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练习题

发布时间:2020-07-31 来源: 读后感 点击:

 2011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快速做题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快速做题方法:

 数量关系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中无疑是一块硬骨头,那么怎样让它变得酥软一点呢?今天先说一下数字推理题目方面的技巧和思路。

 很多初次接触公务员考试题目的学员对下面一个题目感到头疼:1,2,3,5,7,()。对于做了一部分数字推理题的同学来讲应该不成问题。但为什么这个题目很多人一开始不会呢?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数字敏感性不强,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数字敏感性。如果有人提示一句这是一个素数数列那绝大多数马上告诉我下一个是 11。这些话看似无厘头,但数字推理题从这道貌似简单的题目可以看出一定的规律:

 那就是基本数列要熟练,那么公考中的基本数列都有哪些呢?也很简单,那就是:

  基本素数数列:1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贪多嚼不烂,我们先不说下一个数列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想一下会不会有什么变形在里面存在呢?

  可能的变形 1:奇数项加 1,偶数项减 1,那就变成了 2 1 4 4 6 10……,那这个数列要是放到公考题目中估计又会难倒很多考生。

  可能的变形 2:我们现在考虑的是从 1 开始的数列,那么出题人可不可能变换一种思路,让数列从大数开始呢?华图学校数量关系教研组主任李委明老师曾经有这样一个预测,那就有下面的一个数列:83 89 97,这里有两个非常经典的分解形式:91=7×13,111=3×37,所以 91 和 111 不是素数。

 跟素数数列相对应的就应该是合数,那么 20 以内的合数有哪些呢?4,6,8,9,10,12,14,15,16,18,20。这些就要大家来积累,国家公务员考试最近几年题目不会考很直接的东西,但是这些数列的变形形式出现的概率会非常大。对我来讲比较变态的变形形式是奇偶项加减一个数的形式,公考出题是有原则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加减 1,也有同时加上一个数或者减去一个数的,是否可以一眼看出其中的奥妙跟大家是否可以做大量的题目是有很直接的关系的。在这里还是要重点突出一下:多做题目是解决数字推理问题的最好的途径,这就看参加考试的各位是否功夫做足,做透!

 我们来看下面一个数列,1,0,-1,-2,(),这道题是国家公务员 05 年二类的第 29 题。如果不考虑选项那么下一个答案肯定就是-3,用时 1s。可是一看答案一下懵了,因为没有-3 这个选项。其实对于做题人第一个思路往等差数列上去考虑是很好的习惯,我提倡这种思维,因为就 07 年国考的题目来讲,等差数列的变式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但这个题目上为什么就不靠谱了呢?那么我们看到这个题目中既有 0,又有负数,既然等差数列不能解决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 3 次方了,因为平方项不可能出现负数,而中间有 0 出现,那么出现 3 次方的可能性太大了!那么我们重新看这个题目,0=13-1,-1=03-1……,那么这个题就解决了,为什么有这样的总结呢?如果觉得就凭一道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我们再看 06 年国考一类 33 题:-2,-8,0,64,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时也会觉得这个题很变态,用过所有的基本数列,基本解法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突破口,但是如果考虑到三次方项的话这个题目也会迎刃而解了,我们看到-2=-2×13,-8=-1×23,0=0×33,64=1×43,那么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一点感觉了呢?那么好了,我们来看一下二次方数列和三次方数列的基本形式都有哪些:

 基本二次方数列: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121 144 169 196 225 256 289 324 361 400

  基本三次方数列:1 8 27 64 125 216 343 512 729 1000

  它们的变形形式有可能是先做差然后出现,也有可能同时加减一个数,也有可能奇数项和偶数项

 有不同的变化,这就看大家对于这些数字是否熟悉,如果熟悉的话,就可以看到这些数字和它们是非常近的,那么对于这些数字做一些基本变化那么题目就不成问题了。

  这几年对于交叉数列的考查少了很多,那么这些问题有同学问我是不是需要看,我给他们的答案是看了没有坏处,那么有很多基本数列也会隐藏在这些交叉数列当中。05 年一类 28 题是这样的:1,3,3,5,7,9,13,15,(),(),那么奇数项和偶数项就是两个交叉的二级等差的结合。那么上面提到的一些数列的变形形式放到这些交叉数列当中也会难倒很多公考的同学的,所以是否熟练基本数列是我们公考准备过程中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文章的结尾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基本数列的说明,希望对大家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带来帮助:

  等差数列:前后两项的差不变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前后两项的比不变的数列叫做等比数列

  素数数列:只能被 1 和数字本身整除的数叫做素数数列

  合数数列:素数以外的数构成的数列叫做合数数列

  数列通项:前后数字(两项或者三项)之间有固定关系的数列叫做有通项的数列,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这些数字的通项。

 2011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差分法

  “ 差分法” 是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用“ 直除法” 或者“ 化同法” 等其他速算方式难以解决时可以采取的一种速算方式。

 适用形式:

 两个分数作比较时,若其中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比另外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仅仅大一点,这时候使用―直除法‖、―化同法‖经常很难比较出大小关系,而使用―差分法‖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基础定义:

 在满足―适用形式‖的两个分数中,我们定义分子与分母都比较大的分数叫―大分数‖,分子与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小分数‖,而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做差得到的新的分数我们定义为―差分数‖。例如:324/53.1 与 313/51.7 比较大小,其中 324/53.1 就是―大分数‖,313/51.7 就是―小分数‖,而324-313/53.1-51.7=11/1.4 就是―差分数‖。

 “ 差分法” 使用基本准则—— ―差分数‖代替―大分数‖与―小分数‖作比较:

 1、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大,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大; 2、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小,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小; 3、若差分数与小分数相等,则大分数与小分数相等。

 比如上文中就是―11/1.4 代替 324/53.1 与 313/51.7 作比较‖,因为 11/1.4>313/51.7(可以通过―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简单得到),所以 324/53.1>313/51.7。

 特别注意:

 一、―差分法‖本身是一种―精算法‖而非―估算法‖,得出来的大小关系是精确的关系而非粗略的关系; 二、―差分法‖与―化同法‖经常联系在一起使用,―化同法紧接差分法‖与―差分法紧接化同法‖是资料分析速算当中经常遇到的两种情形。

 三、―差分法‖得到―差分数‖与―小分数‖做比较的时候,还经常需要用到―直除法‖。

 四、如果两个分数相隔非常近,我们甚至需要反复运用两次―差分法‖,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如果运用熟练,同样可以大幅度简化计算。

 【例 1】比较 7/4 和 9/5 的大小 【解析】运用―差分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大分数

  小分数 9/5

  7/4 9-7/5-1=2/1(差分数) 根据:差分数=2/1>7/4=小分数 因此:大分数=9/5>7/4=小分数

 使用―差分法‖的时候,牢记将―差分数‖写在―大分数‖的一侧,因为它代替的是―大分数‖,然后再跟―小分数‖做比较。

 【例 2】比较 32.3/101 和 32.6/103 的大小 【解析】运用―差分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小分数

  大分数 32.3/101

 32.6/103 32.6-32.3/103-101=0.3/2(差分数) 根据:差分数=0.3/2=30/200<32.3/101=小分数(此处运用了―化同法‖)

 因此:大分数=32.6/103<32.3/101=小分数 [注释] 本题比较差分数和小分数大小时,还可采用直除法,读者不妨自己试试 (―差分法‖原理):

 以例 2 为例,我们来阐述一下―差分法‖到底是怎样一种原理,先看下图:

  上图显示了一个简单的过程:将Ⅱ号溶液倒入Ⅰ号溶液当中,变成Ⅲ号溶液。其中Ⅰ号溶液的浓度为―小分数‖,Ⅲ号溶液的浓度为―大分数‖,而Ⅱ号溶液的浓度为―差分数‖。显然,要比较Ⅰ号溶液与Ⅲ号溶液的浓度哪个大,只需要知道这个倒入的过程是―稀释‖还是―变浓‖了,所以只需要比较Ⅱ号溶液与Ⅰ号溶液的浓度哪个大即可。

 【例 3】比较 29320.04/4126.37 和 29318.59/4125.16 的大小 【解析】运用―差分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29320.04/4126.37

 29318.59/4125.16 1.45/1.21 根据:很明显,差分数=1.45/1.21<2<29318.59/4125.16=小分数

 因此:大分数=29320.04/4126.37<29318.59/4125.16=小分数 [注释] 本题比较差分数和小分数大小时,还可以采用―直除法‖(本质上与插一个―2‖是等价的)。

 【例 4】下表显示了三个省份的省会城市(分别为 A、B、C 城)2006 年 GDP 及其增长情况,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回答:

 1.B、C 两城 2005 年 GDP 哪个更高? 2.A、C 两城所在的省份 2006 年 GDP 量哪个更高?

  GDP(亿元)

  GDP 增长率

  占全省的比例

  A 城

  873.2

  12.50%

  23.9%

  B 城

  984.3

  7.8%

  35.9%

  C 城

  1093.4

  17.9%

  31.2%

  【解析】一、B、C 两城 2005 年的 GDP 分别为:984.3/1+7.8%、1093.4/1+17.9%;观察特征(分子与分母都相差一点点)我们使用―差分法‖:

 984.3/1+7.8%

  1093.4/1+17.9% 109.1/10.1% 运用直除法,很明显:差分数=109.1/10.1%>1000>984.3/1+7.8%=小分数,故大分数>小分数 所以 B、C 两城 2005 年 GDP 量 C 城更高。

 二、A、C 两城所在的省份 2006 年 GDP 量分别为:873.2/23.9%、1093.4/31.2%;同样我们使用―差分法‖进行比较:

 873.2/23.9%

 1093.4/31.2%

 220.2/7.3%=660.6/21.9%

  212.6/2%=2126/20%

 上述过程我们运用了两次―差分法‖,很明显:2126/20%>660.6/21.9%,所以873.2/23.9%>1093.4/31.2%;

 因此 2006 年 A 城所在的省份 GDP 量更高。

  【例 5】比较 32053.3×23487.1 和 32048.2×23489.1 的大小

 【解析】32053.3 与 32048.2 很相近,23487.1 与 23489.1 也很相近,因此使用估算法或者截位法进行比较的时候,误差可能会比较大,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先变形,再使用―差分法‖,即要比较 32053.3×23487.1 和32048.2×23489.1 的大小,我们首先比较 32053.3/23489.1 和 32048.2/23487.1 的大小关系:

 32053.3/23489.132048.2/23487.1

 5.1/2

  根据:差分数=5.1/2>2>32048.2/23487.1=小分数

 因此:大分数=32053.3/23489.1>32048.2/23487.1=小分数

 变型:32053.3×23487.1>32048.2×23489.1 (乘法型“差分法”):

 要比较 a×b 与 a′×b′的大小,如果a与a'相差很小,并且b与b'相差也很小,这时候可以将乘法 a×b 与 a′×b′的比较转化为除法 ab′与 a′b 的比

 较,这时候便可以运用“差分法”来解决我们类似的乘法型问题。我们在“化除为乘”的时候,遵循以下原则可以保证不等号方向的不变:

  ―化除为乘‖原则:相乘即交叉。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解题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之言语理解解题技巧:

  言语理解考察考生的一个基本能力,对阅读理解的一种能力,就是在最短的时间把材料读完提炼出一个中心意思,除了这个基本的能力之外,一般来说只有真题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所以考生必须以真题为主,体会公务员考试,揣摩出题人的思路。

 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的考试主要分为两种题型。一类题型是主观型的,一类题型是逻辑型的。逻辑性的主要是说,逻辑上的题型它强调的是对于材料内容上的理解,逻辑型的题往往比较简单的,不需要考生去猜测出题人思维,只需要从材料当中抓住它给的信息就没有问题。对于主观型题目,更多的是强调出题人作者的一个的意图,就是通过这段材料,它反映出作者在写这个片段的时候它的一个想法,所以这种题就要求考生对作者的想法要把握的比较好。

 应对语境搭配题型,主要可以运用情景呼应法。情景呼应法分为语义呼应和语用呼应。

 1 、 语义呼应 语义呼应就是意义上的呼应,语境已经为该空应该填一个什么样的词,提供了足够的意义上的暗示。

 比如例题 1 对一篇规范的论文,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

  的不智之举。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削足适履

  B.扬扬止沸 C.矫枉过正

  D.舍本逐末 其中,―综述、注释‖对于一篇论文来说是很重要的,相当于―脚‖,―版面‖相当于―鞋‖,那么砍掉综述、删去注释,来适应版面,正是―削足适履‖。我们在语境中找到了足够的暗示,这样正确答案就可以轻松的选出。

 再如例题 2,随着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进入千家万户、覆盖城乡,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扩大,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

  着社会舆论。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日益

 影响

  B.逐步

 控制 C.渐渐

 干扰

  D.不断

 引领 其中,―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这句话中的―越来越‖,这个词就可以给我们足够的暗示,前面的空应该填―日益‖,因为他们都是逐渐变化的过程,答案由此也可以轻松找到。

 2 、 语用呼应

  语用呼应实际上就是用法上的呼应。比如例题 3 中,正确答案是 C。这三个词语是有着内在的先后顺序的这样的逻辑关系的,这可以说是一种用法上的相互呼应。

 所以,对于考查语境搭配的这样的选词填空题,我们可以采用情景呼应法来应对。

 例 3,第一届的―超女‖冠军安又琪尚未来得及成为令人追捧的唱片歌星, 如今又匆匆推出李宇春、周笔畅和张靓颖,未必不是揠苗助长,想将她们生生扼杀了。张曼玉熬了多少年才红啊!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是:

 A.人才培养也应―物以稀为贵‖

 B.―超女‖才华将要被扼杀 C.人才―快餐化‖等于揠苗助长

 D.演艺人才造就是急不得的

  选项当中 A 和 C 是一定是不能选的,A 和 C 对应的主题词是什么?对应的是人才,而人才在这个片段当中外延扩大了,本身在这个片段当中,它谈论的这个中心的这个类是安又琪、超女、张曼玉,这类人并不能说直接抽象出来一个概念是人才,首先抽象出来概念是演艺的人才,所以中心词扩大之后,这个选项就是不正确的,这本身是出题人常见的一种出题手段,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中心词外延扩大,所以绝对不能选。另外一方面,大家会发现 B 和 C 也是有问题的,B、―超女‖才华将要被扼杀,而文章中提到的是―未必不是揠苗助长,想将她们生生扼杀了‖,这强调的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说将来一定会被扼杀。所以 B 在可能与现实之间出现了问题,C 也一样,说人才―快餐化‖等于揠苗助长,因为说的是未必不是,未必不是意思就是说的可能是,所以发现通过这样的技巧,毫无疑问答案只有一个是第四个了。我们甚至不需要判断作者在这个文章当中主要想谈什么内容,所以说主观性的题并不是说一定要通过主观性的分析才能得到,那么有的时候通过逻辑也能够把题目分析出来,最后得出正确答案。D、演艺人才造就是急不得的。

 2011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直除法

  ―直除法‖是指在比较或者计算较复杂分数时,通过―直接相除‖的方式得到商的首位(首一位或首两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速算方式。―直除法‖在资料分析的速算当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并且由于其―方式简单‖而具有―极易操作‖性。

 “ 直除法” 从题型上一般包括两种形式:

 一、比较多个分数时,在量级相当的情况下,首位最大/小的数为最大/小数; 二、计算一个分数时,在选项首位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首位便可选出正确答案。

 “ 直除法” 从难度深浅上来讲一般分为三种梯度:

 一、简单直接能看出商的首位; 二、通过动手计算能看出商的首位; 三、某些比较复杂的分数,需要计算分数的―倒数‖的首位来判定答案。

 【例 1 】

 中最大的数是(

 )。

 【 解析】直接相除:

 =30+ , =30 - , =30 - , =30 - ,明显为四个数当中最大的数。

  例 【例 2 】32409/4103、32895/4701、23955/3413、12894/1831 中最小的数是(

 )。

 【解析】

  32409/4103、23955/3413、12894/1831 都比 7 大,而 32895/4701 比 7 小,

 因此四个数当中最小的数是 32895/4701。

 国家公务员网()提示:

 即使在使用速算技巧的情况下,少量却有必要的动手计算还是不可避免的。

  【例 3】6874.32/760.31、3052.18/341.02、4013.98/447.13、2304.83/259.74 中最大的数是(

 )。

  在本节及以后的计算当中由于涉及到大量的估算,因此我们用 a+表示一个比 a 大的数,用 a-表示一个比 a 小的数。

 【解析】

  只有 6874.32/760.31 比 9 大,所以四个数当中最大的数是 6874.32/760.31。

 【例 4】5794.1/27591.43、3482.2/15130.87、4988.7/20788.33、6881.3/26458.46 中最大的数是(

 )。

 【解析】本题直接用―直除法‖很难直接看出结果,我们考虑这四个数的倒数:

 27591.43/5794.1、15130.87/3482.2、20788.33/4988.7、26458.46/6881.3, 利用直除法,它们的首位分别为―4‖、―4‖、―4‖、―3‖, 所以四个倒数当中 26458.46/6881.3 最小,因此原来四个数当中 6881.3/26458.46 最大。

 【例 5】阅读下面饼状图,请问该季度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生产多少?(

 )

 A.38.5%

  B.42.8%

  C.50.1%

  D.63.4% 【解析】5632-3945/3945=1687/3945=0.4+=40%+,所以选 B。

 【例 6】某地区去年外贸出口额各季度统计如下,请问第二季度出口额占全年的比例为多少?(

 )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全年

 出口额(亿元)

 4573

 5698

 3495

 3842

 17608

 A.29.5%

  B.32.4%

  C.33.7%

  D.34.6% 【解析】5698/17608=0.3+=30%+,其倒数 17608/5698=3+,所以 5698/17608=(1/3)-,所以选 B。

 【例 7】根据下图资料,己村的粮食总产量为戊村粮食总产量的多少倍?(

 )

 A.2.34

  B.1.76

  C.1.57

  D.1.32 【解析】直接通过直除法计算 516.1÷328.7:

 根据首两位为 1.5*得到正确答案为 C。

 江苏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提取信息技巧 考生疑惑及言语理解与表达教研室名师解答 【问】请问老师,江苏公务员考试在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部分有何特点?

 【答】言语理解与表达是江苏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中难度较高的考试题型之一,主要测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

 的能力。它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准确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的考情比较特殊,分为 A、B、C 三类试卷。纵观近五年内江苏省各类试卷的考查变化,无论从考查题型还是考查题量上来讲都有一定的变化,值得考生注意。

 【问】具体变化体现在哪些题型上?此外在题量上是否存在变化,也请顾老师指点迷津。

 【答】实际上在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能力测验的卷子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类别难度不均等。因为江苏省的考试分为 A、B、C 三类,因此在不同类别的试卷构成中,题型题量的难度差别也比较大。其中 A 类最难,主要体现在题目的具体设计上,考查了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B 类难度次之,在 A 类考点的基础之上,对阅读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C 类最为简单,题量较少,并且阅读要求和思维能力的考查也并非很难。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在行政能力测验这一部分的试卷构成中,因为报考类别的划分而体现的考查难度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也希望各位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报考类别进行复习,掌握好难度和需要提升的水平。第二,题型设置体现地方特色。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历来都是各省省考中的代表和佼佼者,因此在命题的设计上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这种特点。从近几年的考试变化来看,虽然在逐步地向国考的题型靠拢,但还是体现出对于能力的考查,比如江苏省的特色题型长句理解以及篇章阅读等,虽然并不是重点题型,但是也在不同年份的不同类别中出现过,体现了一种考查全方位能力的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的难度还是比较高的,并且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江苏试题特色综述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在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体现的考点通常分散在文章或者段落之中。其中重点考查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有效信息,提炼重点语句,对核心词句进行准确理解、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题型主要有片段阅读、篇章阅读和长句理解三种。其中以片段阅读为考查重点,篇章阅读和长句理解为辅助考查题型,通常一年的题量在 15~20 题。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最大特点就是时间短、信息量大、考查能力丰富、题目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要求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从题型分类的角度入手,重点掌握每种题型的解题技巧,能够确保在处理较长较多的文字时迅速辨清题型,直击考点,快速解题。考查的重点题型有:主旨概括题、细节判断题、词语理解题、语句衔接题、语句排序题等。根据具体题型需要考生掌握的方法有:关联词语法、行文脉络法、一一对应法、相对绝对法等。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具体介绍。

 常考知识梳理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主要用来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理解、分析以及使用、表达的能力。作为一名公务员,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准确有效地交流、沟通和完成工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必须具有良好甚至优秀的处理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备考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时要重点提升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现代汉语词汇量十分丰富,是世界上表达意义最为精确的语言之一,存在着大量近义词汇。我们在使用中如何正确地理解并使用这些近义词汇,是个人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近义词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理性意义、色彩意义、搭配意义、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对词语的理解和辨析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虚词的理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虚词,而每个虚词的用法又五花八门,再加上虚词的特殊性和缺乏系统性,这就要求考生应该一个一个地学习,一个一个地掌握。

 2.对句子的理解与辨析。汉语是一种意合程度较强的语言,在一个句子中往往包含着复杂的逻辑关系,面对一个句子,尤其是一个长句,我们在理解每一个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还要理清其逻辑关系。有些句子中的逻辑关系是清晰明了的,这主要体现在关联词语的运用上。

 3.对篇章的理解与分析。我们说话的时候,通常不止说一个词,也不止说一个句子。这种一个个连起来的句子,就是语流。语流中表达完整意思的最小的单位是句子,比句子更大的单位是语段和篇章。我们在理解了词语及句子的基础上,还要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句段和篇章中的逻辑关系

 言语理解解题技巧之语义呼应

  言语理解解题技巧

 言语理解考察考生的一个基本能力,对阅读理解的一种能力,就是在最短的时间把材料读完提炼出一个中心意思,除了这个基本的能力之外,一般来说只有真题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所以考生必须以真题为主,体会公务员考试,揣摩出题人的思路。

 公务员言语理解的考试主要分为两种题型。一类题型是主观型的,一类题型是逻辑型的。逻辑性的主要是说,逻辑上的题型它强调的是对于材料内容上的理解,逻辑型的题往往比较简单的,不需要考生去猜测出题人思维,只需要从材料当中抓住它给的信息就没有问题。对于主观型题目,更多的是强调出题人作者的一个的意图,就是通过这段材料,它反映出作者在写这个片段的时候它的一个想法,所以这种题就要求考生对作者的想法要把握的比较好。

 应对语境搭配题型,主要可以运用情景呼应法。情景呼应法分为语义呼应和语用呼应。

 语义呼应

  语义呼应就是意义上的呼应,语境已经为该空应该填一个什么样的词,提供了足够的意义上的暗示。

  比如例题 1 对一篇规范的论文,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

  的不智之举。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削足适履

  B.扬扬止沸

  C.矫枉过正

  D.舍本逐末

  其中,―综述、注释‖对于一篇论文来说是很重要的,相当于―脚‖,―版面‖相当于―鞋‖,那么砍掉综述、删去注释,来适应版面,正是―削足适履‖。我们在语境中找到了足够的暗示,这样正确答案就可以轻松的选出。

 再如例题 2,随着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进入千家万户、覆盖城乡,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扩大,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

  着社会舆论。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日益

 影响

  B.逐步

 控制

  C.渐渐

 干扰

  D.不断

 引领

 其中,―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这句话中的―越来越‖,这个词就可以给我们足够的暗示,前面的空应该填―日益‖,因为他们都是逐渐变化的过程,答案由此也可以轻松找到。

 言语理解技巧之语用呼应

 语用呼应实际上就是用法上的呼应。比如例题 3 中,正确答案是 C。这三个词语是有着内在的先后顺序的这样的逻辑关系的,这可以说是一种用法上的相互呼应。

 所以,对于考查语境搭配的这样的选词填空题,我们可以采用情景呼应法来应对。

 例 3,第一届的―超女‖冠军安又琪尚未来得及成为令人追捧的唱片歌星, 如今又匆匆推出李宇春、周笔畅和张靓颖,未必不是揠苗助长,想将她们生生扼杀了。张曼玉熬了多少年才红啊!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是:

  A.人才培养也应―物以稀为贵‖

 B.―超女‖才华将要被扼杀

  C.人才―快餐化‖等于揠苗助长

 D.演艺人才造就是急不得的

  选项当中 A 和 C 是一定是不能选的,A 和 C 对应的主题词是什么?对应的是人才,而人才在这个片段当中外延扩大了,本身在这个片段当中,它谈论的这个中心的这个类是安又琪、超女、张曼玉,这类人并不能说直接抽象出来一个概念是人才,首先抽象出来概念是演艺的人才,所以中心词扩大之后,这个选项就是不正确的,这本身是出题人常见的一种出题手段,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中心词外延扩大,所以绝对不能选。另外一方面,大家会发现 B 和 C 也是有问题的,B、―超女‖才华将要被扼杀,而文章中提到的是―未必不是揠苗助长,想将她们生生扼杀了‖,这强调的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说将来一定会被扼杀。所以 B 在可能与现实之间出现了问题,C 也一样,说人才―快餐化‖等于揠苗助长,因为说的是未必不是,未必不是意思就是说的可能是,所以发现通过这样的技巧,毫无疑问答案只有一个是第四个了。我们甚至不需要判断作者在这个文章当中主要想谈什么内容,所以说主观性的题并不是说一定要通过主观性的分析才能得到,那么有的时候通过逻辑也能够把题目分析出来,最后得出正确答案。D、演艺人才造就是急不得的。

 国家公务员考试应答技巧

  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是单选题、多选题和双选题这三种。前两种类型在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应用较为广泛。在解答过程中考生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淘汰法

  最适合单选题。当确定一个选择项不符合题意时,便将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个选择项,依次加以否定。假如第一个选择项就是正确答案,那么后面的几个选项就可以忽略不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 去同存异法

  应试者在阅读完试题内容和所有选择项后,根据题意确定一个选择项为参照项,该选择项同其他选择项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特征差异。然后将其他选择项与之进行对比,把内容或特征大致相同的项目去掉,而保留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3. 印象认定法

  印象认定法是指根据印象的深刻来选择答案。应试者在读完一道试题的题干和各项选择项后,各选择项对于考生大脑的刺激强度是不同的。有的较强,有的较弱,那些似曾熟悉的内容必然会在头脑中最先形成正确选项的印象,因此,据此作出的判断的命中率还是比较高的。

 4. 比较法

  此方法应用范围较广。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应试者可以将各选择项同题意要求进行纵向比较,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在解答多项选择题时,就要求考生将

 选项同题意要求作纵向比较,再将前一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选项进行横向对比,最后确定符合要求的正确答案。一般经过这两次的对比之后,漏选或误选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5. 大胆猜测

  如果运用其他方法都无法确定正确答案,可以通过猜测来立案,这可以避免考生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影响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同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

 行测数量关系快速做题方法

  数量关系在公考试题中无疑是一块硬骨头,那么怎样让它变得酥软一点呢?今天先说一下数字推理题目方面的技巧和思路。

 很多初次接触公务员考试题目的学员对下面一个题目感到头疼:1,2,3,5,7,()。对于做了一部分数字推理题的同学来讲应该不成问题。但为什么这个题目很多人一开始不会呢?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数字敏感性不强,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数字敏感性。如果有人提示一句这是一个素数数列那绝大多数马上告诉我下一个是 11。这些话看似无厘头,但数字推理题从这道貌似简单的题目可以看出一定的规律:

 那就是基本数列要熟练,那么公考中的基本数列都有哪些呢?也很简单,那就是:

 基本素数数列:1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贪多嚼不烂,我们先不说下一个数列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想一下会不会有什么变形在里面存在呢?

 可能的变形 1:奇数项加 1,偶数项减 1,那就变成了 2 1 4 4 6 10……,那这个数列要是放到公考题目中估计又会难倒很多考生。

 可能的变形 2:我们现在考虑的是从 1 开始的数列,那么出题人可不可能变换一种思路,让数列从大数开始呢?华图学校数量关系教研组主任李委明老师曾经有这样一个预测,那就有下面的一个数列:83 89 97,这里有两个非常经典的分解形式:91=7×13,111=3×37,所以 91 和 111 不是素数。

 跟素数数列相对应的就应该是合数,那么 20 以内的合数有哪些呢?4,6,8,9,10,12,14,15,16,18,20。这些就要大家来积累,公考最近几年题目不会考很直接的东西,但是这些数列的变形形式出现的概率会非常大。对我来讲比较变态的变形形式是奇偶项加减一个数的形式,公考出题是有原则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加减 1,也有同时加上一个数或者减去一个数的,是否可以一眼看出其中的奥妙跟大家是否可以做大量的题目是有很直接的关系的。在这里还是要重点突出一下:多做题目是解决数字推理问题的最好的途径,这就看参加考试的各位是否功夫做足,做透!

 我们来看下面一个数列,1,0,-1,-2,(),这道题是国考 05 年二类的第 29 题。如果不考虑选项那么下一个答案肯定就是-3,用时 1s。可是一看答案一下懵了,因为没有-3 这个选项。其实对于做题人第一个思路往等差数列上去考虑是很好的习惯,我提倡这种思维,因为就 07 年国考的题目来讲,等差数列的变式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但这个题目上为什么就不靠谱了呢?那么我们看到这个题目中既有 0,又有负数,既然等差数列不能解决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 3 次方了,因为平方项不可能出现负数,而中间有 0 出现,那么出现 3 次方的可能性太大了!那么我们重新看这个题目,0=13-1,-1=03-1……,那么这个题就解决了,为什么有这样的总结呢?如果觉得就凭一道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我们再看 06 年国考一类 33 题:-2,-8,0,64,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时也会觉得这个题很变态,用过所有的基本数列,基本解法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突破口,但是如果考虑到三次方项的话这个题目也会迎刃而解了,我们看到-2=-2×13,-8=-1×23,0=0×33,64=1×43,那么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是不是会

 有一点感觉了呢?那么好了,我们来看一下二次方数列和三次方数列的基本形式都有哪些:

  基本二次方数列: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121 144 169 196 225 256 289 324 361 400

 基本三次方数列:1 8 27 64 125 216 343 512 729 1000

 它们的变形形式有可能是先做差然后出现,也有可能同时加减一个数,也有可能奇数项和偶数项有不同的变化,这就看大家对于这些数字是否熟悉,如果熟悉的话,就可以看到这些数字和它们是非常近的,那么对于这些数字做一些基本变化那么题目就不成问题了。

 这几年对于交叉数列的考查少了很多,那么这些问题有同学问我是不是需要看,我给他们的答案是看了没有坏处,那么有很多基本数列也会隐藏在这些交叉数列当中。05 年一类 28 题是这样的:1,3,3,5,7,9,13,15,(),(),那么奇数项和偶数项就是两个交叉的二级等差的结合。那么上面提到的一些数列的变形形式放到这些交叉数列当中也会难倒很多公考的同学的,所以是否熟练基本数列是我们公考准备过程中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文章的结尾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基本数列的说明,希望对大家的公考准备带来帮助:

  等差数列:前后两项的差不变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前后两项的比不变的数列叫做等比数列

  素数数列:只能被 1 和数字本身整除的数叫做素数数列

  合数数列:素数以外的数构成的数列叫做合数数列

  数列通项:前后数字(两项或者三项)之间有固定关系的数列叫做有通项的数列,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这些数字的通项。

 2010 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命题总体趋势及题型预测

  近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逐渐走向成熟化、稳定化,然而这并不代表考查的内容与形式就会一成不变,例如,2005~2008 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都是由片段阅读构成的,选词填空除了在2003 年出现了 5 道题外,2004~2008 年都没出现过,2009 年却出现了 10 道选词填空。如果考生完全陷入对这种新题型的意外和迷惑当中就必定会影响考试成绩。因此,我们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命题变化趋势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对 2010 年山东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构成作一个大体的预测,一方面为考生提供一个复习方向,以供参考;另一方面,引导考生在复习时和在考试现场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避免影响考试时的正常发挥。

 (一)2010 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总体趋势分析

 1. 内容构成保持不变,个别题型静中有动

 根据公务员录用考试稳定化的特点,2010 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在内容构成上依然将分为五大部分,即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常识判断、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2009 年把数量关系由第二部分调到第四部分,与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大结构一致,且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总体增加了 5 道题,判断推理部分的定义判断减少了 5 道题,该部分的总题量也由 40 道题减少到了 35 道题。同时,常识部分减少了 5 道题,变为 30 道题,其他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依照近几年出题思路分析,个别题型相对于 2009 年的考试在题量上可能仍会有部分变动。

 2. 旧题新形式,―换汤不换药‖

 从 2009 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中可以看出,旧的题目可以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选词填空在 2003年考过 5 道题之后再也没考过,2009 年却突然出了 10 道题,形式上虽有变化,但因为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一直有这个题型,所以本质规律上也算是沿袭以往,不同形式的试题会出现在同一份试卷上。

 【例 11】2008 年,中国大地上堪称祸福更替,悲喜交集。所谓―福‖和―喜‖,大抵是百年一遇,普照人心,如迎接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而所谓―祸‖与―悲‖,则属于______、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2009 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

 A. 惊天动地千难万险

 B. 惊涛拍岸山河破碎

 C. 猝不及防石破天惊

 D. 防不胜防有惊有险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 C。由常识可知,2008 年的―祸‖与―悲‖主要是指南方的冰灾和汶川的地震,都属于造成重大损失的天灾。A 项―惊天动地‖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多用作褒义,与―祸‖与―悲‖的感情色彩不符,故排除。B 项的―山河破碎‖比喻国家遭到外敌侵略,领土沦陷丧失,显然用在这里也不合适,故排除。C 项的―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D 项的―防不胜防‖形容防备不过来。显然天灾都属于―猝不及防‖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

 3. 新题型难度不会太大,数量也不会很多

 2009 年的山东公务员考试中虽然设置了部分新题型,但总的看来,新题型要么在以前的山东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过,要么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过。本质上,新旧题型难度差异并不大,因此,应试者对以前出现过的题型要熟悉,同时,要有应对新题型的心理准备。

 4. 试题难度逐年增大,题量也越来越多

 在如今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中,除了常识判断部分,很难遇到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试题。随着公务员参考人员的增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考试题目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最近 3 年题量与 2006年相比增加了 40 道,而时间只多了 30 分钟。答题时间紧张是公认的一大特点。例如,现在的数字推理已不再是简单的等差、等比、和差、积商、平方、立方数列,而侧重考查多次方的综合变化、分段组合变化、多数列组合、跳跃组合数列等等。数字变化幅度相对加大,数列变化更加丰富。数学运算更加注重数列拆分求和、剩余定理、统筹与配套、简单概率问题以及基本的应用题型综合演变的能力考核,计算能力则放在了次要位置。

 5. 越来越注重与时事结合的考查

 2009 年常识部分注重与时事结合,涵盖范围广,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各个方面,要求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

 【例 12】2009 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项主要预期目标,其中生产总值增长()。[2009 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

 A. 7%左右

 B. 8%左右

 C. 9%左右

 D. 10%左右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 D。报告原文指出,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 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 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8%以内。

 (二)2010 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型预测

 根据山东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往年的考试情况和特点分析,我们对 2010 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试题型作出一个预测,供应试者参考。

 1. 言语理解与表达

 这部分试题仍然以片段阅读题型为主,数量保持在 30~40 道,选词填空稳定在 10 道题左右。选项之间的干扰性会增强,考生应仔细审题,深刻理解词语、句子和文段的意思。

 2. 判断推理

 图形推理的题量保持在 5~10 道,考查形式呈现多样化,不排除旧的形式和新的形式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在复习图形推理时,考生关键在于掌握其中的规律。

 定义判断的题量将保持在 10~15 道,难度适中。定义内容依然以法律类、管理类、社会类、经济类、自然科学类等内容为主,并且选项之间的干扰性会增强。

 类比推理将继续出现在 2010 年的考试当中,题量为 10 道左右,题型略有创新,可能会引入 2009年国考中的新形式,个别试题稍有难度。考生应熟悉新的考查形式并掌握答题技巧。

 演绎推理的题量保持在 10~15 道,整体难度保持适中,会出现个别有较大难度的试题,考生需集中注意力,认真分析每一个所给条件。

 3. 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的题量保持在 30 道左右,与时事结合为主,内容涉及法律、政治、时事、百科、管理和经济等,不定项选择题有可能继续出现,题量保持在 10~15 道。

 4. 数量关系

 数字推理的题量将保持在 5~10 道,试题难度加大,规律较为复杂,可能到第二级或第三级才会有明显的规律,考生在复习时应将基本规律掌握牢固并加强练习。

 数学运算的题量在 10~15 道,难度保持适中。由于 2009 年这部分试题难度已经有所回落,因此,在 2010 年的考试当中也有可能会适当加大难度。

 5.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保持在 20 道左右,考查形式依然分为文字资料、图形资料和表格资料三种,更加注重图文、表文结合,难度保持适中,有部分题目计算量有所加大,并且试题之间在计算数据上可能会有一定联系。考生在遇到这种题型时应注意每道大题中的第一小题一定要确保正确,否则后面的题目就很可能会做错。另外,进行单位换算时要特别仔细。

 湖北公务员考试行测定义判断:常用三大解题技巧

  湖北公务员考试行测定义判断:常用三大解题技巧

  定义判断是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判断推理必考题型,其考核考生按给定标准解决问题的准行政工作能力,要求考生严格把握好给定定义的要件,并以此为标准来确定选项中符合要求的答案。在每个题目中,假设所给的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综合近几年湖北公务员考试,每年定义判断均为 10 道题,题量比较稳定,并且每年都有几个法律术语的解释。因此,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对解题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是定义判断考察的是根据所给定义进行归类活动的能力,考生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宽广做这类型的题目会受影响。解答该类题型应从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特别是当定义和自己头脑中的定义之间存在差异时,应以题目中的定义为准。

 为助各位考试更快速、准确地解答定义判断题,介绍以下三大常用解题技巧。

 一、关键信息法

 所谓关键信息法,是指通过第一时间来拆解定义项,将拆分出的关键信息作为判断被定义项的指标要件,以此来衡量备选项是否符合定义的方法。关键信息是具有代表性的条件,一般出现在状语部分,如时间状语、行为方式状语、地点状语等表现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现,比如主体、客体等。因此,考生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寻找关键信息的能力。

 【例 1】外部不经济性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给他人带来的损失或额外费用,而他人并未因此得到补偿。

 下列属于外部不经济性的是( )。

 [2009 年湖北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57]

 A. 某项新技术发明被他人使用,没有得到使用费

 B. 桃树花开时,行人都可以享受到花香,但并未向种桃树的人交钱

 C. 上游居民大量植树,自己收获了木材又改善了下游居民的水源质量,却未收取费用

 D. 农民使用农药过量造成污染,却并没有赔偿受害者

 【答案】D。解题关键在于―经济活动主体给他人带来的损失或额外费用‖。A 没有给他人带来损失。B 行人不属于经济活动主体且也为造成损失。C 没有给他人带来损失。D 符合题目中的定义。所以答案为 D。

 二、定义的成分解题法

 依据定义成分解题可以将解题思路确定在―运用定义内涵‖和―运用定义的外延‖两个角度:依据定义的内涵来解题,主要是抓住定义的本质属性,并以此本质属性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依据定义的外延来解题,主要是抓住定义本身多囊括的事物范围来确定正确的选项,从而解题。

 【例 2】其他存款性公司是指除中央银行以外的所有存款性公司,主要进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创造存款等活动,我国称之为存款货币银行。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他存款性公司的是( )。

 [2008 年湖北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74]

 A. 城市商业银行

 B. 保险公司

 C. 邮政储汇局

 D. 城市信用社

 【答案】B。根据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定义,我们可知本定义的内涵为存款货币银行。做题时只需从备选选项中选择不能作为存款货币银行的选项。保险公...

相关热词搜索:练习题 国家公务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