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历史的清算与和解——聂绀弩的对和错

发布时间:2020-06-1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南方周末》刊登了章诒和的一篇文章《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随着章诒和的笔端,我们游走了那段几乎被尘封的历史真相。

  被周恩来称为“大自由主义者”、曾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聂绀弩,杂文、诗词堪称一绝,被称“鲁迅之后杂文第一人”以及“我国千年传统诗歌里的天外彗星”。他率性正直、文风犀利,作为知交,作家冯雪峰对聂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他有着儿童似的天真,也儿童似的狡猾。”

  章诒和在文中提到,1957年下半年整风反右中聂被定为右派,原因是他为周颖修改了一份有关整风的报告,修改和增添了几句话,夫人被划为老右,他也沾光了。好友舒芜由于与胡风的矛盾,最后不听聂绀弩的劝告出卖了胡风的信件,导致了胡风被打成右派,受尽磨难。1982年,舒芜60岁时,聂绀弩写诗相赠:媚骨生成岂我侪,与时无忤有何哉?错从耶弟方犹大,何不讨廷咒恶来。他认为,人们把舒芜比作胡风的门徒是不对的。认为人们恨犹大而不恨送人上十字架的总督,是一大怪事。他说:犹大的故事是编造的,这样使人转移目标。正如他系狱十年,源于某人告密,而他出狱后从不去追查告密者一样。然而,如果聂绀弩知道出卖他的正是他的知交好友黄苗子,他会作何感想。

  看完通篇,兴许很多人会对文友开始警觉起来,自古文人大部分多仁却少义,往往经不住打击,牺牲别人以成全自己,比比皆是。但,笔者认为聂绀弩不去计较,很大程度是他不愿意去自寻烦恼,不愿意去捅破这层薄薄的友谊糊纸。正由于聂绀弩选择沉默,黄苗子等人至死都毫无歉意,因为没人去追查,事情便会不了了之。因此,聂绀弩的做法既对又错。

  聂绀弩做对了什么?

  聂绀弩选择不追查出卖自己的人,理由是他认为不完全是出卖他的人的错,那些人也是被迫的。像犹大出卖耶稣一样,也是犹太教长老司祭们所指使的,况且后来犹大也在出卖耶稣基督的次日即逾越节,自缢于耶路撒冷城郊。

  纵观中国厚厚的史书,像这样选择以替死鬼来顶替背后势力的罪行颇多。在宋朝就有很典型的一幕,1139年(绍兴九年)夏,宋高宗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而在前线,岳飞北伐中原,已经陆续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在朝廷接连命令下,岳飞不得不班师回到临安,并在1141年(绍兴十一年)遭诬告“谋反”,关进了临安大理寺,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明明是赵构下令杀害岳飞,为何后人总是把杀害岳飞的罪行算到秦桧的头上呢?这是一种另类的图腾。

  所以,聂绀弩不去追究真相,不去找出真正出卖自己的人,心地是好的,想法也是比较豁达的,由于他知道事件的背后,于是放弃了真相的追寻。但是,却造成了自己无法明辨出谁好谁坏,也不能知照后人,带着这个谜去世,想来聂绀弩也应心有不甘吧。

  聂绀弩做错了什么?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许多前辈都这样遵遵告诫后辈,乃至于追寻历史真相成为多此一举。但,不知道真相又如何去界定一段历史的得失呢?又如何去开创真知呢?尘封历史的揭幕,不是需要去漫无目的、气急败坏地清算,但是不清算历史,曾经犯下的错误就不会重见天日,更不会让世人知悉并总结,从这个角度讲,聂绀弩选择沉默其实也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如果聂绀弩那时查出谁出卖了自己,后人就不会到多少年后的今天才得知这个差点被埋没的真相,也就不会在那么长时间里,还一直尊敬那些道德缺失的人。

  历史要和解,但道德却必须清算。过去的历史,抱着宽容的角度去对待,是后来者的智慧。然而,对不正道德的掩盖,则是愚昧。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在宽容和鞭挞中前行的,只有寻求和解与清算的对立,才能正确地鉴别历史、走向未来。

  古人云: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犹大虽然不至于受尽千秋骂名,但是他仍然是因为道德问题出卖了灵魂,这些是需要清算的。反之,犹大承认了错误,并且以死谢罪,那就应该获得宽容与和解。反观许多曾经犯下多少道德败坏罪行的人,至今仍然被当成神明般敬仰和膜拜,在风光的背后隐藏多少黑暗,后人都不得而知。前人忍气吞声,后人盲目而从,造就了今天数之不尽的历史悲哀。

相关热词搜索:清算 和解 历史 信力建 聂绀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