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的。新的课程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各学科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一种要求师生互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之间配合,共同完成教学的内容。在师生双方互动参与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扮演着在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角色;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课堂内容设计与安排的领导者、组织者。可是,教师在展开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思路,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实现角色的转移,从台上走到台下,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变革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时刻牢记教学应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持续发展,且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由地发展,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该努力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活动参与的主体,课堂活动作为一种需要师生双边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体现了师生之间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育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往往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关系比较紧张,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胆子小、缺乏创造力。可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改变“惟我独尊”的陈腐观念,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换位思考,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课堂气氛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以平等、民主的心态对待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讨论和交流,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2.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应该一视同仁,特别要对品德不良或学业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我们很多教师可能会对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关注多一点,而忽视品德不良或学业困难的学生,其实我们对品德不良或学业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积極地鼓励,减少对他们的批评与责骂;增加对他们的关怀、少一点冷漠;在课外增加对他们的指导与教育,抛弃埋怨的心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信心,树立自尊,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另外,我们也要关注品德不良或学业困难的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多与他们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帮助他们。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重点。而教学课堂的实效性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点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上有重要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方式为师生互动创造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整体的实效性。
  1.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由教师讲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这种无效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互动、少了一些个性的展现。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应该“还”给学生自己支配的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表现自由,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这过程中,也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保障课堂学生的主体活动的有序性和纪律性。
  2.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教学效果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密切相关,教学情境作为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因素,值得教师重视。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首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的研究同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充满热情、兴趣是促进一个人竭力探索的动力,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具体表现。我在讲授《让生命之花绽放》时,先播放《小悦悦事件》视频片断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一是生命是宝贵的吗?二是尊重生命,肯定生命应怎样理解?三是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样做?四是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应该承担哪些责任?通过再现我们身边的情境,提出设问,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照顾,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
  3.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课本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将理论结合实际,这既是教育教学目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比如在讲授《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课前,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对当地母亲河进行环保现状的调查,让他们去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包括:受污染的情况、受污染的原因、当地居民对母亲河受污染的态度等等),并指导他们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效筛选,然后选择本小组最关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此外,教师还可以发起“小手拉大手”的倡议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些兴趣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改革 浅谈 思想品德 课堂 初中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