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国内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金融危机那些人死了

发布时间:2020-04-0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直到现在,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话还是会成为货币市场的反向指标。他刚暗示过不加息,央行转眼就会加息,他多次表示稳健非常重要,但很少有人明白稳健指的是什么   我们从金融危机中到底学会了什么?
  2010年年底,欧美经济数据好转,预计2011年经济增长恢复常态。以此为标志,金融危机结束,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启。
  回首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体质极端敏感,外加在过松与过紧之间左右游移的政策,过度乐观与悲观的情绪集于一体,因此盲目的自信、极度的波动、动辄得咎的政策与不明确的预期造成政策预期极度短期化,市场剧烈震荡。
  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需与转轨成为未来30年的经济发展方向,公平市场与既得利益阶层的激烈碰撞成为值得关注的焦点,政策遭到利益的抵抗,更遭到现实的抵抗。
  现在我们又在极度与乐观与悲观之间找到中和之道,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未来有百年健康发展期,而悲观者认为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中国泡沫很快会崩溃。
  糊涂的学者与政策:
  从未能够逆周期调控
  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经济学家是短视的,政策调整是滞后的,市场预期是不明确的。
  经济学家与金融专家对于全球的资金流向缺乏预警。中国的货币紧缩政策一直持续到2008年年中,成为全球金融救灾过程中的另类市场,风景这边独好。
  从2007年年初开始,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与全球最敏感的对冲基金、金融衍生品等产品已经开始出现大面积套利资金回撤。2007年2月,美国抵押房贷市场开始收缩,一些金融机构为次级房贷业务增拨坏账准备金,个别房地产抵押贷款机构发布预亏公告,房贷机构开始预感到前景不妙。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NCFC)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的逼债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美国金融危机正式拉开序幕。
  欧美在金融危机的狂风暴雨之间颤抖,中国依然闲庭信步。通胀压力加剧使抗通胀成为主流声音,沿海出口企业的倒闭被很多人视为中国产业升级的必然之举,甚至金融专家看到的还是流动性依然过剩,对冲基金倒闭、次级债券价格下降时,油价还在创出每桶140美元的新高。
  不合时宜的紧缩政策显示从智囊到决策层甚至到民间,并没有对全球资金动向、对全球虚拟经济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这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现实,我们对全球经济与资金的掌控能力非常薄弱,只有中国需求与中国外汇,而没有中国定价权。
  在一片加息的呼吁声中,市场传出相反的声音,提出继续紧缩信贷无异于自残。2008年1月,要求放松货币的声音越来越响,为应对即将到来的世界紧缩周期,中国政府应该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代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企业出口正面临着新的压力,稳定出口的任务非常重。地下融资利息一些地区已经高于50%。
  直到2008年9月15日,中国的紧缩政策才宣告结束。央行当天宣布,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早该实行的政策姗姗来迟,央行亡羊补牢的做法显示他们从未能够真正逆经济周期调控。
  央行下调贷款利率,只是拯救经济投石问路的第一步,此后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举措,但与金融危机时期仍然继续加息一样,过于激烈的救市政策导致严重的后遗症,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经济的扛鼎支柱。
  中国并未因此换来更为宽松的贸易环境,贸易壁垒与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增无减。在新一轮博弈中,2009年是失误一年,直到2010年中国才调整心态,不是以救世主而是以市场主体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全球市场。
  紧缩之下的另类通胀
  200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还在下行,但在各主要央行前所未有的宽松政策下,资本市场出现逆转,实体经济没有复苏,资本泡沫蠢蠢欲动。
  《华尔街日报》当年4月对美国财政部数据进行的分析显示,获得纳税人资金救助最多的一些银行,2月份通过直接发放或再融资新增的贷款额较去年10月份减少23%。美国政府公布新增贷款数据的4个月中,该数据有3个月呈现下降。在获得TARP资金最多的19家金融机构中,有16家2月份新增贷款较他们获得联邦资金注入时减少。这说明信贷紧缩的状况没有好转,这绝不仅仅是利率的问题,而是企业处于去库存化的关键阶段,没有贷款投资的动力。
  从制造业与航运指数,实体经济依然一团糟,但是,《华尔街日报》提醒,融资套利卷土重来,套利者不再借入日元买入澳元,而是以低杠杆在新兴市场中套利,由于投资对象国的利率水平从印尼的7.5%到俄罗斯的13%不等,存在极大的价差机会。奥巴马的信心喊话,美国金融机构的盈利增长,中国投资、消费数据的好转,让恐惧心理逐步消退,股市回升似乎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指针。
  中国救市疯狂。从2009年9.59万亿的投资规模,各省市总计几十万亿的投资项目,以及高居不下的地方债务,使得救市成为GDP与投资疯狂大竞赛。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救市到2009年年中,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增长到3000多家,其中70%以上在县区级,总的银行借款从1万多亿迅速增加到5万多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率已经显著提高,甚至提高到100%,不少投融资平台存在资本金不实、抽逃资本金、管理混乱等问题,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融资平台的总负债状况。
  2008年下半年与2009年大规模的货币发放,使得2010年物价上升成为必然,在经济并未过热的情况下,中国成品油价创出新高,而房地产价格上蹿到天上,2009年是个分水岭,是房地产市场的最后疯狂。
  面对让人瞠目的救世举措,各种观点来回拉锯,但所有的这些观点都无法形成合力,让市场恢复清醒,让大家在短暂的盛宴中看到宴会之后的杯盘儿狼籍。
  中国需求提振了商品国,而后提振了全球信心,但到2010年全球各方开始为退出救市政策讨价还价时,中国才发现自己被捆绑在美债上与美国博弈,汇率成为众矢之的、内部调整结构利率却不得不升是多么痛苦。
  左右为难的那些人
  直到现在,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话还是会成为货币市场的反向指标。他刚暗示过不加息,央行转眼就会加息,他多次表示稳健非常重要,但很少有人明白稳健指的是什么。
  只有两件事是明确的,首先,他在后金融危机撰文支持利率市场化,并且推进中国的债券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其次,他在美国获得盛誉。2010年年底美国著名《外交政策》评选2010年度“全球百大思想家”,周小川名列其中,得奖理由是“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对世界经济的稳定非常重要”。
  同样的评语可以给予中国其他重要决策者,了解中国经济的人清楚,中国无论哪位央行行长都无法承受这样的评语。
  周小川2009年3月23日发表文章,提出应该继续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经济金融政策监督,提升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内稳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周小川的观点在国际上引发强烈反响,却不是一场真实的地震,而是一场擂鼓大赛,谁都知道“特别提款权”是纸老虎。
  周小川先生的巨大贡献在于,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创出新高,收益率曲线逐渐完善,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加剧了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央行的信息较为透明,许多调研报告公之于众。风险在于,对于金融市场化与衍生品的过度偏好,有可能使周小川先生期望的改革,在信用不彰的市场中成为一场中美之间、国内不同阶层之间剥夺与被剥夺的悲剧。
  值得一记的是央行副行长易纲。2008年年末,易纲先生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中国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的文章,指出,在金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很难避免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要清醒地看到,不同国家因各自条件不同,所受冲击程度是不一样的,并非所有国家都会发生系统性的金融动荡。这算是极少的有先见之明的文章,中国的救市政策也许过于激进。
  逻辑前后比较一致的是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目标的纯粹使商务部对于进出口极为敏感,也因此成为国内经济冷热与物价高低较为真实的指标。出于自己的立场,为出口企业为汇率辩护,无可厚非。当然,在国际情况发生剧烈改变时,我们看到陈德铭对于汇率发表意见的烈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激进的救市中,国进民退发生了,中国企业在海内外大举并购,证券市场前端一步跨入风险投资高潮,温州游资在刺激政策撤退时成为替罪羊,江湖郎中张悟本被指责推高了绿豆,而财政收入节节上升,卖地收入接连创出新高,在国际上试探的汇率底线成为国内改革的尺度。真实的市场由各个碎片构成,每一片都折射出不同的色彩,政策的紧缩与宽松、民生与财富掠夺如此奇妙地集合于一体。
  纵观金融危机前后,大宽松时期即大投资时期,即资产泡沫高涨时期,而前后冲突的政策显示内在缺乏一致性,各个市场一再显示的贫富差距,表明不论经济政策如何,财富分配体制并未根本动摇。

相关热词搜索:事儿 金融危机 国内 金融危机 国内的那些人 那些事儿 亚洲金融危机那些事 金融危机腹黑兔那些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