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考点复习纲要

发布时间:2020-07-23 来源: 读后感 点击:

 第 1 页 共 47 页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考点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理解】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2.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理解】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根本不同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人民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 人民当家作主。(注意:不是公民)

 3. 人民民主的特点 【理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的民主。

 最广泛的民主,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最真实的民主,表现在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②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注意:我国在尊重和保障 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4.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理解】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

 第 2 页 共 47 页 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被庄严地载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

 只有充分发扬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 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的。

 5.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理解】

 (1 1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② 表现: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B.政治自由。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

 C.监督权。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2 2 )公民的政治义务

 ①含义:政治义务是指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政治责任。

 ②表现: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B.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第 3 页 共 47 页 C.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D.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理解】

 (1 1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

 ①含义: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②国家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是一律平等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特别提醒:①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守法平等、司法平等),不是讲立法上的平等。一律平等≠立法平等; ②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理论平等≠ 现实平等;

 ③不要把平等理解为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履行同样的义务

 平等≠相同 (2 2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①为什么:在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A.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B.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C.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②怎么样(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的要求):

 A. 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B.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特别提醒:等同论、割裂论、同弃论、先后论、侧重论、均等论都是错误的)

 (3 3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A.原因: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B.做法:国家 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第 4 页 共 47 页 7.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了解】

 ①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这是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③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8. 公民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P31) 【理解】

 (1)为什么:①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②能否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高低的检验。

 (2)怎么做:(有序和无序的区别)

 ①遵循宪法、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协商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②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③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的规定,就能确保有序地参与。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依法参与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协商 、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 民主选举 【了解】

 (1)选举方式及其特点 从选民角度看:

 ①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

 特点:它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缺点:不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成本较高 。

 ②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

 特点:选举成本较低,适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第 5 页 共 47 页 缺点:选民不能直接参加选举,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

 从被选人角度看:

 ③ 差额选举:确定的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优点:可以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余地。竞选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缺点: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④ 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

 优点: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缺点: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误以为已“内定”,积极性受影响。

 (2)影响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3 3 )我国当前采取的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

 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

 我国直接选举包括:国家事务方面:

 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社会事务方面, 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的选举等; 间接选举包括: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政府领导人的选举。

 (4 4 )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为什么( 意义 ):

 A.公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B.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C.正确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②如何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2. 民主决策: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理解】

 (1)方式: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策两种。

 第 6 页 共 47 页 第一,间接参与民主决策:是指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第二,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展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B.专家咨询制度:听取专家意见,集中学者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注意:1.参与主体是公民中的专家学者,而不是普通老百姓。2.专家学者是在决策机关举行的论证会、座谈会中研究论证,由决策机关听取专家意见。3.论证内容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

 C.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公示有利于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D.社会听证制度: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

 提醒: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一般是在决策成文前了解民意;(自下而上)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一般是公布一个决策草稿,然后有针对性地征求意见;(自上而下)

 专家咨询制度征求的是专家的意见; 社会听证制度征求的是各方面代表的意见。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原因:

 ①重要性:政府的重大决策牵涉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 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②重要意义:首先 ,有助于 决策充分反映民意, 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其次,有利于 决策广泛集中民智,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再次,有利于促进 公民对决策的理解, 推动决策的实施; 最后,有利于提高 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 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 民主管理: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理解】

 (1 1 )村民自治

 ①村委会性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 7 页 共 47 页 特别提醒:村委会不是基层国家机关或基层政权组织。基层国家机关是乡镇一级的人大和政府,村委会不是乡镇政府的下级机构。

 ②村委会的选举(民主选举):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③村务决策 (民主协商、民主决策)

 :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讨论决定。

 ④对村务的管理(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行为,用民主办法管理村里事务的有效途径。

 ⑤对村委会的监督(民主监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

 (2 2 )城市居民自治

 居委会性质: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民主选举);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 居 民会议讨论决定( 民主协商、民主决策 );日常事务居民管(民主管理)、居民监督居委会的各项工作(民主监督)

 (3 3 )

 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③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4. 民主监督:

 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了解】

 ★ 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

 (1)信访制度:

 如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等,这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如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第 8 页 共 47 页 (3)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在民主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4)新形式新方法: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公民应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理解】

 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为什么要行使监督权?)

 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 被监督者 改进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公民怎样才能行使好监督权? ①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②另一方面,必须采用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知识拓展:

 (1 1 )

 参加民主协商也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 .

 (2 2 )

 我国的基层民主协商主要包括乡镇、街道的协商, , 行政村、社区的协商, , 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协商。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1. 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基本职能 【理解】

 (1)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

 (2)

 基本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是进行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 , 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布信息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市场监管:依法

 第 9 页 共 47 页 对市场主体及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和发展教科文卫体各项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加强社会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特别提醒: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 创新监督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说明】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如何对人民负责?

 具体要求:

 A.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B.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注意: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强调了为谁服务的问题——“方向”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强调的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问题——“效果”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强调的是怎样提供服务的问题—“方式

 (3)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有哪些? 多种途径:开设 热线电话, , 设立信访部门, , 依法建立 行政裁决制度等.

 公民要学会依法向政府求助,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也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第 10 页 共 47 页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和监督

 1. 政府依法行政 【理解】

 (1)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法律规定。

 (2)为什么要依法行政?(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

 ①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的。坚持依法行政,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②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意义: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如何做到依法行政? 具体要求:

 要坚持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 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2. 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理解】

 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

 政府必须 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在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政府的决策关系着国计民生。为减少决策的失误,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3 3. . 政府权力行使需要监督 【理解】

 第 11 页 共 47 页 (1 1 )

 为什么政府要接受监督?(原因+ + 意义)

 ①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

 ③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A.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B.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C.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D.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

 (2 2 )如何有 效制约和 监督政府权力?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4.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了解】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行政系统政府内部:上级政府、下级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实行政务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 , , 推进决策公开、执行 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注意区分:①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②国家机关监督和非国家机关监督;③民主监督和权力监督(外部监督体系)方式】

 5. 我国政府权威的树立 【了解】

 (1)政府的权威的含义: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可

 第 12 页 共 47 页 的威望和影响力。

 (2)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 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

 (4)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 ①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完善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如何用权)

 ②政府及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③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 1.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了解】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知识:

 (1)

 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工人阶级的 先锋队, 同时是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先锋队。

 (3)

 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5)

 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

 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

 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8) 执政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

  2.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理解】

 (1)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P54)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P54)

 第 13 页 共 47 页 (4)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P56)

 (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P56)

 3. 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理解】

 (1)

 增强 “ 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

 做好 “ 两个维护 ”: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 “ 两个确保 ”: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4)坚 持 “ 三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

 特别提醒:

 ①坚持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共产党领导经济、文化等建设,政府才具有组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职能。中国共产党不能代替政府行使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②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③党的政治领导主要表现在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5. 实现最广大人民 的 根本利益

 (1)

 原因:

 第 14 页 共 47 页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②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④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2 2 )

 如何实现? ?

 ①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③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第六课 :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理解】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职权 ①法律地位(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

 A.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B.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C.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的权力。

 D.监督权: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监督政府、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工作的权力。(即监督“一府两院一委”的工作。)

 第 15 页 共 47 页 特别提醒:四个权力区分的关键是看内容,而不是看文字表述中有没有“决定”两个字。如果是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如果是对国家权力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如果是对其他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则是监督权;如果是关于国家大政方针、规划的通过,则是决定权。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地位和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及职权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它们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2 2. . 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了解】

 (1)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其中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间接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 直接选举产生。

 (2)职责:

 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3.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理解】

 (1)我国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民主集中制。

 ①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第 16 页 共 47 页 ②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法律制定等重大问题,由人大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第二,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由其他国家机关去贯彻执行。

 第三,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说明】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3)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②坚定 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它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③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第七课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 17 页 共 47 页 1. 民主党派的性质 【理解】

 (1)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知识拓展:(1)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 互相监督 ,不能说成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3)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4)人民政协不同于民主党派;中共、民主党派、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不同地位。

 (5)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 政治上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它们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因此不能绝对地说二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2. 政党制度的地位和基本内容 【理解 】

 (1)

 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是根本)

 (2)

 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也是公民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 3. .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

 4 4.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 【理解】

 第 18 页 共 47 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5 5. . 协商民主含义、地位、主要渠道 【理解】

 (1)含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2)地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3)主要渠道: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6 6.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理解】

 (1)主题:团结和民主 (2)性质: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3)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作用: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5)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第八课 :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

 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理解】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基本原则。

 (1 1 )

 民族平等原则

 第 19 页 共 47 页 民族平等的依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 2 )

 民族团结原则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 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 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保证,是国家统一的 基础。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3 3 )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前提: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原因: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 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理解】

 (1)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从国家的角度:

 ①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三条 原则。

 ② 坚持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③ 坚持党的 领导。

 ④ 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 政策。

 从 公民 的角度:

 ① 要自觉履行 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② 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 ③我们应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了解】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第 20 页 共 47 页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 年 9 月,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 年 5 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基本法,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2001 年 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城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理解】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核心内容 :

 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 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2)客观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 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 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具有 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 前提和基础)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了解】

 (1)我国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

 第 21 页 共 47 页 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国家保护 正常的宗教活动。(对宗教信仰:不强制、不歧视、不干涉;不支持、不鼓励、不反对。)

 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御渗透)

 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④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

 ⑤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 主义社会 相适应(两个要求,两个支持)

 (2)科学对待宗教 国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中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

 2. 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 【理解】

 (1 1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2 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3 3 )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做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 22 页 共 47 页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九课 :

 走进国际社会

 一、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和义务 【了解】

 (1)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②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对内至高无上性和对外独立自主性是它的基本特征。

 (2)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①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国防建设、自卫)

 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居住在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驻外的使馆等。

 ②主权国家的义务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2. 国际组织及其作用 【了解】

 (1)类型:标准不同,分为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2)作用:

 局限性: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

 积极作用:①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③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3 3 )

 联合国宗旨、原则、作用

 第 23 页 共 47 页 宗旨: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性质)。其 宗旨简单地说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也有其局限性。

 中国和联合国: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地、建设性的、负责任的)

 二、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1.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理解】

 (1)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国际关系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2.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说明】

 (1) 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 原因 :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 怎样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第 24 页 共 47 页 ①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②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第十课 :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 当今时代的主题 【了解】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问题 ①和平问题的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②维护和平的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 必要的前提。

 ③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发展问题 ①发展问题的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②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二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③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 政治生活 考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