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西游记》:敢问路在何方】2018敢问路在何方电影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有责任心的恶搞,只关乎文化的外壳,并不损及文化的内核。      撰稿?王倩(记者)      《西游记》的重新翻拍已成定局,而且竞争激烈。
  
  著名制片人张纪中提出《西游记》的拍摄设想已经超过一年,但“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正忙于第七部金庸剧《倚天屠龙记》拍摄的他暂时还分身乏术,只能让20多人的工作团队先忙乎着造型、场景、道具、服装和电脑特技的设计和选择。
  
  
  没想到有同行“先下手为强”了。浙江永乐影视公司投资的50集《西游记》据称已经开机,每集成本100万元。陈司翰演唐僧,费洋演孙悟空,整个演员阵容中最知名的是“观音”刘晓庆和“菩提老祖”唐国强。据说浙江的很多主持人在剧中会客串角色,这可能意味着当地电视台某种程度上的重视和看好,目前决定国产电视剧质量的很重要因素还是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的支持程度。
  
  张纪中雄心勃勃的拍摄计划中包括国产电视剧前所未有的每集200万元投资,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逐步影响着投入影视圈的各路资金。面对着比自己走得快的对手,张纪中原先设想中的电视剧《西游记》还能如期和观众见面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到时候,我们会看到电影版的《西游记》,而且在形式上能和“魔戒三部曲”媲美。
  
  《西游记》:一个人的成长史
  
  早有媒体将两版新《西游记》做了全方位的比较,正在武夷山拍戏的张纪中起码表面不太在乎这些,他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有些人愿意比较,我不可能说不许,但我的意见是没什么可以比较的。我比较着它来拍《西游记》?不是这样的。”
  
  张纪中是个奇怪的制片人,别的制片人管钱,他管创作。张纪中每拍一部戏,都会给该剧下个定义,像布置作业一样要求剧组人员贯彻掌握,一直贯彻到媒体上。这就是他所说的“我的每部戏,都体现着我的个性”。这个强烈的个人信息,在《笑傲江湖》里是隐喻社会现状的中国式的派系斗争;在《射雕英雄传》里是郭靖说的“大汉,人死后能占多大地方”,在《天龙八部》里是乔峰的境遇所传达的民族和解(金庸重在段誉的爱情,张纪中则重在乔峰的爱情),《神雕侠侣》是浪漫武侠剧,《碧血剑》是厚重的“仿历史剧”,《鹿鼎记》则超越了狭义武侠,是一部历史和人情上的中国文化小说。
  
  张纪中曾经深度参与了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版《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拍摄。当初《三国演义》分5组拍摄,张纪中是其中一组的制片主任,这组人马主要拍摄了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到秋风五丈原的内容。因为在《三国演义》剧组里的表现,该组导演张绍林和他又被央视委以重任,分别担任了《水浒传》的总导演和总制片,“没有《三国演义》的历练,就没有后来的《水浒传》;没有《水浒传》,就没有后来的金庸剧,这是一脉相承的。”
  
  《水浒传》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获得了一大堆的奖,还给央视创下了一亿元的利润,张纪中正式调入了央视工作。很多人奇怪,为什么金庸这么“信任”张纪中呢?1999年4月金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央视能够将他的戏拍得像《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样的好,他愿意以一元钱转让其武侠作品的版权。张纪中受命和金庸开始了接触。据说身为制作人的他曾给金庸写过一份长达1万多字的导演阐述,半年后他“笑傲江湖”。
  
  “《西游记》我没拍过,但是我这十几年所拍的戏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为什么我坚持不懈拍摄传统文化衍生出的故事,它们是这个民族几千年屹立不倒的原因。”张纪中说。
  
  在张纪中的《西游记》里,孙悟空的一生会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他出生时什么都不会,学艺后目空一切谁都不在话下,直到遇到西天佛祖受尽磨难,修成正果,这和人的一生有很大的相似,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产生逆反心理,父母说你什么,你心里有一千个不服”。所以已经完成整个剧本的张纪中版《西游记》要说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生,妖魔鬼怪们是人们心中的欲望。
  
  今年夏天,张纪中去英国演讲,他随身携带的英文海报上将孙悟空翻译成了MonkeyKing,“我想让世界知道,有一个比蜘蛛侠、蝙蝠侠和钢铁侠更棒的美猴王,更有魅力的猴侠。”张纪中想拍英雄主义。在这个缺乏英雄、正义和情怀的年代,这些能引导人们向上的东西,如果真能拍到打动人的程度,那很可能如《士兵突击》般无往不利。
  
  20年里的孙悟空
  
  在国内,无论是谁拍《西游记》,无论他拍成什么样,绕不过的比对就是1982版《西游记》。1982年10月1日,《西游记》在中央电视台试播《除妖乌鸡国》,在当时剧组一年只能完成5集的制作,25集的戏份一直到1998年才拍完。此后20多年里的每个暑假,你肯定能找到几个地方电视台在重播此版《西游记》,经典由此可见。
  
  张纪中很自然地拿1982版来比较自己的戏,他希望自己的版本更能表现小说的原意。比如石猴出世,小说里的猴子从石头里“出来”后吃了东西再长毛,1982版一出来就是后来的猴子形象,那在张版《西游记》究竟会怎样呢?“在审美取向上和过去有着极大的差异,老版基本是以戏曲的方式在表现。你说是神话故事吧,但神话的表现力上不是那么强烈,比如说演员的扮相和戏曲舞台上的扮相很相近;神界和人界,除了服装没其他的不同;天宫里,依旧是大量的群众演员,再放点干冰。不是说过去缺乏想象力,而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手段。天马行空,这是过去很难做到的。”张纪中说。
  
  1982版《西游记》是国内第一个神话类电视剧,一切都需要艰难的摸索。戏里有大量腾云驾雾和钻地入海的镜头,都是通过抠像嫁接完成的,孙悟空们的飞檐走壁是用尼龙绳实现的。但剧组在当时最难的还是没钱,为了省钱,“老鼠精”李玲玉在泰国外景地的大部分远景镜头都是在当地找的替身。最初中央电视台拿出的300万元预算拍到15集时就花完了,央视打算到此为止,但倔强的杨洁从铁路局又拉了300万,拍到25集时实在无力继续,剧组不得不删减了最后5集,“真假美猴王”等剧情被忍痛舍弃。
  
  经费如此紧张,但导演杨洁还是有一个在当时看来超前太多的观念。为了拍出西天取经的真实感,杨洁拒绝在摄影棚中完成大量镜头,而是将镜头锁定在各地的名山大川,这可能是后来由张纪中发扬光大的各地影视旅游基地的最初探索。
  
  在《西游记》被搬上电视之前,传统的戏曲和动画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形象,于是1982版在人物造型和服装的塑造上都比较靠近这些固有形象。剧组当时选角的标准是,孙悟空要年轻,能吃苦,有一定的戏曲功底;猪八戒肯定得胖,最好是喜剧演员;唐僧的要求其实不算很高,长得年轻漂亮白白嫩嫩就可以了;至于沙僧,就得高大魁梧、黑黑壮壮。
  
  正是在1982版电视剧里,六小龄童完成了个人演艺生涯无法超越的角色,这么多年一直被认为是美猴王的代言人。当时戏曲舞台上活跃着南北两大“美猴王”,杨洁在开拍前去绍兴拜访“南猴王”六龄童,六龄童带着儿子推着自行车来火车站接杨洁时,杨洁一眼就相中了他的儿子六小龄童,“这孩子有着很出色的功夫底子,加之他父亲长年的言传身教,有着出演美猴王应具备的一切潜力”。
  
  香港TVB在90年代也拍了《西游记》,张卫健和陈浩民前后两任“齐天大圣”齐逞搞笑之能;刘镇伟的电影《大话西游》,让周星驰收获了连他自己都不理解的“后现代和解构主义大师”头衔;日本人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翻拍了电视版和电影版的《西游记》,唐僧是女明星客串的,孙悟空则成了神经质超人;由李连杰和成龙合作的大片《功夫之王》,每一个东方人一眼就能看穿这个来源于《西游记》的故事创意,李连杰也让人惊奇地演了一回颇具风格的美猴王;还有英国电视台BBC为北京奥运制作的宣传片,以西方人眼中的孙悟空为主角,构建了他们对东方文化的遐想。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众对《西游记》的宽容度超过了《红楼梦》,因为一直有人在大话西游。但张纪中比其他人更明白老百姓对自己作品的宽容度到哪儿,“如果是电影,可能还有一定的宽容度。电视剧没有什么宽容度,如果你胡编乱改的,老百姓是不会宽容的。《西游记》是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财产,难度也就在这儿,你改动它的时候,就像改老百姓家里的东西一样,大家当然不乐意了。”
  
  为何翻拍不断?
  
  如今大家都懂了,各种经典名著和小说被不断翻拍是因为市场的诱惑力,相比未经过检验的原创剧本,流传甚广的经典名著和小说们不缺粉丝。张纪中说,“不可否认的是,名著和小说里丰富的含量是翻拍的主要魅力,人们不知不觉地在消化小说里体现的精神。其次,大家想看看再演一次会是什么样。”
  
  我们说一个人有计谋,简直是当代小诸葛;这个人太莽撞了,简直是猛张飞,小说里的这些形象已经渗透到中国世世代代老百姓的心目中。“所以今天我们去拍这些戏,要把人物形象去和人们心目中的感觉对位起来,难度是相当大的。当年我们完全遵照小说在拍摄《三国演义》,我相信现在肯定不是这个角度了;今天我们拍《西游记》也面临着和大家心目中的感觉去对位,不是说大家看惯了戏曲形象,我们就给他们这个,而是一种感觉的对位。”
  
  一直被人诟病“胡编乱改”的张纪中还说,“每个翻拍版本的创作者都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挖掘每部小说的精神内涵,比较完美地表达小说要说的东西。”
  
  创作思路自认谨慎的张纪中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和“炒作”连在一起,只要是他的戏,从选角到选景到播出,无不轰轰烈烈。有人总结了他的金庸戏,从《笑傲江湖》百分百的挨骂率,到《天龙八部》高达八成的称赞声,再到《鹿鼎记》的全民找茬,观众的批评越来越有技巧,而张纪中面对骂声的心态也逐渐走向成熟,在骂坛中茁壮成长。“从播出的效果来说,这些戏都被大家接受了。肯定有人会有意见,但有意见的人看得比谁都欢,你说他是否接受了这部戏?他接受了,只是接受的过程中他有些不满。这个不满,恰恰是被放大的部分,满意的部分没有得到任何的表达。当初大家对《笑傲江湖》有一些意见,但这部戏真的烂到不能看的地步?我看还不至于吧,他们还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住了。”
  
  在对传统文化的演绎中,在商业和美学的结合中,张纪中以比同行先进一点的商业运作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时尚:不需要做什么营销,就会有许多人蜂拥而至,媒体和观众的关注甚至到了“过度”的地步。而且他能很冷静地对待媒体的反馈,这种“沉默的螺旋”在今天的网络时代非常重要。
  
  问题是这次更困难,一旦《西游记》开拍,就意味着和“糟蹋经典”这个评价或者疑问联系在一起,这是自1982版电视剧后所有从吴承恩的神话故事中获得灵感的影视作品的共同待遇。总有人一看别人在拍《西游记》里的故事,就斥责其恶搞人物,不知廉耻地践踏民族文化。张纪中将如何走自己的路呢?
  
  也有评论指出了,有责任心的恶搞,只关乎文化的外壳,并不损及文化的内核。更何况,《西游记》这本名著本身就是一种“恶搞”作品,是吴承恩对“玄奘取经”这段真实历史的恶搞,是吴承恩对当时的政治生态和风土人情的夸张解读。

相关热词搜索:西游记 敢问 新版 新版《西游记》: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 西游记敢问路在何方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