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乡村振兴总体思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编者按: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高质量编制好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按照省领导指示和省直部门的统一分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于3月2日成立了课题组,就“河南省乡村振兴总体思路”和“河南省乡村振兴指标体系”两项重大课题深入开展了前期研究工作。现将相关成果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落实好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如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必须着眼于河南省的省情及阶段性特征,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农业农村内部,多维度把握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约束,既要围绕中央“三步走”的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又要注重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注重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今后5年河南省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富裕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坚持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坚持把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围绕构建城乡一体的空间结构、人口布局、产业格局和市场体系,着力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着力推进农村人口多层多级转移,着力打造“双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着力构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力争到2022年,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能力明显增强,乡村全面振兴的外部条件更加成熟,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有效破解,乡村发展的基础能力快速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城镇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一、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条件
  河南是一個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县及县以下乡村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8%,有106个县(市),1802个乡镇,46831个村民委员会,18万个自然村,4909万乡村人口,具有乡村面积大、村庄数量多、农业人口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发展,河南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能力等方面已经形成明显优势,但同时存在高质量农产品供需不匹配、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民持续增收动力不足、农村社会治理涣散等突出问题。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势突出,但农业经营方式落后。2016年,油料、蛋、花生、食用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粮食、肉类、水果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棉花、蔬菜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粮食生产,以全国1/16的土地面积,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口粮,连续11年产量超千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河南贡献。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投入资金564亿元,建成高标准粮田5357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6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相比于生产体系,河南省经营体系构建一直比较滞后,虽然近年来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等进展明显,但小而分散的经营方式对农业的根本性制约并未有效缓解。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率虽为38.5%,但据调研其中形成规模经营的不足1/3,分散农户之间的代耕仍占大头。全省合作社共计15.7万户,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占比较低,“假合作社”问题突出,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二)农产品加工优势突出,但提质延链任务依然繁重。2017年,河南省农产品后加工领域的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6%,同样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占比达到10.4%,与农业投入品密切相关的装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分别占到16.6%和7.0%,仅农业及其后加工产业来看,“农业-食品-轻纺”已经构成河南省第一大产业,粮食及肉类加工能力均居全国第一。目前,河南省共有农业产业化集群207个,农产品加工企业3.7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779家,约占全国的9.6%;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1.5%;实现利润总额1871.7亿元,约占全国的14.4%。全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基于这些优势,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与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组成全国第一方阵。但也仍然存在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不足、新产业新业态活力不足等关键问题。如农产品粗加工和一般加工占比高达87%,河南省虽然是面粉加工第一大省,但加工的80%是普通粉,而市场需求旺盛的专用粉供给不足10%。
  (三)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但大量农村资源仍未有效盘活。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顺利推进,到2017年底河南省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已基本完成,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也在按期进行。积极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济源市、长垣县、信阳市和栾川县,分别承担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体林权流转等试点任务。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逐步健全,河南省53个贫困县开展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中央财政安排20大类61项、省级财政安排13大类28项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两权”抵押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兰考普惠金融、卢氏金融扶贫模式在全国都形成较大影响。但与此同时,河南省农村改革也存在着改革不够深入、试点创新不足、总体成效不突出的问题,不能满足盘活农村集体要素资源的改革要求。尤其是像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废弃闲置宅基地整理等一些关键环节缺乏突破,不仅滞后于江苏、山东等发达省份,探索力度也弱于四川、安徽等农业农村大省。
  (四)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但持续增收压力在加大。2016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6.74元,增长7.8%,增速连续8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由2013年的2.64下降到2.33,低于全国2.72的平均值,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更快,达到了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全年共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9.07亿元,2125个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11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全年共有327.76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共计57.46亿元。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快速提升,但持续增收压力也在不断加大。2014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12.3%、8.9%和7.8%,下滑趋势明显。特别是2016年“双高”开始转变为“单高”:农民收入增速仍然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但近年来首次低于GDP增速。这表明经济新常态下的增收压力越来越大,传统增收模式动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凸现,农民收入和国内经济形势一样进入了增速换挡、动力转换时期。

相关热词搜索:河南省 振兴 乡村 总体 思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