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述短文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插述短文篇一:主--包身工2

《包身工》教案5

教学目的

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想

1.课文教学重点是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和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文章的第一个难点是虚实结合的两条线索,以理清这两条线索为突破口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第二个难点是作者安排结构时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教学中如能把握读者的这种心理态势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3.要求学生学会“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掌握读书的基本顺序,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三步精读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看内容,圈圈点点,然后再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第三步:研读课文。研究写法,理解作者为了表达特定内容,怎样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写法有什么特色。

4.教学本课以“思考和练习”一、二为纲,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记叙文的材料”为辅助材料,采用讨论法,

插述短文

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根据“三步精读法”的第一步要求初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课文的“思考和练习”一、二。

3.预习“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记叙文的材料”短文。 第一教时

一、上课开始,利用小黑板公布本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1.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学习课文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说明、议论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会运用“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

4.明确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在材料的搜集、选用和剪裁上下一番功夫。

5.培养口述能力和口头作文的能力。

二、作家、作品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和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包身工》,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

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字注音:

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

栅(shān)趾(zhǐ)骷髅(kū)吆喝(yāo he) 相称(chèn) 呵欠(hē qian) 虐待(nūè)

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

插述短文篇二:爆强作文公式

【公式1】议论文基本结构

引论(开篇点题) 引论(开篇点题) 并论据① +分析论证 分论点① +论证并模模 列列式本论(证明论点) 论据② +分析论证 式本论(证明论点) 分论点② +论证 顺一递二

论据③ +分析论证 分论点③ +论证结论(深化升华) 结论(深化升华)

【公式2】议论文分论点切分方法(思路:审读题目→归纳话题→切分分论点→总结中心论点)

古→今:过去→现状→将来

先→后:首先→然后→最后

一、纵向

浅→深

表→里 是 什

么→为 什 概念内涵:~~(就)是?(分论点1/2/3)

做?要~~:(分论点1/2/3)

分类别式

面对?要~~:(分论点1/2/3) 不同职业的人(分论点1/2/3)

不同境况的人(分论点1/2/3)

个人集体企业国家民族(分论点1/2/3) 二、横向

为什么会~~:导致原因(分论点1/2/3) 为什么要~~:必要性(分论点1/2/3)

找理由式 怎样才能~~:条件(分论点1/2/3)

怎么样~~:方法措施(分论点1/2/3) ~~就能(才能):作用意义(分论点

1/2/3) (方法如一、二) 条件:不?,就不能~~(分论点1/2/3)

三、其它危害:不~~,就会?(分论点1/2/3) ~~是?,使?(方法综合一、二):(分论点1/2/3)

其它可套用模式(~~与?分别代表“话题”和“其它文字”)

~~是?的奠基石 ~~是?的催化剂

?是~~的奠基石 ?是~~的催化剂

~~就? ~~就? ~~就? ??

?就~~ ?就~~ ?就

~~ ???

① ~~是?的航海灯 或 ?是~~的航海灯

~~是?的源泉 ??

~~是?的前提 ~~是?的基础 ③ ~~是?的关键

~~是?的根本 ~~是?的保证

?是~~的源泉 ???

?是~~的前提 ?是~~的基础 或 ?是~~的关键

?是~~的根本 ?是~~的保证

【公式3】议论文段落展开的方法

一 个 完整

的 “论 证 单 元 ”

角度:正面证据 / 反面证据

结构:一例一析 / 并举数例再统一分析 / 兼备式(点例)

【公式4】议论文写作的程序 1..审读题目(找到关键信息)(用韦恩图示明确写作范围)

审 题 2..归纳话题,粗定立意(切入角度宜新、宜小,以小见大) 3..依据话题,切分论点(运用前述切分方法) 4..综合分论点,总结中心论点(归纳法,以小见大)

列提纲 5..搜集证据(可简要记于对应分论点后以防忘记) 6..最后审查一下,防止偏离题意和思路混乱;同时拟定标题 7..完善思路结构,粗略起草开头和结尾(此步可省)

写 作 8..动笔写作(直接写到试卷上,边写边在心里默念,可防病句)

【公式5】议论文公式总结(纵向为主线,精深;横向为拓展,博大!):

其它注意事项:

1.卷容清洁干净,字迹笔划清晰好认 2.标题新颖切题有文采 3.主旨句多次、反复出现 4.切入角度小,才能言之有物

5.点睛之笔:引申升华,以小见大,联系现实,扩大范围。用语宜精炼,不必大幅展开 6.发展分:有文采上下功夫,或在表现角度上创新(不主张在立意上创新)

附1:赏析短文结构模式

附2:积累16种素材内容和思想观点

1.话题:人生哲理(冷热、快慢、远近……) 10.话题:集体观念(团结、统一、合作精神……) 2.话题:人生观、价值观(生命、幸福、奉献……) 11.话题:心理健康(自卑、孤僻、承受力……) 3.话题:人与自然(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 12.话题:人文关怀(老人、残疾人、关怀人的4.话题:学会认识(自己、社会、人生……) 情感……) 5.话题:为人处世(宽容、理解、助人……) 13.话题:与时俱进(观念、创新、表现自我……) 6.话题:传统美德(礼貌、孝顺、谦逊……) 14.话题:感情或理性(人性、理智、自我……) 7.话题: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家庭教育……) 15.话题:读书做人(成熟、情操、品位……) 8.话题:直面现实(贫富、生存、奋斗、挣扎……) 16.话题:时尚热点(网络、彩票、时装……) 9.话题:道德法制(公德、平等、反腐……)

附3:湖南卷对作文的特别要求

1. 强调“规范文体”和“真实写作”8个字。 2. 具体应对策略:

① 规范:要求文体特征明显,文体可能限定为规范的记叙文或规范的议论文,较小可能是记叙性或抒

情性、议论性散文,其它所谓“创新文体”可能会一律封杀。 ② 真实:强调写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对那种“××说??,××说??,××说??”格式行文而独

没有“自己说”的所谓“创新文体”可能会“斩立决”!也就是说,不必为了文采而大量引用,而要强调“以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文则记真事抒真情,议论文则从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出发。应对办法嘛,文中多出现“我”“我认为”“我感到”之类标志性用词,以此突出“写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象以前的“××说??”可以改造为“从××的(~话语)里,我感受到??”之类的用语。 ③ 加强规范文体的写作训练。

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经过,即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完备,然后所谓“按照一定的顺序”即要依循一条线索来串起这六要素。记叙文公式“点

+面”,即整体概述与局部描写相结合,而在写“点”时又可以按“点+面”来写,这样层层嵌套,直至最细的细节描写,从而使读者如同亲历。记叙文公式“看听说想做闻”,即从“看到的”“听到的”“所说的”“所想的”“所做的”“闻到的”多个方面来刻画、描述,从而使读者如临其境。记叙文公式“题记+卒章”,即先来个“题记”点明基本的情感倾向,颂扬什么或是批评什么,先“表个态”,这样正文的开头就可以不用担心“点题”的问题了,放心大胆地“倒叙设悬念”或者其它方式皆可,然后结尾的时候一定别忘了来几句议论抒情,起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岂独伶人也哉)兼“呼应点题”的作用。记叙文公式“前铺后染法”,即首先确定中心点(中心事件),然后在之前作铺垫,交代“背景”,在其后补渲染,“深度”抒情。如朱自清《背影》,最令“我”感动的是看到父亲爬月台买桔子的背影,这就是中心点,在此之前,先写“我”家里有了一系列的“祸不单行”,父亲失业,祖母过逝,聚少离多,境况一日不如一日,等等,这些类似于交代“时代背景”的文字,就是铺垫,没了它们,那刹那的“背影”是不可能让读者跟着一起深受感动的,然后浓墨重彩地描写背影,饱含深情,这是“中心点”,然后又写“我”看到父亲离去,想到“这几年来”父亲“老境颓唐”,“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是补充渲染,这些文字,就使先前的感动深铭于读者之心了。记叙文公式“细节+感悟”,全文要有细节描写,尤其是“中心点”处,更要生动传神绘声绘色的细节描绘,才能生动感人;全文还要有感悟,点出自己的“人生启迪”,这样文章才有深度,有亮点。 记叙文结构构思法:

说明:

1.题记:用最为精练或精警的句子,揭示或提示文章的中心主题(先表个态)

2.典型场景1:从前铺部分选择一个富于动态的场景作简要的细节描写(吸引读者,引起悬念,暗含事件起因)[以描写为主//点]

3.插入:补充说明事件起因,或者插述能够映衬主题,而又不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任意内容(补充交代,映衬主题)[以记叙&议论为主//面]

4.简叙过程:简要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简要记叙,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之经过,选择写出的内容要有阶段性特征,不要事无巨细地一统拖)[以记叙为主//面]

5.典型场景2:最能表现主题的部分,选择一个典型场景作细致的细节描写,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力争做到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突出表现主题)[以描写为主//点] 6.后续交待:简要补充交待后来的相关事情,交待事件的结局(进一步渲染主题,但要行文简洁,切忌拖泥带水)[以记叙&议论抒情为主//面]

7.卒章:即卒章显志,揭示主题,照应标题或题目(谈感悟,抒真情,注意“豹尾”,切忌“尾而不结”)[以议论&抒情为主//面]

议论文,要确定好中心论点,再分点论述,注意“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要齐全,此外要注意一定要有观点和对观点的论证过程。

散文,无论是记叙型的、抒情型的、哲理型的,首先要注意线索,即先要设计好一定的思路,按思路来写,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那就真的成“散”文了!其次,文学的四大样式即“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原本就不曾有所谓“记叙文”“议论文”,所以,前文所讲的“记叙文”“议论文”其实质就是一种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所以,除了“写景抒情型”或纯粹抒情型的散文,倒是没有必要特意来写作散文了。况且,作文考散文的可能性很小很小,所以,各位还是把宝贵的时间用来认真练好记叙文和议论文吧。

④ 准备写作素材和思想观点(参见附2,收集,并利用零碎时间(比如走路时)“构思”作文)。 ⑤ 培养文体语感:找你喜爱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各5篇,尽可能题材广泛一点,风格倒是不必讲究,投

你所好即可,可以从课本中找,可以从其它杂志资料里找,但切切不可全部都从高考作文中去找,把这10篇文章反复地背,背到滚瓜烂熟 ——大家不要嫌这办法“笨”,如果你真的这么去做了,你一定会在大学里热泪盈眶地给我写感激信的。

附4:湖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③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④确认为抄袭的作文, “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不给分。

高尚不需要理由

穿越历史的星空,常看到许多惊人之举,觉得意外,然后沉思,才感到意外后的背后是亘古不变的情理:高尚不需要理由。惟有高尚的心灵,才肯作出人意料的选择,这才符合情理。这不是偶然,这是一种必然。

千载胡曲,琵琶声声传驿道。

宫中传着可怕的消息,皇上要选宫女去与胡人和亲,其他的宫女惶恐万分,惟有王昭君不慌不忙。果然,几天之后,诏书宣布了选中宫女的名字,昭君也在其中。没有悲伤,没有无奈,有的只是一种坚毅与执着。她欣然登程,一路上,撒下了昭君悠扬的琵琶声。许多人都感到意外,谁愿意离开繁盛的汉朝,去那个月亮和星星都万分温柔的地方?然而,高尚不需要理由。王昭君的心中是一幅图景:大树下,百姓欢歌笑语;田野中,人民安居乐业。她高尚的品格决定了她出人意料的选择。这,无须惊讶。

百年足迹,演绎出生命的华彩。

新疆北部龟裂的土地上,行走着林则徐和他的下属。被革职候命的他等了一年,其间几次重病,最后等到的却是流放新疆的一纸圣谕。他强忍大起大落的悲哀,抵达伊犁之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在百姓心中,竖起又一座不朽的丰碑。感到意外的人说,林则徐呀,你这是何苦?你遭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你应心灰意冷呀!可是,高尚不需要理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早已决定你的生命,即使流放之中也依然彰显华彩,照映千秋。

惊人一跪,决不向忘却的诱惑屈服。

1970年12月7日,波兰华沙,细雨蒙蒙,曾被划为犹太人区的地方,走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停在纪念碑前,既而是长久的伫立。其中一位突然双膝脆在碑前湿漉漉的大理石板上。原来,他是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这一跪,超越外交礼节,令身旁的外交官大吃一惊,却从此掀开了德国与波兰及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关系的新篇章。不必吃惊呀,有知耻之心的人才会有这一跪,有正视历史,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高尚精神的人,才会有这一跪。

高尚不需要理由。谈到这些人的事迹,你也许会吃惊、意外。然而沉思之后,应当明白:高尚不需要理由。惟有敢作出意外之举的人,才能永远留在青史之中!

插述短文篇三:国外关于插图阅读的研究综述.doc

国外关于插图阅读的研究综述

作者:刘艳 邓春暖 陶云

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0年第01期

1 引言

阅读是读者对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材料进行解码而获取信息、提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阅读时间越来越少,人们希望以最快捷、最简单的方式获取资讯。海德格尔30年代的著名表述“世界图像时代”,指出人们把世界作为图像来把握和理解(林蓓蓓,2005)。“读图”是这个时代的阅读特征,人类正进入“读图时代”。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字符、图像、物体等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一种组织形态或一种模式,因为它们都是由若干元素按照一定的关系集合在一起组成的,因此也可以认为阅读就是信息加工过程、模式识别过程,是学习者以信息的接收、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所以阅读不仅包括文字的阅读,还包括插图的阅读(张必隐,2002)。

国外学者对插图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我们现对插图的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

2 插图基本理论

插图(Illustration)这个词的解释,在拉丁语的词典中有“说明、例证、图解和注释”的意思。在有关插图效应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对插图学习过程与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由此出现了许多解释插图效应的理论。以下介绍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1)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

双重编码理论是由Paivio(1971,1979,1986,1991)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假设所有的认知由两种思维编码活动组成,专门处理语言的语义编码系统和专门处理非语言对象及事件的非语言编码系统或称之为表象编码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加工方式是有区别的。语义编码系统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的方式来表征信息,例如,“n—i—ao”——鸟。表象编码系统是以空间的平行方式来表征信息,对一个复杂对象的各种成份同时进行处理,并储存到复杂的联想结构中,以便输出的信息具有空间特点,能反映对象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例如,鸟是由头、身体、翅膀、爪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由更细小的部分组成,各部分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等。这两个系统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并能相互激活,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组织、转换等加工,把信息的详细细节都贮存下来,人的认知活动就是以这两个系统为中介的。

双重编码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两种编码系统所得的效果是相加的,所以当语言和非语言编码系统同时被激活时,会增强学习效果和记忆。

双重编码理论获得了来自多方面的研究支持,如针对记忆任务、脑损伤患者和问题解决的研究。这些研究倾向于说明两个符号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或者以彼此独立的方式工作或者共同产生某些效应。例如有实验显示单词记忆与图形记忆相当不同,记忆成绩在进行单词和图形双重编码的情况下有所提高。有研究表明,具体图形的记忆成绩优于具体名词的记忆成绩,而具体名词的记忆成绩又优于抽象名词的记忆成绩。因为人对图形刺激采用了表象符号和言语符号的双重编码,在言语痕迹消退后,表象痕迹还可能存在着,因此更能抵制遗忘;当一个具体名词出现时,除了采用言语编码外,还能激活表象系统中有关的节点;对于抽象名词则仅仅采用了言语编码,很难实行表象的符号化。例如,很多实验研究显示,像“white horse”这样的内容形象并且具体的短语比抽象短语“basic truth”更容易记忆(Begg,1972)。因为具体内容的信息在呈现时激发了学习者的语言编码系统,同时引起了学习者的想象,即激活了非语言编码系统,因此增强了学习的效果;而抽象的信息不能同时引起想象,只激活了一种编码系统,所以不能增强学习效果。

(2)双通道模型理论(Dual-processing theory)

双通道模型是由Pavio(1986)、Clark & Pavio (1991)和Baddeley(1992,1998)的理论发展而来的。Mayer (1997)和Moreno(1998)认为,双通道模型主要以四个假设为基础:①学习者至少有两种不同的信息加工渠道,如视觉渠道和听觉渠道(Baddeley,1992),工作记忆包括听觉工作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这二者分别类似于工作记忆理论中的语音回路和视空间略图(Baddeley,1986, 1992);②每一渠道(或每种类型的工作记忆)都有一定的容量限制

(Baddeley,1992),这与Sweller(Sweller, 1998,1989;)的认知负荷理论是一致的;③每个渠道的认知加工的主要过程是选择、组织和集成的认知过程。

根据双通道模型理论,视觉呈现的信息(至少在开始时)是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加工的,听觉呈现的信息(至少在开始时)是在听觉工作记忆中进行加工的,例如,在阅读文章时,文字可能开始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呈现,然后在听觉工作记忆中被转换成声音。当呈现视觉图形并且同时伴有声音解说时,学习者同时在视觉和听觉两种工作记忆中呈现图形和声音。因为他们能在工作记忆中同时将图形和声音两种表达形式结合起来,所以学习者能更好地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当同时呈现视觉图形和视觉上的文字解释时,学习者试图同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呈现所学内容,尽管一些视觉呈现的文字最终被听觉工作记忆转换为声音的形式,但此时的视觉工作记忆可能已经超负荷了。因为在开始时学习者必须在视觉工作中加工所有输入的信息,在给出限定的视觉信息的加工资源时,以视觉形式同时呈现图形和文字信息,就会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如果学习者将全部注意力放在文字上,则会丢掉一些图形中的信息;但是如果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图形上,则会丢掉一些文字中的信息。因为他们不能在工作记忆中同时结合图形和文字两种表达方式,因此更难以建立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的联系(许晓丽,2001)。根据这一理论,插图反而不利于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插述的方法 从你美丽的流域插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