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文化小报短文

发布时间:2017-01-21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善文化小报短文篇一:文化小报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皆指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流传不息的古老文明。中华帝国与其他古老帝国一样,由原始部落不断地和其他部落联合,再扩张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帝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当然也曾受到外族的侵入或统治,然而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地被同化、被融合,这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其中必定有其博大精深的气质。那么,究竟这个优秀的民族--中华民族该如何解析呢?它又包括哪些人?一般外国人的书写工具解释得极为简单,不论是“中华民族”抑或是“汉族”、“中国人”,他们都管它称为CHINESE。实际上,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全族及华夏民族的总称。中国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周,是因天子所居之城处于中央地带而取名的;而华夏则只以夏朝作为原始阶段、以西安华山作为原始部落的族称。中华民族乃是以汉族为主,包括海外华人及中国境内56个少数民族所统一而成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这五千年长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她绵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谐万古,迄今成为世界人类史上没有中断的唯一文化。也因为如此,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打口号喊文化、翻历史写文化、搞教育也讲文化。然而,文化是什么呢?没有人说得明白。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领域上的习俗。中国由海洋、沙漠、高原及绵绵不绝的丘陵围绕而成,形成一个孤立的状态。在封闭的地理条件下,中国就自然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文化。

当研究其他古文明时,现代人已无法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始末;而现代的中华民族却仍能读懂几千年前的文字,在发达前进的社会中追朔古老绵长的文化。汉字是经过长久历史流传下来的,也是唯一现存的表意文字,因此在研究中华文化上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大一统,并有一权威代表

古时候的人们喜好全体出没的羊,“祥”、“善”、“美”都以羊来比喻好的事物;反之他们排斥相互撕咬的狗,因此把狗用作比喻不好的事物:“狗眼看人

低”及“猪朋狗友”。归根到底,中华文化是一种农业文明。中国内陆河流多不胜数,人么利用河流进行农业耕种,一旦河水泛滥便会摧毁所有的农作物,因此水利修建对人们来说极为重要。人们聚合在一起,并在其中产生了权威性领导以指使修建工程。这形成了与西方人强调独立价值的文化性格不一样;中华民族更强调的是大一统,并有一权威代表。(我想这也是中国不愿意让各地域独立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农业背景下,也同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阶级、身份之分。相对于西方人,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视身份地位的。在家庭里,即使长辈的观念错误,后生也不能反驳,反驳就是不孝;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也不可能如朋友一般玩笑嬉闹;更别说在国家里,人们尤其歧视比自己弱的人,而仰慕强者。吃文化

人们缺乏的事物往往越显得重要。在每天都必须担忧温饱的农业社会,吃在中华文化中比重比更大了。俗语说:“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中华民族什么都能拿来吃,这说明了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中华饮食同样拥有大一统的体现:中华菜总是把材料搅在一块儿一起煮,大家坐在圆桌上夹来不同的菜色,这才一并吃下;而西方人则喜欢吃单一、独立的菜色,每个人一碟牛扒坐在长桌上津津有味地吃着。

身处在自己无法把握命运的农业社会,让中华民族对天更是敬畏有加:收获要祭天答谢、外出要求天保佑、做坏事也觉得天有眼。他们把天道德化、拟人化,种种的自然现象皆被描写成雨神、雷公、风婆婆。因为存在着一种渺小意识,所以人与人之间也抱有中庸的态度,至今仍可在中华民族身上寻找到深刻的烙印。这里又存在着中西方文化的落差。西方人敢于毛遂自荐,肯定自己的价值;中华民族却希望不偏不倚、不多不少,往往使用“不错”、“还好”来表示满意,即使精心准备了一顿饭,却还道称是粗茶淡饭。这些举动也是儒家所说的“和谐意识”,把握事物之度以获得和谐关系,避免人天、人际甚至国家的对立及冲突。

随着中庸意识的产生,人们也会有一种在困惑中所出现的反思情绪—忧患意识。这一意识对历代的仁人志士也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最显著的例子便数五四运动及洋务运动,它体现出民族对其本身的衰弱危机作出的挽救,即便是漂洋海外的华人,在力争民族权益的事件上也都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殊的忧患意识。它使一个民族在严峻的现实挑战面前,怀着强烈深沉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去扛起时代的重任,从忧患到最终突破困境。

礼仪道德

在中华民族身上,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文化品格,就是礼仪道德。中华民族很早就意识到礼仪道德在人际关系起着的重要作用。有无德行成为人们评价人格的直接依据。当人们的评价演变成一种舆论时,套鲁迅的一句话:舆论可以杀人,便可看出中华民族对礼仪品格的看重。因此,德行在几千年的熏陶下,更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人人皆以仁为中心,凡是从义出发,哪怕是与人相处也要与有仁有义的人相处,不少家长仍教唆孩子“别与某某某相处”的带色眼镜的狭隘思想。

礼仪道德再次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中华民族所论的教育并不像西方人的知识教育,他们更偏重于伦理、人格的教育。父母可以忍受孩子没有成就、不务正业,但却不能够接受不小的孩子。再细致地分析下去,还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提倡礼治;而西方人却崇尚法治。

从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来看,农业文化对于历代仁人志士都起着推动的作用及积极的影响。我们站立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未来,必定得更了解自己的文化,从文化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取长补短,方能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

善文化小报短文篇二:善文化

善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的基础

体育组: 冯强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善”文化贯穿古今而不衰,它渗入在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化在每个民族成员的血液之中,成为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我们常说“56个民族56朵花”,每朵花一样开放在祖国大地上璀璨艳丽、斑斓多彩。在这种异彩缤纷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道”、“善”的精神追求,这已经成为我们中华各民族共同生命的最高境界。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有水就会有万物,水是生育万物之母,她滋养了人类,也滋润了自然界的所有事物,但从不争名夺利,不求后报,只作奉献。老子以水为喻的这种思想也同样是佛教和如家的经典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人们歇斯底里地“破私立公”结果,“公”没有立起来,“私”却慢慢地疯狂了起来在今天的某些领域不是表现的特别鲜明吗?那些贪官污吏、不法恶商几乎每天都会在媒体上被曝光,成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种不可轻视的破坏力量。人,总是私心杂念和七情六欲的,这是人的天性,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有多少的贤哲、大师教导人们从善戒恶,遏制“私心”的膨胀,甚至历代的帝王们也都强调“善事”,用各种法规戒律遏制“私心”的恶变,而不是消灭“私心”只是把“私心”限制在不伤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范围之内,并在一定程度上要调动其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某些积极因素。老子以水喻“善”并不是说水善而无恶,它不会伤害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它在施惠于人类时候,也会给人带来灾难。我们没有忘记和无视洪水泛滥给人类造成的灭顶之灾的历史和现实。但是关键在于人们是怎样对待“水”的.大禹治水的传说,我们耳熟目祥,它告诉人们只有善于疏导,谁的“善”之本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而使其恶的一面受到制约和消释;如果因为它有恶的一面就去堵截,不去疏通、导流,那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同样,教育人遏制“私心”,“主善行道”使人们的心像水那样的清静而湛然,无色透明、清澈不浊,若心灵之“善渊”,空虚清明。,这样,就能做到人与人之间有益相处、人与社会有益相处、人鱼自然有益相处。一句话,就是做好事,说好话,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然。

自先秦始,儒、释、道三大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的交合和互动,又形成了各民族在重“道'的基础上,把“仁”“德”“善”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共性特质,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深邃。他们殊途同归,铸造者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仁”“德”“善”三者都是以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为最高境界的。儒家主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阐明完美、光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收到感化而成为新人,以大道道德上的完美无缺的理想境界。释家强调人的完善是“见性”,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无常无我,人的完善是对任何显存的现实的超越,以慈悲之心怜悯众生,关怀人的世俗生活,尤其关怀人的欣慰的善恶价值,积极劝善惩恶。释家认为,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摈弃一切俗念,止恶修善。足见,儒释道三家的理念是有相同之处的。事实上,在我国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理念和思想无处不由、无视不在。例如,藏族人民以注重“和善”为核心的伦理思想,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

助、以诚相待、和睦共处;在对待任何事情上要秉心正直、诚实恭让,处处为他人着想,时时力戒私欲等方面,都与道家主张的“善”,儒家的“仁德”是相通的。儒家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德不孤,必有邻的思想,强调要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如果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是聪明的选择呢?只有有道德的人,才是不孤立的,必定会有与其相互往来和合作共事的人们。在藏族群众中脍炙人口的萨迦格言无不闪烁着“善”的精神,“德”的光影。他教会人们“要使自己有幸福,首先利人莫忘记。助人为乐真君子,不是君王胜君王。”个人是群体中的一份子,个人的幸福是寓于在群体之中的,没有大家的幸福,个人也不会有幸福的。与人为善,至善如水,才是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藏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凡舍己为人必有大德,有大德者必“不孤”。故事说的是古代一位国王的儿子因对其父王不关心百姓疾苦,只顾自己享乐的行为十分不满,整天沉默不语,只念“嘛尼”度日,其父王问他为什么?不管百姓的疾苦和灾难的,这一点上我就不高兴。后来,国王,国王接受了儿子的意见,并将王位和所有财产分给了百姓。在儿子做国王的日子里,为民除害,施惠于民,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他,使一个衰败的国家走向了民富国强之路,甚至使他已经使命的双眼恢复了视力,失去的“如意宝"也原原本本地回到了他的手里,充(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善文化小报短文)分体现出做好事,说好话,佑众生的“善”必有善报的思想。事实上在藏族、蒙古族、土族,乃至伊斯兰民族文化中也无不洋溢着“善”的思想。他们都在强调人生在世,任何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名誉金钱也是身外之物,要取之有道,得之有理,用之有度,不可贪而无言。只有知道满足,才不会遭辱身之祸,只有廉洁自律,才能心静神怡,免遭亡身之灾而终身天年。

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联系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善”文化,正式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养料;我们今天提倡的幸福、健康长寿,都无不与善德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常说的心宽体胖,就是指一个人品行端正,与人为善,光明磊落,他心里就没有鬼,没有担惊受怕的事,心底坦然,即使是遇到烦心的事,也能以乐观平常的心态去对待,而不至于心神不定,更不会胆战心惊,神不守舍,所以他才能“心宽体胖。这种思想在伊斯兰民族文化里也十分突出,例如纳天课构件

老子说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自然规律,是人类社会须不可离开的东西。因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这四大中,人居其一,他们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道则按照自己的样子行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说宇宙的本源”道“首先生出一种混而为一的元气,接着由这种元气产生

出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亲和交流,产生第三种物质,即和气,和气则生万物。可见,只有阴阳二气的亲和激荡达到平衡,才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人类和谐的根源

、家庭的和谐,人生的和谐。这就是说”道“是时间和空间的一个”大和“体其核心就是和谐。可以想象,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善的本性,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没有”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善的精神和态度,就必然会出现相互吞噬,尔虞我诈,贪婪横溢,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因此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霖,人莫之令而自均。如果天地不相交,阴阳不相合,暴风骤雨必至,天灾人祸必来,万物必殃,哪会有天降

甘霖,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大地五谷丰登,民富国强?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十分重视”善“的教化,不论在各民族的历代古典中,还是在各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格言、谚语中,都无不洋溢着”善“思想和观念。荀子就说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然必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他教导人们见到善的东西要认真学习,还要有条理的反省、检查自己;看到不善的事情也要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自己有了好的德行修养,一定要珍惜它,并坚定地保持和坚持下去;自己不良的品行,像被玷污一样感到厌恶一定摈弃它。 儒家实现人的完善是“尽性”,它强调道德是人的本性、本质,认为人的完善也就是德行的完善,德行的完善,就可以达到天人合德的境界。从而会“从心所欲,不逾矩”。到家则是强调实现人的完善,在于“保性”,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存在,自然存在本身就是完善的存在。人的完善,就要保持自己本性的纯真、个性的独立,在与大道的同一中获得精神自由。佛教认为要实现人的完善在于"见性“。所谓”见性“,就是宇宙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无常无我。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对人的本性的觉悟,只有觉悟了这一本性,人才能也必然会实现生命的永恒与不朽。儒道释三家的文化冲突与互补,共同构建善的伦理思想,增强了善的道德感染力。今天,我们要进行各方面的社会变革,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文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善于从传统中吸取新的营养,比如在各民族的家训中就有劝人为善的名言警句,它是前任向后人传播修身、治学、做人、处世道理的基本形式。

善文化是构建社会的基础因此更是一个学校和谐发展的基础。我相信并坚信只要学校每位老师做到“善”,学校的未来将更辉煌。

参考文献:善文化是构建社会的基础

20112年1月8日

善文化小报短文篇三:中国传统文化小报传统美德小报

名人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孔融让梨

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该给他吃。”

黄香温席

仪式之礼

升旗仪式禁喧哗,

庄严肃穆仰视她。

五星闪耀传重任,

长大报效大中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东汉时的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

父亲体弱多病。黄香便主动承担家务,辛勤劳作,照顾父亲。夏天,天气炎热,晚上屋里还有蚊子,使人难以入睡。为了让父亲休息好,黄香晚上总是先用扇子替父亲把席子扇凉,赶走蚊子,才让父亲躺下,使父亲能早些入睡。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屋内被褥冰冷,黄香怕父亲受凉,在睡觉前,先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把被窝暖然,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相关热词搜索:小报 短文 文化 善文化小报五年 英语故事小报短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