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与洞见

发布时间:2018-06-2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思想是思想者的存在方式,思想者就是会思想有思想总在思想总有思想的人。思想者的武器是批判性思维。思维和逻辑是人类获得洞见的利器。刘庆昌教授的著作《思想者的逻辑》凝聚了一个思想者的真知与洞见。
  关键词:思想者 逻辑 洞见
  在批量生产物品的后现代之今日,思想的生产也未幸免地被批量制造。比如霍金《时间简史》发表后,《人类简史》《海洋简史》《未来简史》《货币简史》《美国种族简史》《信息简史》等纷至沓来。这是个好现象吗?不错,这是个好现象;再追问,这真的是个好现象吗?恐怕就不能断然回答了。生产学术的“大跃进”时代,思想的浮沫蔚为壮观,什么也可以称为思想,什么也可以称为文化,其实就是没思想和没文化。我们嘴硬地说这是思想与文化多样性时,蓦然惊觉:这些思想和文化,像极了月饼中有了肉馅、蛋黄,粽子中充实了大肉和咖喱。原汁原味的月饼与粽子被挤到边缘,被淡化。中老年人的怀念与年轻人的不屑,彼此间的纠葛与消长固然是社会历史前行的张弛之力,当然由于后浪必推前浪的缘故,月饼势必成为新月饼,粽子势必成为新粽子,经年迭代,消减月饼与粽子。行文至此,忽然生疑:思想与月饼、粽子能不能类比?月饼、粽子再变,它们仍然是吃食;思想再变,谁能断言它还是思想?思想倘若像食物一样花样翻新,快速生成,总是让人担心、恐惧、忧虑重重的!快速发展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让一切面目全非,人类需要这么快的发展吗?反对的声音已经鹊起,比如思想家、哲学家、文艺家都有这样那样的忧虑。
  黑格尔一句“凡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害苦了人类,这是人文快速堕落的开始。当人类放弃人文价值之时,必是人类遭受厄运之日,人类的堕落已然让人类尝到了苦果。这时会有人出来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了……人类会越来越好。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未必。笔者一直固执地认为,人文时代是人类发展最好的时代,它的高峰与光明空前绝后。此前的神的时代,人类也算日子不错,时刻有神灯照亮前程,黑暗的中世纪的说法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的忘恩负义。在温情脉脉的资本主义来临时,信仰的天平被打翻,人类开始梦魇。人类其实无意抛弃人文的幸福,然而当下两手紧攥金银与享乐,用尽了双手,实在是有“怎么没有三只手”的怨恨万分!
  今天的学术界,人头攒动、万舸争流,满眼思想、学术生产的“富士康流水线”,让人迷惘。论文遍地,思想荒漠,急需健康学术。刘庆昌教授的思想随笔集《思想者的逻辑》就是值得一读的好书。虽然是一百八十篇随笔,但是笔者更愿意同意梁归智教授所言,这类文字应该称为随论,以区别一般随笔,因为这个随论集可以见出学者的思想体系。该书共五十万字,包括思想与学术、道德与人生、教育与教学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思想与学术反映了作者对于思想和学术诸多问题的独到见地,也是此文的讨论起点和重点。
  一、思想者带着生活的胎盘仰望星空
  脚踏生活之大地,仰望星空之浩渺,历来是生命之尊贵状态。人类的思想者——希腊的哲人、春秋的贤哲,标志着生命的高度,引无数士人竞追隨。
  在《境界》一文中,作者用“池里的蝌蚪”“坑里的虫子”和“坑边的我们”比况境界的有无和高低。动物无法通过意识把自身和自然分开,因而没有境界意识。“人的境界主要在追求什么上见高低,求官、求财、求名、求真,除了迷上求真的人,其他几大迷在生活中都没有好名声,原因在于只有求真的人无法采取令人鄙视的手段,且不会殃及他人”。求名利本也无可厚非,关键在一个度,可怕的是名利场上的健将会固执地认为只有迂腐的人才会追求境界。作者认为,在真人那里,那些健将无异于坑中或池中东奔西跑、忙忙碌碌的虫子和蝌蚪。
  生活无限,苍穹寥廓,对人生的追问和探究永无止境,这是思想者的本分。简单好还是复杂好?在《人还是简单一点儿好》中作者说:“只有在纯粹认识的以至于整个纯粹精神的领域,复杂才可能是一件积极的事情。若在人世间,复杂多半是消极事件。”人是不能脱离社会的,人可以尽享群体生活的欢畅,但也由此而灾难深重,人性的弱点借助于社会过程形成巨大的异己力量,折磨着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对于社会来说,复杂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它反映出一个社会文明的低迷。做事上的难,需要人花费心智去做,做人上的难,则是伤心费神的,知识、智慧在这里毫无用处。“许多国人得益于祖先做人的智慧,在我看来这种智慧虽无破坏性,也断无建设性,不过是一种圆融的自保艺术,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做人上的简单,不是一种状态上的低级,它内含着质朴、简明和纯洁等上好的品质,信奉一种简单主义的生活哲学,在认知上就能够自动剥除浮游在事物表面的复杂假象。复杂并不必然连接着深刻,社会生活中的复杂往往是认知偏差所导致的神秘,更多的时候是被恶意搅浑的一池清水,这就是人心之恶造成的社会之恶俗。简单让人轻松、空灵、超越,复杂让人精神紊乱、败坏德行。
  对生命本身的思考与追问,这是多少先贤哲人穷其一生的执着。任何一个聪慧的学人也不免感慨生有涯,在生命的际遇不堪之时,正是对生命的觉醒之日。刘庆昌教授在书中多次以西学而非中学的思维逻辑,探寻与追问生命的本质,其中《杂念》中说:“正因为自身生命的有限,才努力赋予它更多内涵,没有什么光宗耀祖,也不是为了名垂后世,即使我的后人N年之后也与我毫无关联。相对于永恒的虚无,曾经的存在和不存在了无差异。”正因为认识到了生命的如此本质,才会加倍地珍惜这个有终结而不能重来的人生。得过且过和认真执着的人生无所谓对错,只关乎质量。苏格拉底的人生以苦为乐,总是在爱着点什么,这爱又不是私爱,而是大爱,“这种心甘情愿的投入感总是让人肃然起敬:朝闻道,夕死可矣”。冷静逼问生命本质,似矿工用力掘进,又似对天吟叹,答案却温润而睿智。
  二、思维与逻辑在Friction中获得洞见
  我们说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经验和人性洞见,是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确实在积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对于所有矛盾和问题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的所有回答。说它是人性洞见,则是因为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答案进行了抽象和升华,从中总结归纳出对人性特质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洞见 思想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