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中国政治制度作业

发布时间:2020-09-17 来源: 读后感 点击: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一 、名词解释

 1 1. .

 三公九卿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即:丞相,“掌呈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九卿的设置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

 2 2. .

 尚书台

 答; 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3.

 三司会审制

 答: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

 4.

 嫡子继承制

 答: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王权制度的体现形式,宗法制的特点在于区分嫡庶长幼,嫡长子继承制在商代后期已经确立,古代王位继承就是根据嫡子继承制度,一般情况下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使政治上一人独尊的专制制度更加巩固 5.

 三省六部

 答: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隋朝改革国家组织, 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

 密

 封

 线

  内

  不

 答

  题

  )

 6 6. .

 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7.

 改土归流 是明清两代对云贵川桂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改革制度,“土”即土司制度,“流”指朝廷随时任命的流官。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改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由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

 8.

 翰林学士

 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9.

 郡县制

 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

 二、简答题

 1.

 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

  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的机构。

 2.

 简述 均田制 的内容

 答:(1)男子 15 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 40 亩,妇人 20 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 1 头授田叨亩,限 4 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2)男子授桑田 20 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

 密

 封

 线

  内

  不

 答

  题

  )

 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 20 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 10 亩,妇人50 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3. 元代" " 一省制" " 概述 答: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其间虽三次设立过尚 书省,但不领宰相事而只是主管全国财政,相当于宋代的三司使司,且旋置旋废,不为定制)。执掌最高军政事务的仍为枢密院,但地位较中书省低。长官为枢密使(由太子兼任),其下有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等官。

 4.

 简 秦朝时期三公的涵义及 职能。

 答: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构成中央的中枢核心机构。丞相(也称相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军政,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兼掌监察百官。

 5. 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萌生情况概述。

 答: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职官仍承袭西周制度,尚无太多的变化,但宰相制度确已显端倪。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职官。他们的职掌和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各国的最高执政这时也有直接称"相"的。战国时期,宰相制始告初步形成。名称虽不一致,职掌却是相同的,协助国王处理全国政务,由国王任免。这一时期的宰相多为客卿,由布衣而置相位者为数不少。

 6.

 简述汉代“对策”与“射策”的考试方法 。

 答:对策始于汉文帝,主要应用于贤良方正等科。又称策问或策试。即由皇帝提出问题,由应试者作口头或书面的回答。策问内容主要是时政、经义等方面。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即由主考官先拟出许多道题。将试题分别写在竹(木)简上,封存后致于案桌之上,考试时由被试者随意抽取。进行当场解答。依据回答的优劣分为甲乙二等。射策的考试对象主要是明经及博士。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

 7.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第一,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的依据,以政权和神权作为制定制度的标推,是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伦理道德和传统思想依然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加

 强,显示出政治制度的集权化、严密化、严酷化和任意化的特点。

 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现人治的特点。

 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用不同的对待方法。

 第七,中国一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不论是以汉族统治集团为主,还是以其他民族统治集团为主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8. 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群相制。宰相是集体的而非个人。第二,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议称为"政事堂"。第三,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第四,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步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第五,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至于以宰相衔兼地方节度使、盐铁使等的也可称为"使相"。但这种宰相兼任外官的使相,回朝后一般还继续行使宰相权力,这与以外官兼宰相的"使相"有所不同。

 9.

 简述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自国民党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发挥国民党的具体职能。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指挥党政军,并代行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的职权,从而形成党政军一体化的集权制度。

 第三阶段,抗战胜利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溃败。

 总之,在国民党一党专制下,国民党不仅以党治国,而且是以党员治国,全面控制政权,完全违背了孙中山的以党的主义治国,最后达到宪政国家的目的,更违反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追求政治民主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潮流 三、论述题(9 9 分)

 1 1 、 试述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答: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民国元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宪法并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佳值,却成为政治家手中的政治斗争工具。从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到 1914 年 1 月国会被强令解散,是所谓“政党政治”的时代。实行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风靡一时的潮流。民初政党政治的举与初步发展,标志着政治主体的近代化、政党化,政治形态由皇机政治转身政党政治。但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主政时期,基本上是采取硬性移植西方制度的办法确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的,只能成为失败的试

 验。如何建立适合当时国情的国家,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学说提出了建立理想中的民族 国家的设想。但孙中山这种建立在个人权威之上的政治设想,也就决定了他的继承者必然要走上“一党专制”和“以人治国”之路,走向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体制。

  1927年,国民政府开始了为期 10 年勉强维持统一的局面,而在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情况下,中华民国政治制度体系没有得到完善,反而走向政治党化,实行党在国家之上的所谓“党制”体制。政治党化和“党国”体制,使得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类似现代国家,但在实际上却成为国民党实行统治的工具,根本没有起到现代政治制度所应该起到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的作用,只是继承了中国封建政治的传统,又采用了部分资本主义政权的管理形式,又吸取法西斯主义个人独裁制的特点,是一种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混合的政治制度。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自出现以来,受到世界上三大政治治理模式的影响:一是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独裁治理模式,在 20 世纪 30 年代曾经喧噪一时,对当时的中国有很深的影响。二是英、美式的资产阶段民主治理模式,从兴中会、强学会到以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都将此作为追求的目标。三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终于选择了这种治理模式。

 2 2 、 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答:(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必须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3)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超稳定与人身控制。

 弊端:首先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不能有效在实理治理,其次,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

  3 3 、论述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1)自诉:分口头诉讼和书状诉讼。在严格的程序下,必须有书状的形式。

  (2)

 举诉:是被害人以外的人向司法机关举告犯罪人,是有一定限制的。

 (3)官诉(公诉):官诉是以官府的名义起诉。公诉是以国家名义将刑事嫌犯提交法庭审判。

  (4)自首:是犯罪人在罪行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和经

 过,表示愿意接受审判的行为。

 (5)越诉和上诉。越诉就是越级上诉,法律有严格限制。上诉是指诉讼当事人依照审级的 规定由下级审判机关申诉于上级审判机关

相关热词搜索:作业 华工 中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