新。
  希望世博会能受益一代人
  
  在2002年申办世博会时,为了取得一些国家的支持,上海曾经承诺过,如果哪个国家愿意在会址上做永久建筑,就能省去一大部分的土地出让金。但申博成功之后,这个承诺变得非常棘手。
  能造永久建筑的一般都是发达国家,将来发达国家的建筑集群保留在黄浦江边上,向旅游者开放,对于会后利用是一件好事。但国际展览局认为,建筑集群必然会吸引最集中的人流,导致交通和安全问题,在世博会结束之后,建筑要么拆除,要么异地重建。
  “这意味着,世博会留下的空白,我们也要做好规划再利用。” 按照规划,依托旧厂房改造的企业馆群,之后将会建设成为中国工业博物馆群;考虑到上海现有45个外交领馆,大多分散在写字楼办公,不符合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需要,世博村在结束使用之后会变身为上海外国领馆区;结合上海未来需要大量置入都市创意产业,城市最佳实践区会保留现有建筑,变成创意产业的乐园……
  对于吴志强而言,他最希望看到的,是上海籍由世博会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展览型都市,他曾经研究过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案例:汉诺威籍由世博会时的场馆设施配套建设,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以展览业为经济支撑的城市,各行业内最先进和最大规模的展览,都会选择在此举行,受益了一代德国人。“如果上海能向汉诺威一样,每年可以看到那么多最新技术的展出,我们的年轻一代就能站在更高的位置看世界,这也是世博会最大的意义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世博会 始末 园区 10年 世博会园区规划始末 宿马园区2018年规划 宿马园区房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