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短文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张晓风短文篇一:张晓风散文阅读训练

篇一:张晓风散文阅读训练

篇二:张晓风散文阅读训练

张晓风《不识》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的追思会上,我问:“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9.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10.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4分)

(1)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11.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4分)

12.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6分) 参考答案:

9.(4分)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2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2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0.(4分)(1)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怀念,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2分)(2)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父亲年老的形象;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的精神品质。(2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1.(4分)学习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对人或事死心塌地,性格能够变通。(每点1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2.(6分)“不识”作为行文的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2分)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2分)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不识”具有的发

[1]

阅读本文的读者还读了 本文关注度:

篇三:张晓风散文阅读训练

篇五:张晓风散文阅读训练

我从床上跳起,直奔她的卧室,她己坐起身来,一语不发地望着我,脸上浮起一层神秘诡异的笑容。什么事? 她不说话。到底是什么事? 她用一只肥匀的有着小肉窝的小手,指着窗外,而窗外什么也没有,除了另一座公寓的灰壁。到底什么事? 她仍然秘而不宣地微笑,然后悄悄地透露一个字。天! 我顺着她的手望过去,果真看到那片蓝过千古而仍然年轻的蓝天,一尘不染令人惊呼的蓝天,一个小女孩在生字本上早已认识却在此刻仍然不觉吓了一跳的蓝天,我也一时愣住了。于是,我安静地坐在她的旁边,两个人一起看那神迹似的晴空,平常是一个聒噪的小女孩,那天竟也像被震慑住了似的,流露出虔诚的沉默。透过惊讶和几乎不能置信的喜悦,她遇见了天空。她的眸光自小窗口出发,响亮的天蓝从那一端出发,在那个美丽的五月清晨,它们彼此相遇了。那一刻真是神圣,我握着她的小手,感觉到她不再只是从笔划结构上认识 天 ,她正在惊讶赞叹中体认了那份宽阔、那份坦荡、那份深邃 她面对面地遇见了蓝天,她长大了。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仍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偶然风起所带来的。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暗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

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馀,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我至今仍然常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长成,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张晓风短文篇二:张晓风散文《从你美丽的流域》阅读

张晓风散文《从你美丽的流域》阅读 从你美丽的流域

张晓风

推着车子从闸口出来,才发觉行李有多重,不该逞能,应该叫丈夫来接的,一抬头,熟悉的笑容迎面而来——

“不是说,叫你别来接我吗?”看到人,我又嘴硬了。

“你叫我别来的时候,我心里已经决定要来了,答应你不来只是为了让你惊喜嘛!” 我没说话,两人一起推着车子走,仿佛举足处可以踏尽天涯。

“孙越说,他想来接你。”

“接什么接,七十分钟的飞机,去演一个讲就回来了,要接什么?” “孙越有事找你,他想发起个捐血运动,找你帮忙宣传。”

“他怎么想到我的?”

“他知道你在香港捐过血——是我告诉他的。”

孙越——这家伙也真是,我这小小的秘密,难道也非得公开出来不可吗?

1983年9月我受聘到香港去教半年书。临行前虽然千头万绪,匆忙间仍跳上台北新公园的捐血车,想留下一点别时的礼物,可惜验血结果竟然说血红素不够,原来我还是一个“文弱女子”。

1984牟2月合约期满,要离开的那段日子,才忽然发现自己爱这座城有多深。窗前水波上黎明之际的海鸥,学校附近大树上聒噪的黄昏喜鹊,教室里为我唱惜别曲的学生,深夜里打电话问我冬衣够不够的友人,市场里卖猪肠粉的和善老妇,小屋一角养得翠生生的鸟巢蕨??

用什么方法来回报这个拥抱过的地方呢,这个我一心要向它感谢的土地? 我想起在报上看到的一则广告: 。

有个人,拿着机器往大石头里钻,旁边一行英文字,意思说:“因为,钻石头是钻不出什么血来的——所以,请把你的血给我们一点。”

乍看之下,心里不觉一痛,难道我就是那石头吗?冷硬绝缘,没有血脉,没有体温,在钻探机下碎骨裂髓也找不出一丝殷红。不是的,我也有情的沃土和血的川原,但是我为什么不曾捐一次血呢?只因我是个“被拒绝捐血的人”,可是——也许可以再试一下,说不定香(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张晓风短文)港标准松些,我就可以过关了。

用一口破英文和破广东话,我按着广告上的指示打电话去问红十字会,这类事如果问“老香港”应该更清楚,但是我不想让别人知道,只好自己去碰。

还有什么比血更好呢;如果你爱一块土地,如果你感激周围的关爱,如果你回顾岁月,一心谢恩,如果你喜欢那块土地上生活时的自己,留下一点血应该是最好的赠礼吧! 那一天是2月6号,我赶到金钟,找到红十字会。那一带面临湾仔,有很好的海景。 “你的血要指定捐给什么人?”办事的职员客气地拿着表格要为我填上。

我一时愣住,不,不捐给什么人,谁需要就可以拿去。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不过是光与光的互照,水与水的交流,哪里还需要指定?凡世之人又真能指定什么、专断什么呢?小小的水滴,不过想回归大地和海洋,谁又真能指定自己的落点?幽微的星光,不过想用最温柔的方式说明自己的一度心事,又怎有权力预定在几千几百年后,落入某一个人的视线?

“不,不指定,”我淡淡一笑,“随便给谁都好。”

终于躺上了捐血椅,心中有着偷渡成功的窃喜,原来香港不这么严,我通过了。多好的事,护士走来,为我打了麻醉针。他们真好,真体贴。我瞪着眼看血慢慢地流入血袋,多好

看的殷红色,比火更红,比太阳更红,比酒更红,原来人体竟是这么美丽的流域啊! 离开红十字会的时候,办事小组要我留地址。

“我明天就回台湾呢!”

谁又是真正有地址的人呢?谁不是时间的过客呢? 如果世间真有地址一事,岂不是一句 话落地生根在他人的心田上,或者是一滴血流在相互灌注的渠道间——所谓地址,还能是什么呢?

快乐,加上轻微的疲倦,此刻想作的事竟是想到天象馆去看一场名叫《黑洞》的影片,那其间有多少茫茫宇宙不可解不可触的奥秘,而我们是小小的凡人,需要人与人之间无伪的关怀。但明天要走,有太多有待收拾有待整理的箱子和感情,便决定要回到我寓寄的小楼去。 那一天,我会记得,

1984年2月6日,告别我所爱的一个城,飞回我更爱的另一个城,别盏是一袋血。那血为谁所获,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自己的收获。我感觉自己是一条流量丰沛的大河,可以布下世间最不需牵挂的天涯深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呢?

(有删节)

16.文章写的是献血,开头却写爱人来接行的情节,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17.文章结尾说“可以布下世间最不需牵挂的天涯深情。”既是“天涯深情”,又为什么说“最不需要牵挂”?请分条概述其理由。(6分)

18.这篇文章中有不少语句意蕴丰富,结合修辞手法的使用,品味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

钻石头是钻不出什么血来的——所以,请把你的血给我们一点。

多好看的殷红色,比火更红,比太阳更红,比酒更红,原来人体竟是这么美丽的流域啊!

19.某著名的编辑评价是一位“有传统教养的现代女性”。请你依据本文,探究“传统教养”或“现代女性”的具体体现。(6分)

16.写爱人来接行,内容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充满生活气息,暗示文章的主旨;通过对话,引起下文对献血的叙述,使行文生起波澜。意思对即可。

17.凡世之人不能真正指定自己的落点,能献出自己的血便是一片深情;人人都是时间的过客,没有真正的地址,奉献无需别人牢记;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无伪而广博的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文中暗用对比的手法。石头是冰冷的,没有情感,人心却是火热的,本真是善良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友爱,应有感恩的心,不应该像石头一样“冷硬绝缘”(无情)。本句借助比喻、夸张和排比等手法的运用,赞叹血液所具有的火焰般的温暖、太阳般的热情、酒般的浓烈,表达了对人体涌动血脉的赞美和成功捐血后的喜悦心情。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19.答题提示:

“传统教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用温情委婉的诉说传递人性的美好和高贵,用含蓄善良的情感体现爱心的博大和深厚等。文本例举方面,如:不希望自己“小小的秘密”被公开,说明她做了奉献不想别人知道,体现了她的善良与含蓄。捐血之后,认为“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不过想用温柔的方式说明自己的一度心事”,体现她温情朴实、真挚无伪。

“现代女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知识结构、办事能力、关爱社会。文本例举方面,如:有知识。受聘到香港教书,坐飞机去演讲。关爱社会。虽是个“文弱女子”,却不“冷硬绝缘”,主动献血,对社会对世间充满火一样的热情,认为自己“有情的沃土和血的川原”。教师可根据学生答题酌情给分,鼓励有创见。

张晓风短文篇三:张晓风散文之初心

张晓风散文之初心

张晓风散文之初心

1、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因为书是新的,我翻开来的时候也就特别慎重。书本上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这样的:"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始也。"

那一年,我十七岁,望着《尔雅》这部书的第一句话而愕然,这书真奇怪啊!把"初"和一堆"初的同义词"并列卷首,仿佛立意要用这一长串"起始"之类的字来作整本书的起始。

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起始和基调吧?我有点敬畏起来了。

想起另一部书,《圣经》,也是这样开头的:"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真是简明又壮阔的大笔,无一语修饰形容,却是元气淋漓,如洪钟之声,震耳贯心,令人读着读着竟有坐不住的感觉,所谓壮志陡生,有天下之志,就是这种心情吧!寥寥数字,天工已竟,令人想见日之初升,海之初浪,高山始突,峡谷乍降及大地寂然等待小草涌腾出土

的刹那!

而那一年,我十七,刚入中文系,刚买了这本古代第一部字典《尔雅》,立刻就被第一页第一行迷住了,我有点喜欢起文字学来了,真好,中国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来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初"。

"初,裁衣之始也。"文字学的书上如此解释。

我又大为惊动,我当时已略有训练,知道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图画,但这"初"字背后不止一幅画,而是长长的一幅卷轴。想来当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时候,也是煞费苦心的神束之笔这件事无形可绘,无状可求,如何才能追踪描摹?

他想起了某个女子动作,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那样慎先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她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刀,阳光把她微微毛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其实她努力要决定的只不过是究竟该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还是先裁自己的一幅裙子?一匹布,一如渐渐沉黑的黄昏,有一整夜的美可以预期——当然,也有可能是恶梦,但因为有可能成为恶梦,美梦就更值得去渴望--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

的是初春的阳光,是一批一批的风,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天空上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

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

"初"字,就是这样来的。

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织成的布,一刀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

2、初发芙蓉

《颜延之传》里这样说:"颜延之间鲍照已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雕缋满眼。'"

六朝人说的芙蓉便是荷花,鲍照用"初发芙蓉"比谢灵运,实在令人羡慕,其实"像荷花"不足为奇,能像"初发水芙蓉"才令人神思飞驰。灵运一生独此四字,也就够了。

后来的文学批评也爱沿用这字归,介存斋《论词杂著》论晚唐韦庄的词便说:"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日柳,使人想见风度。"

中国人没有什么"诗之批评"或"词之批评",只有"诗话""词话",而词话好到如此,其本身已凝聚饱实,全华丽如一则小令。

3、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故事,说到王恭和王忱原是好友,以后却因政治上的芥蒂而分手。只是每次遇见良辰美景,玉恭总会想到王忱。面对山石流泉,王忱便恢复为王忱,是一个精彩的人,是一个可以共享无限清机的老友。

有一次,春日绝早,玉恭独自温步一幽极胜极之外,书上记载说:"子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那被人爱悦,被人誉为"濯濯如春月柳"的王恭忽然怅怅冒出一句:"王大故自濯濯。"语气里半是生气半是爱惜,翻成白话就是:"唉,王大那空伙真没话说——实在是出众!

"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在描写这段微妙的人际关系时,把周围环境也一起写进去了。而使我读来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段"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附带描述。也许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大景观,只是一个序幕初启的清晨,只是清晨初初映着阳光闪烁的露水,只是露水妆点下的桐树初初抽了芽,遂使得人也变得纯洁灵明起来,甚至强烈地怀想那个有过嫌隙的朋友。

李清照大约也被这光景迷住了,所以她的《念奴娇》里竟把"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句子全搬过去了。一颗露珠,从六朝闪到北宋,一叶新桐,在安静的扉页里晶薄透亮。

我愿我的朋友也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在一切天清地廓之时,在叶嫩花初之际,在霜之始凝,夜之始静,果之初熟,茶之方馨。在船之启碇,鸟之回翼,在婴儿第一次微笑的刹那,想及我。

如果想及我的那人不是朋友,而是敌人(如果我有敌人的话),那也好——不,也许更好,嫌隙虽深,对方却仍会想及我,必然因为我极为精彩的缘故。当然,也因为一片初生的桐叶是那么好,好得足以让人有气度去欣赏仇敌。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张晓风 张晓风散文 张晓风简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