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好在什么地方?

发布时间:2022-08-0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朱自清的散文,比喻生动,意境优美,语言华丽。读他的散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实景虚景,动静结合,叠荡起伏,有很深的文化底韵。是我们所不及的。

很多人评论朱自清先生及其散文作品,都是人云亦云。下边,我简单说几点:

首先,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是君子之作,而非迎合任何潮流任何势力之作,包括他的散文。风骨清奇,文心昭彰。

其次,散文不是一种预谋已久的创作,都是心情使然。而先生之作,已到大师境界,如行太极,无招之处处处有招。荷塘月色中的月光与远处高楼上的琴声,匆匆中那洗手时滑落的时间,背影中年迈的老父翻过月台的艰辛攀爬,等等。真情在心,无处不泪。

最后,先生的文人气质和铮铮傲骨,成为暗夜中的光和亮,通过他的散文散发出来,几乎篇篇都有。

一家之言,仅供交流。

朱自清的散文《春》写得好,好在哪?

从语文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春》写得好,主要是作者通过精心构思,让文章的结构与语言都显得精美细致。

首先从结构上来说,《春》的一开头,表现对春天热烈的盼望,而接下来就是“东风来了”,为什么以“东风”作为春天的象征。就是因为东风是温暖温和的,此时冬寒未尽,第一个打破冰雪封锁的就是东风。也正是因为东风来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起来”表现了一个过程,一个改变,此刻改变正开始发生。也正因为余寒未尽,因此小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在人们不知不觉间迫不及待地冲破了阻碍出现,然后就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而人们也被活力感染,从“坐着、躺着”到“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由静而动,表现出昂扬的生命力。接下来,这种生命力体现在花上,“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越来越繁盛,以至于人们已经想到它已经走向成熟的顶峰。而且不仅树上开满了花,野花也“遍地是”,花是无处不在的。花越来越繁盛,春天的气息也在春风中“酝酿”,越来越浓烈。并且鸟儿“清脆”的喉咙、牧童“嘹亮”的短笛,表现出欢快跃动的节奏,也随着春风播撒到四方。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不仅细密,而且晶亮,特别是“细丝”这一比喻,表现出雨的柔软,就如同前文那“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春风一样温和,滋润着正在生长着的一切。在春雨的滋润下,“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的树叶小草上迸发出活力来。人们“撑起伞慢慢走着”,“披着蓑、戴着笠的”农夫在工作,这份活力也让他们感动,静静地劳作,去创造新的生活。而此时无论“城里乡下”,人们也争先恐后地出来,但不再是如上文一样去玩,而是创造新的未来。作者以三个比喻为结,而把“有铁一股的胳膊和腰脚”的青年放在最后,就是告诉我们春天要带领着人们去拼搏、去开创一个崭新的、美丽的世界,此刻大家正跟着春天“上前去”。这里也呼应了开头的盼望,人们不仅仅盼望春天的美丽繁盛,更是在盼望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由此可见,作者虽然写了六幅画面,但这六幅画面的内容都是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春天美丽的画卷。并且,他以东风开头,春草图中的“风轻悄悄的”,春花图中草丛中的野花“还眨呀眨的”,春雨图中雨丝“密密地斜织着”,迎春图中飞舞的风筝,都在或明或暗地描写春风,更是把文章联成了一体。作者的匠心独运,就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至于精美的语言,这个各个材料都分析得很详细,我就简单地举有关修辞手法的运用的例子。作者巧妙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仅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且也可以与前后文相呼应。前面提到的有关春雨的例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不仅写出了春雨细、密、亮、柔的特点,其晶亮就让“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而其柔软不仅与上文把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相呼应,同样也与下文那个“安静而和平的夜”呼应,表现出一种温柔的氛围。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看,伴随着春风,朱自清的散文《春》也跟着来了~

《春》是散文,却更像是一幅画、一首诗。

如果说《春》是一首诗,那么她就是一首将叙述和抒情融为一体的故事诗。如同一个渊博的诗人,坐在春风杨柳的岸边,用缓慢的语调,向人们讲述着一幕幕春天的故事。

说《春》像一幅画,则首先想到的是“白描”。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春满人间”景色。没有华丽的辞藻,放弃渲染的形容~~~然而,在“白描”中又渗透着“工笔”的细腻。当你读完《春》后,闭目回味时,则又如同一幅“淡彩水墨”的长卷,在淡淡的铺垫中呈现出一幅幅“令人置身其中”的画面……

朱自清的散文《春》写得好,好在哪儿?还用我再说吗?

相关热词搜索:经典现代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