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人画的继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文徵明称道“文人之画”。通常“丈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关键词:丈人画;继承;影响
  一、文人画的历史及评价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虽然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但是在历史典籍有所记载。通常认为,文人画始于王维,唐是诗的国度,唐代也是诗歌盛行的时期,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一般来说,唐代及之前的绘画并不只是为了观赏而存在,绘画是记录的一种手段。五代北宋期间,关仝、董源等画家的绘画理念发生了巨变,他们开始在画卷上表达自己的主观心境,这种出自文人之手的绘画后来被称之为“文人画”。其实,唐以前的绘画,在审美方面更多的是以“形似”为主,到了宋代,审美的重点才转向了“立意”。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文人画发展到宋代,趋于成熟。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到了元代,文人画在笔墨方面更进一步。所谓“宋人刻画,元人变化”,至此,宋人已经提出但未完全实现的尽去刻划之迹,初步成为现实。到了明清时期,在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的影响下,清初“四王”将笔情墨韵推向了极致。
  时至近代,西方的绘画理论冲击了传统的文人画。康有为首先提出要改良中国画:“遍览百国作画皆同,故今欧美之画与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国近世以禅入画,自王维作《雪里芭蕉》始,后人误尊之。’揭示了文人画于造型能力上的差距。
  二、当下文人画的现状
  当下的中国画,少有文人画之意味。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自西学东渐以来,以写实的西画技法改造中国画,使中国画的主题从写意转向写形。许多画家把精力放在了题材和物象的外观形象上,忽视了笔墨的表现力。笔墨是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是区别于其他绘画艺术的特有标志。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在“六法论”中,谢赫也提出“骨法用笔”。可见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线条平而无力,没有书法味道。书画同源,书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笔墨就有了韵味,因此,历代的绘画大师往往也是书法家。赵孟頫就有“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说的就是书法对于绘画的重要性。再次,忽视了传统绘画中“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中国画讲层次,通过以线条造型来概括物象的前后关系,它可以把不同时空的物象融于同一幅画中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在山水画中尤为突出,从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景色,像连环画的方式绘制于同一幅画中,类似于游记散文中的“移步换景”。当下的中国山水画,很多借鉴了西画中的“焦点透视”,过分强调现实,名日写生,让眼前的景色挡住了画家的眼睛。中国画创作讲究“师法自然”或“师造化”,与所谓的写生是有很大区别的。画家通过观察现实中的景物,用自己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赋予画作情感,通常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新时代文人画的发展前景
  文人画的现代转型,应该在充分体现中国传统艺术境界的同时,呈现出能反映时代脉搏的当代精神。所以文人画以“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来凸显文人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也就是精神的自由解放。就创作而言,就是意在笔先,充分体现画家的情感,甚至寄托某种难言的志向。因此,我们界定的文人畫现代转型必须紧紧围绕着文人画的“意”。
  文人画尽管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轨迹,当我们再来冷静、客观地审视这一绘画风格,依然会看到它所发出的光芒,而这种光芒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文人画中所透露出的内容是人们所关心的永恒的话题,如前文提到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等。这个时代也是多元化的时代,更是一个包容的时代,应当更加尊重艺术个性与艺术创造。因此,新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应当自觉地实现审美升华,弘扬正能量,以讴歌真、善、美为己任,才能将文人画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为文人画谱写崭新的乐章。

相关热词搜索:文人 继承 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