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多音字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短文两篇多音字篇一: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陋室铭》学案

2010.9.9

教师寄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陋室”的环境和生活,理解作

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陋室”不陋的说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 鸿( ) 儒()牍()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 ..

(1)有仙则名( ) () (2)惟吾德馨(3)无案牍之劳形( )(4)往来无白丁( )

C、翻译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铭是古代用来述功

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

1、作者用哪些句子描写陋室的? 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

2、你认为陋室是什么样子的?试用几个词或句子说一下。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为文中结尾,其用意是什么?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情操?

五、拓展延伸

1、“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德馨”而不陋。从刘禹锡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呢?

2、你还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文?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六、巩固练习

1、重点词语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 ) 灵:()

(2)斯是陋室 斯:( ) (3)惟吾德馨 德馨:( )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形:( )

(6)何陋之有? 何:( )

2.解释古今异义词。 .

无案牍之劳形:古意________________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谈笑有鸿儒:古意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4.阅读文段做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 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_的写法。

答案:一、 A、xīn hóng rú dúB、 (1)出名 (2)香气,这里指品

德高尚 (3)官府的公文(4)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略。

二、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

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略

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

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陋室不“陋”表现在:(1)环境之幽雅(2)室中人交往之雅(3)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3、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

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又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四、1、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

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五、学生自主探讨交流。

六、1、(1)出名成为灵异的水 (2)这(3)美好的品德(4)这

里指奏乐的声音 使??乱 (5)官府的文书 使身体劳累(6)什么

2、形:古义是形体,身体 今义是样子

鸿:古义是大 今常指鸿雁

3、(1) 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4、(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调素琴,阅金经

(3).鸿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爱莲说》学案

郑母初中 杜先伟 2010.9.9

教师寄语:学习周敦颐,永远做一个“虚心”、“正直”,“洁身自好”的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莲花的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莲花形象,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蕃()淤( )濯( ) 涟( )

蔓( ) 亵( ) 噫( )鲜( )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

短文两篇多音字

..

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乎众矣( )

C、翻译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借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

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用“我喜爱 ,因为

它 。”造句。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莲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你认为作者具有什么品质?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作者 “独爱莲”,陶渊明“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

生活态度?

2、《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在污浊的现实与秽亵的世风中,有许许多多能过持身高洁而“出

淤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你认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条件?能否举出历史上的人物为例加以说明?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有积极意义吗?

六、巩固练习

1.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

(1)不蔓不枝()(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陶后鲜有闻()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简答。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阅读文段做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

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短文两篇多音字篇二:7 短文两篇

7 短文两篇

行道树 张晓风

【图文解说】

【目标导航】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2.能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其深刻含义,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奉献者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知识宝链】

(一)题目解读

“行道树”指为了美化绿化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它们顶烈日,冒严寒,除尘埃,默默地做无私奉献,就像各行各业中那些任劳任怨的奉献者一样,值得人们尊敬和赞美。

(二)作者档案

张晓风,江铜山人,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等。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三)写作背景

是谁为城市制造了清新,是谁为行者奉献了绿荫?是谁将城市的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是谁把城市装扮的优雅华丽?作者有感而发,赞美的不仅仅是行道树,而是各行各业的那些无私奉献者。

【书中探宝】

1.生字词

(三)整体感受 1.文章脉络

2.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写行道树默默无闻地奉献绿阴、制造清新空气、美化环境,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四)释疑解惑

怎样认识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它们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它们选择污浊而又恶劣的生存环境,整日身披灰尘,忍受孤独、寂寞,却乐于奉献;它们为人类提供清新空气,不被理解、呵护却无怨无悔;它们为人类的麻木而忧郁,为人类奉献而自豪。行道树的精神正是社会上那些在平凡岗位,任劳任怨,不图名利,乐于奉献的工作者的写照。 (五)写作技巧

1.第一人称与人格化的写法。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把行道树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们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它们心甘情愿而又无奈的表白,体现了生活中一位奉献者的形象。运用第一人称,给人一种贴近生活的感觉,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容易感染读者,引起思考。

2.对比手法使主旨鲜明。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胸襟和精神。这一主旨是通过两组对比体现出来的:一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的伙伴的对比,体现行道树主动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二是行道树与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的对比,体现行道树默默无闻、甘愿寂寞、担当责任的胸襟。

(六)资料宝库 1.关于作者。

张晓风,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柔婉中带刚劲”,将其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烈,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2.奉献名言。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②只有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社会的洪流当中,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③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当中去。 (雷锋)

短文两篇多音字篇三:第十五课短文两篇讲解

15 短文两篇

【课文目标】

《谈读书》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不求甚解》

1.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认识读书的益处。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

《谈读书》

重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不求甚解》

重点: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难点:认识读书的益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谈读书》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他的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启人深思。雪莱曾评价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2.重点字词

字:

字音:黠 xiá馏 liú咀嚼 jǔjué诘难 nàn

形近字:馏(蒸馏)—溜(溜冰)

词义:

藻饰:修饰文辞。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感悟中心

《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

4.写作特色

培根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随笔对英国以至世界的影响都很大。他的随笔,风格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本文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

对世人的谆谆告诫。从写法上看,有如下特点。

运用比喻论证。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运用排比论证。例如,“读书是以怡情,是以傅彩,是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短处幽居之时;其傅朋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讨使人灵秀,教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赫,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运用对比论证。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又如,文章的最后,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5.课文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图解: 读书的目的

谈读书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重点句解】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谈论了读书的好处?

解析:怡情、傅彩和长才。作者开篇就用了排比的形式提出了读书的三种好处。读书的“怡情”作用指的是读书可以培养自己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兴趣,以至于全身心地投入,陶冶个人的情操。读书的“傅彩”作用指的是读者可以从书本中吸取知识的精华,进而用这些精华的知识去武装自己的头脑,扩大个人的事业,言谈举止之间使人感觉气度不凡。读书的“长才”作用指的是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并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知识去处世行事,实现人生的价值。读书的这三个好处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不能颠倒位置。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解析:经验补读书之不足,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解析: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解析: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5.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解析: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作者运用类比推理,以运动可以消除百病来比读书对才智的作用。

【思考练习】

重点练习:

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论证?

解析: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不断读书和学习,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人性的完美。作者运用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意义。其他运用比喻论证的地

方:

“书有可浅尝者??味同嚼蜡矣。”这三句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运用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所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降低。

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文中还有哪里运用了这一论证?

解析:对比论证。正反分析,使说理全面、有力。其他运用对比论证的地方: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用“鄙”“羡”“用”三个词极为准确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从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读书使人充实??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运用对比论证。正面分析了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再从反面说明应把读者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这样使说理更全面、有力。

难点练习: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解析:(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排比论证。例如,“读书是以怡情??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赫,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比论证。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2)语言凝练,组织精密,同时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例如,文章的开头从三个层次论述读书的目的,由表及里、由深入浅,层层深入。“读史使人明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运用排比阐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马南邨,邓拓(1912~1966)的笔名,原名邓子健、邓云特, 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2.重点字词

字: 字音:死抠:kōu 豁然:huò 曲解:qū大而无当:dàng

多音字:曲:(qū)曲解 (qǔ)曲线

词义:

曲解: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作错误的解释或理解。

死抠: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

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

狂妄自大:形容人十分骄傲自满。

咬文嚼字:亦作“ 咬文啮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因小失大:为了很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形容得不偿失。

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明白了某个道理。

3.感悟中心

通过对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进行驳论,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的关于读书问题的

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或抠字句而忽视精神实质的理解,提倡观其大略地含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才能真正会意。

4.写作特色

《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同时也是一篇驳论,在论证方法有其特色。

运用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运用例证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破立结合。本文在批驳其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5.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第2~8段):诠释“不求甚解”的含义,在驳论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主张。

第三部分(第9段):阐明正确的读书方法。

图解:

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

正面立论与直接批驳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读书要虚心

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重点句解】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解析: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作者有怎样的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

解析: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解析: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解析:“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解析:读书时,尤其是读重要的书,要反复读,这样才能逐渐理解它的意思。这实际上是“不求甚解”读书态度的进一步加深,正是由于我们在读书时需要“不求甚解”,所以我们要反复阅读,最终达到“求甚解”。

【思考练习】

1.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

解析: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课后练习】

一 解析: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可各抒己见,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参考答案:略

二 解析: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参考答案: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阐述观点的方法: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阐述观点的方法:用比喻证明观点。用运动可弥补身体缺陷作比。

三 解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叶圣陶先生《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胜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中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正确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由此可见,叶老批评陶渊明,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也是阅读理论中的作者理论与读者理论之争。

参考答案:略。

四 解析:《谈读书》中名言警句选出,积累下来,好处多多。这些名言警句一般都没有进行论证,但都是才能够生活中来的,同学们不难找出一条来试着论证一下。

参考答案: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写作略。

相关热词搜索:多音字 短文 两篇 短文阅读有趣的多音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