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改变历史的军官生 黄埔军校现在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0-04-0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速成的军校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除了共产党的中央党校以外,很难有哪所学校能像黄埔军校这样,深深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1924年6月1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因位于广州黄埔的长洲岛上,也被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一个泛指。时至今日,在台湾高雄凤山仍然有一所“陆军军官学校”,也被称为黄埔军校,这是国民党政权播迁来台后成立的一所军校。1949年之前,大陆地区还陆续有过潮州、成都、武汉、江西、昆明等多处分校。
  狭义上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指在长洲岛上学习过的前七期学员,再精确一些,则是国民党北伐前的前四期学员。
  以现代军事教育观点来看,黄埔军校的训练水平很难说有多么高深,如果只从实际训练科目来看,这里仅相当于一所速成的军事技校。因为军事斗争需要,原定3年一期的训练计划缩短为半年一期。
  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苏联伏龙芝、英国桑赫斯特并称世界四大军校(也有说法是以日本士官学校替代黄埔军校)。相比之下,黄埔军校不论是硬件还是训练水平都显得颇为寒酸:学员军事课程是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可见培养目标主要是基层陆军士官。
  以著名的黄埔一期而论,1924年5月5日入学编队,而同年11月8日就宣布毕业,为期半年的学习中,学员们还参加了东征。
  军事课程短且少,但政治课程却极为隆重,据当年的教官和学员回忆,先后有: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社会主义运动、社会学概论、政治学概论、经济学概论、中国及世界政治经济状况、中国政治问题、苏联研究、农民运动、劳工运动、青年运动、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政治讨论……
  李宗仁先生曾在回忆录里表示:“黄埔军校每期训练时间不过数月,实际上只是一些军士教育,距军官教育相差尚远,然全军受革命风气的熏陶,颇有朝气,尚可作战。”
  鲜明的政治教育特色之外,接受苏联援助也是这所学校的一大特点:黄埔军校初创阶段,由于驻扎广州的滇桂等军阀暗中掣肘,导致军校资金不足,武器奇缺。苏联政府提供了办学急需的军事装备和武器,而且资助了大批现金作为开办经费。仅第一批武器,就有8000支有刺刀的俄式步枪,每枪配有500发子弹。此外,苏联政府还资助了200万卢布的现金给军校。
  除了给钱给枪,苏联人还出顾问,日后成为苏联首批授衔的5名元帅之一的加伦将军(布留赫尔),就曾是派驻到黄埔军校的首席顾问。
  当时的苏联政府极为看好远在广东一隅的孙中山政权,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革命的政权,值得大力扶植,而对一个动荡国家最直接有效的影响莫过于成立军校,进而将军事干部纳入自己的话语权体系中。此前去苏联考察的蒋介石对苏联军队的训练和体系也表现出相当的认同。
  和既往军阀军队不同,黄埔军校内设立了党代表制度,这也是苏式军队的印记。经国民党中执委的通过,黄埔军校便仿效苏联红军,设立政治委员,并成立政治部。
  
  将星璀璨的师生群体
  蒋介石虽然没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的名句,但军人出身的他深知军权抓在手中的重要性。在出任黄埔军校校长之前,他曾在粤军中出任参谋长等职,曾因部下不服从指挥拂袖而去。拥有自己的武装,成为那个时代每个政治领袖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孙中山也意识到建立一支听从自己主张的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他表示:“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有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军队,才叫做革命军。革命军的基础,就是要有革命先烈那一样的行为,就是要有革命的志气,树立革命的理想,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的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
  建校伊始,中共就注重在学校中培养自己的力量,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成为学校的教官,而徐向前、陈赓、林彪等大批学生也正是在这所学校中信仰了共产主义。
  黄埔军校虽然是一所速成军校,但不论教师还是学生质量之高,堪称一个奇迹,在日后国共双方高级将领中均占据显赫位置。
  国民党阵营中,校长蒋介石自不必说,先后担任教官的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张治中、刘峙、周至柔等都成为上将,而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关麟征、贺衷寒、陈明仁、康泽、黄维、戴笠……这一系列闪耀的名字都成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
  共产党阵营中,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成为开国总理,十大元帅中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和陈毅,十位大将当中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均或任教或求学于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能培养如此多的优秀将领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首先,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能够跋山涉水赶到广州就读的学员和教官基本都认同民主革命,相信孙中山的革命理论,这些学员素质本身就非常优秀。能够抛家舍业读军校可见极具冒险精神,这也是优秀军人的素质之一。
  在国民党阵营当中,校长蒋介石日后凭借“黄埔系”纵横中国,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也如同天子门生一样得到蒋的厚爱与重用。“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信仰共产主义,与蒋决裂,但受伤被俘后,蒋介石念及旧情,不忍杀他,反倒是找个机会放他重回苏区。
  另一方面,蒋介石为了提高军官教育水平,大量选送黄埔学生出国留学。接管陆军大学后,有意识让黄埔学生进一步进修,也提高了这些学员的水平。
  共产党方面,由于大部分黄埔学员选择了校长的路线,能够追随共产党的学员并不多。这些人虽然少,但是信仰坚定,并具备不错的军事指挥技能。在共产党建军后,和工农干部相比,他们的军事水平受到重用,以至于黄埔四期生林彪不到30岁就成为红军军团长。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共产党员瞿恩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最后牺牲在自己学生的枪下,而执行任务的学生范希亮痛苦万分,最后召集了所有黄埔同学为教官送行。
  电视剧是虚构的艺术,但在现实中,兄弟阋墙的故事比比皆是。黄埔军校从一诞生就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师生们在战场上的枪口多数时候都是对准了自己人。
  在东北大地上,黄埔四期生林彪先是在四平输给了一期的师兄陈明仁,然后又赢了师兄杜聿明和师弟廖耀湘。
  作为后人,已经很难揣测黄埔师生战场上拔刀相向的心情。很多年前,他们相聚在黄埔长洲岛上,每天从“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的对联下走来走去,却没想到日后兄弟操戈相向。
  这是黄埔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在黄埔军校的历史上,抗日战争是最值得书写的一笔。八年抗战中黄埔师生一致对外,其少将以上阵亡将领就达一百多人。
  那时,不论之前在南京还是之后在成都的中央军校,所有毕业生都只有一个分配去向――抗日前线。
  
  大元帅府
  大元帅府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前身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广东水泥厂。1917年7月,孙中山来到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的时候,征用这里作为大元帅府;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进行革命活动,同样也在这里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2001年修葺后的 “大元帅府”作为纪念馆向公众开放。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8020平方米,由南北两座主体大楼、东西广场和正门等组成。馆内依资料恢复了大元帅大本营时期的布置,并有相关照片、文献资料展览。

相关热词搜索:黄埔军校 军官 改变 黄埔军校 改变历史的军官生 黄埔军校在哪里 黄埔军校 军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