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课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外国小说欣赏》具有独特的编排体例,所选范文以例文为主。本文以笔者设计的课例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篇外国小说分别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教法和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教法,进行教学设计,试图为外国小说教学提供一些策略。
  关键词:外国小说;课例;小说教学
  《外国小说欣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小说与戏剧”板块中的一册选修教科书,在2005年投入使用,并在师生中受到广泛的欢迎。教材定义为欣赏型教科书,由于目前对其缺乏专门的教材研究理论,在一线教师的使用反馈中,存在学生欣赏能力不足,教师教学无从下手的问题。本文选择契科夫的一篇短篇小说《渴睡》,围绕《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话题“情节”进行教学设计,并与从人教版必修教材“人物”角度出发设计的课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比较
  【案例一】《渴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脉络,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体会重复对情节的延迟处理效果;
  3.了解作者对危机爆发的处理。
  【案例二】《渴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从时代背景以及小说主要矛盾冲突入手了解人物形象。
  3.鉴赏作品人物形象,并学习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性格。
  4.整体认知小说,认识小说悲剧的必然性和思想价值。
  在案例一中,小说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的话题知识“情节”来制定。话题的生发离不开文章的示例,《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体例中别具一格的一点是,每个单元前面不再像人教版必修教材一样设置“单元导读”,而是在每个单元两篇文章后面设置结合选文引进的理论知识组成话题。话题篇幅较长,且往往是一些比较新颖的小说知识,配合着课本中的选文以及以前必修教材中的选文来进行讲解,具有链接旧知,举一反三的作用。话题知识放在后面,也避免造成学生心如为主的观念,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小说,注重形成自己对文本的感知。本教学设计就可以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文章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清兵卫与葫芦》等讲解“重复”、“危机爆发”等小说知识。
  案例二的教学目标是将《渴睡》这篇小说当作“定篇”来制定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必修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定篇”,提到小说教学就往往只是传统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教学模式固定僵化。本篇小说讲人物形象,往往是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的性格、语言、神态等方面来分析,一提到人物形象,可能大部分教师想到的都是这几点。这样做就是把课文模式僵化,更容易使小说教学走入死胡同。更有甚者,“‘教教材’的观念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一味盲目地迷信文本,甚至造成过度解读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的比较
  【案例一】《渴睡》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五个问题。
  1.文中“绿斑和阴影”多次出现,一共出现了几次呢?
  2.绿斑和阴影多次出现,这在小说情节上属于重复,重复的作用有哪些呢?
  3.小保姆的歌声也多次出现,作用是什么?
  4.文中“大道”一共出现了几次,作用是什么呢?
  5.父亲发出的“卟卟卟”一共出现了几次,作用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说说重复的作用都有哪些呢?
  (三)深入阅读,合作探究。探讨“危机爆发”。
  【案例二】《渴睡》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女孩为什么要杀死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婴儿?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抓主要矛盾,这里小女孩和婴儿之间真的存在矛盾么?小女孩主要和谁有冲突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两对主要矛盾。
  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之后派代表起来回答两对主要矛盾。
  明确:1.小女孩和以鞋店老板等小人物为代表的成年人之间的矛盾。
  2.小女孩和婴儿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和整个社会背景之间的矛盾。
  (二)精读课文,探讨矛盾
  矛盾之一
  俄罗斯长期的专制制度在小人物心中种下了不可磨灭的等级烙印,即使同属于小人物阶层的一类,也会在无形之中化分为不同的等级,而更为可悲的则是小人物对于这种现象心安理得的接受。这在本文中有集中描写。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画横线。
  矛盾之二
  在瓦丽卡掐死婴儿的一系列描写中,作者突出了对环境和梦境的描写以烘托其对睡觉的强烈渴望,从而强调这类小人物隔膜的形成原因,接着又用婴儿连续不断地哭叫来渲染隔膜造成的悲剧氛围。在这里瓦丽卡的渴睡和婴儿的哭嚎这一对既相辅相成,又难以缓解的矛盾冲突,通过环境与梦境描写逐渐向紧张化演进,使人在预感到悲剧将要发生的同时,不能不探寻其中的原因。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在矛盾冲突里塑造起来的,通过分析这两个矛盾,我们能不能从中看出瓦尔卡的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找同学概括一下她的人物形象。
  如:逆来顺受(可是忽然有人打她的后脑勺,下手那么重,弄得她的额头撞在一棵桦树上。她抬起眼睛,看见自己面前站着老板……他使劲揪一下她的耳朵,她晃了晃脑袋,就摇那摇篮,哼她的歌。)
  呆滞麻木(她觉着她的脸仿佛干了,化成了木头,仿佛脑袋变得跟大头针的针头那么细小似的。)
  2.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神态表情来塑造。从文中找出描写瓦尔卡神态或者表情变化的句子。
  案例一的教学内容是将课文作为“例子”来教,从选文的万千种可能性解读中选择最贴切话题知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样,小说就作为教学的一种直觀教具,方便学生接受理解新的小说知识。在案例一中,为了讲清楚小说情节中的“生发与延迟”里延迟的作用,笔者选取了《渴睡》这一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几种意象,包括声音、景物等,设计了四个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重复对情节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在自己与他人的阅读交流中学到需要掌握的小说知识,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结尾时,笔者运用话题知识里的“危机爆发”来分析文本,使学生对文本进入更深一层的认识。
  案例二的教学内容是将课文作为“定篇”来设计的,笔者通过两对主要矛盾来展现人物性格,在讲授作品过程中插入对时代背景的介绍,使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然后通过抓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对人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之后揭示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的比较
  案例一的教学方法是以“例文”式教学法为主,运用选文与话题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文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情节,然后学会运用小说知识,分析重复的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体的作用,符合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理念。将课文作为例子来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余同类型的小说,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案例二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将一个一个知识串讲下来固然有其优点,比如列举知识详细得当,但是却存在满堂灌的弊端,容易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失去语文课堂应有的活力。学生的角色由课堂的参与者变成了课堂的背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通过两篇课例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外国小说欣赏》的选篇由例文构成,用例子式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小说教学,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外国小说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荣生主编.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外国 欣赏 课例 分析 小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