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的意义与模式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精准化生态旅游扶贫以其显著的脱贫效果在我国很多贫困地区得到了广泛运用。理性认识其现实意义并把握其运营模式不仅有利于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民众提高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协调平衡发展,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
  关键词:生态旅游;精准扶贫
  伴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旅游扶贫以其显著的脱贫效果在我国很多贫困地区得到了广泛运用。据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的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以旅游业的发展快速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达10%以上,进入“十三五”,脱贫人口会达到17%。由此可见,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目前破解贫困难题、实施精准扶贫且实现脱贫的最佳手段。
  青海是一个资源大省经济小省。由于生态环境独特,地理位置不具有政治地缘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很难完全依赖发展传统产业。近年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特殊的绿色生态资源加速了区域旅游业井喷式发展,并慢慢成为区域内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新的增长点。其中,以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同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福利创造经济条件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產业扶贫模式,迅速成为我省扶贫攻坚的一支独特力量。可是,由于地区扶贫大环境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青海省的旅游扶贫模式多以粗放型为主。旅游扶贫工作不够深入,对不同区域的各种差异化因素的深入关注尚有欠缺。致使从根源上影响了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的实际效用。我们知道,生态旅游精准扶贫呈现着动态性、复杂性以及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协作的特点,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因此,理性认识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并把握其运营模式不仅有利于帮助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提高生态旅游扶贫的精准化程度,实现旅游扶贫“扶真贫”和“真扶贫”,也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协调平衡发展,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
  一、生态旅游精准化扶贫的内涵
  在国外,生态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03年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进入21世纪后,PPT战略的发展与ST—EP战略的提出为国际旅游扶贫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PPT扶贫战略是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ST—EP战略是以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为前提,并以规划项目的精准实施推进贫困消除,在项目的实施中更加注重保护地区的本真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原貌等理念与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一脉相承。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生态旅游扶贫工作,2000年后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其标志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即生态资源丰富的六盘山。开始之初多数以PPT模式为主,2008年,在贵州实施了中国第一个ST-EP项目。在青海,生态旅游扶贫地区大多以农(牧)家乐,彰显本地的特色餐饮、服饰、歌舞等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等方式吸引周边和外地游客,从而获得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精准旅游扶贫的好处在于不仅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民众提升了生活水平,同时兼顾了区域的协调平衡发展,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地发展经济。
  从生态旅游扶贫实践发展可以看出,青海省乃至全国许多地区生态旅游扶贫还处于对国外理论和经验的借鉴阶段,生态旅游扶贫的实践仍需不断探索。
  目前,在我国,有关对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第一,从扶贫开发的角度出发,生态旅游扶贫是在生态资源富集的贫困区域,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生态旅游发展中当地居民收益准则实现旅游精准扶贫,从而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第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生态旅游扶贫是在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贫困地区,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引领,通过融合模式发展生态旅游以此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生态旅游扶贫的基本特征有三个方面:第一,在生态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第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环境;第三,呼吁当地居民全员参与,区域与贫困人口共获利益,最终实现脱贫。
  由此可见,生态旅游精准化扶贫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理论支撑,强调在生态资源富饶经济发展贫瘠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此带动当地居民参与其中并带动社区的全面发展;其实质是让贫困群体通过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整体环节获得利益,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接受生态环境与素质教育,从而实现经济与意识上的双重脱贫。其核心是即要关注贫困人口在短期内的利益获得,更要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青海旅游精准化扶贫的现实意义
  旅游扶贫的本质特征就是最大限度、最快时间内减少乃至消除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然后助他们在旅游业中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路径。其中“扶”作为手段,是改善诸多贫困区域发展旅游的条件,也是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键推动力量,而实施精准化生态旅游扶贫,既有利于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民众提高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平衡发展。
  1.有利于激活旅游资源,发挥特色资源优势。近年来,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青海农牧区“沉睡”的旅游资源,给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偏远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具有原生性特点,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主观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畏难情绪,客观上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能力匮乏,致使大量宝贵的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知;尽管有部分已开发旅游资源,但由于贫困地区区位条件差,许多旅游产品呈现高度同质化现象,交通可达性差,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落后,管理体制不顺,市场运营机制不完善,富集的资源演变为闲置资源,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为这些资源提供了向外展示的途径,盘活了资源存量。如国务院首批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的循化县,是中国独有少数民族撒拉族的发祥地,自然风光壮丽多姿,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绚丽多彩,区域内可开发利用的各种旅游景点90多个。其中,该县的重点扶贫贫困村大庄村里历经百年的清真大寺,保留了撒拉族原始村落风貌的传统古朴的篱笆楼和泥土墙,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2016年初,村民们通过旅游精准化扶贫项目的实施,借助孟达天池和清真大寺的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以展示撒拉族原始村落风貌为主题,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沉睡多年的独特旅游资源终于得以展示。

相关热词搜索:青海 精准 扶贫 生态旅游 意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