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3

发布时间:2020-09-26 来源: 读后感 点击: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 3 3 篇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 3 篇)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 3 篇)

 (篇一)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为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我市民营经济现状,推进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年 5 月份以来,在市政协副主席庹军的带领下,市政协县级政协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县区政协成立调研专班,在市内调研的基础上,又先后赴东南省份的芜湖市、**市、台州市、**市等地考察学习,经反复座谈研讨,深入论证,形成如下报告: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经济社会贡献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广泛分布于一、二、三产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社会事业多领域。今年 1-10 月份,全市民营经济累计完成营业收入 5006 亿元,同比增长 9.6%,累计实现增加值 1720 亿元,同比增长 12.3%,从业人员230万人以上,占全市总人口的20%以上。我市民营经济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出口创汇、增加税收、稳定就业的主力军。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民营企业积极适应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培育转型升级新优势,科技实力持续提升。一是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年,全市民营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 61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6 家、高新技术企业 57 家,全市民营企业申请专利数 4169 项,授权专利 2827项。二是集群态势明显。我市九大专项工程中先进制造业、油碱化工业、冶金建材业、食品医药业、纺织服装业、光电新能源产业等主导产业的主体均为民营企业,截止**年10月底,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 1539 家,其中大中型企业 327 家。三是新业态发展迅猛。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截止今年 9 月份,全市电商交易额完成 457.51 亿元,同比增长 70.7%;跨境电商交易额 86.6 亿元,同比增长 105%,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四是品牌建设成果丰硕。截止目前,我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件,中国驰名商标 15 件,**省著名商标 162 件,西峡香菇、西峡猕猴桃等 9 个产品获得中国地理标志商标,位居全省第一。五是生产外向度不断提高。民营企业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木兰花家纺、淅减公司、金厦钢构、万家园等企业先后在乌兹别克斯坦、越南、泰国、柬埔寨、俄罗斯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三)发展后劲显著提升。坚持强投资、抓项目、调结构,不

 断蓄积民营企业内生力量,民营经济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一是民间投资不断增加。**年,民间投资完成 2662.48 亿元,同比增加12.6%,占比达到 85.74%。民间投资开始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倾斜,已从单纯的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投资方式正在向以提高技术含量、跨行业投资为特点的集约型投资方式转变,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二是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截止**年10月,全市1026 个固定资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1140 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7.3%;我市列入省5818投资促进计划项目382个,完成投资624.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 101%;37 个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6.9 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 118.7%,高于全省 28.4 年百分点;309 个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661.2 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15%,高于去年同期 21.2 个百分点,有力带动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三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共有上市企业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10 家,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 32 家,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 115 亿元。去年龙成集团入围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龙成、淅减、西保、牧原、福森、西泵等15家企业入选**省百强百高企业,入围数量居全省首位。

 (四)政务环境不断改善。各级各部门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服务和社会发展环境。一是出台支持政策。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支持地方

 经济建设的意见》、《**市企业上市之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二是做好“放管服”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简政放权系列部署,取消、下放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年取消行政审批许可项目 6 项;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 13 项;取消调整和下放62项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持续开展产销、银企、用工和产学研“四项对接”活动,广泛开展“政策落实进企业”活动,积极为企业“讲政策、解难题、增信心、稳增长”,有效解决了企业在经营、融资、用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三是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市政府建立了年度纳税贡献大民营企业、纳税高增长民营工业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和两化融合发展”民营工业企业、民营功勋企业家评选表彰机制。**年,共有 27 家民营企业、53 家企业法人获得表彰,市财政对获奖企业共奖励资金,提供财政贴息。今年,市财政共对53家民营企业支持科技创新贴息资金,截止目前已全部兑现到位。西峡县规定优秀民营企业家可在县内享受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待遇。民营企业家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民营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我市在全省的经济大市地位相比,与省内其他市咄咄逼人的竞争压

 力相比,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相比,我市民营经济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出口创汇、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近一个时期,我市一些部门领导和县区领导对新时代新常态下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思想观念滞后,没有把民营经济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对待,重视不够,研究不够,解决民营经济转型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不到位。二是组织领导不到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导体制不健全,没有牵总协调统筹单位,政策执行上各部门自行其事,不能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不能形成协调共管、密切配合、上下联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合力。**年 3 月,我省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许昌、**等市随后也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目前,我市尚未成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民营经济管理机构中小企业服务局仍设在工信委,职责不明确,编制仅有三人,难以有效指导、服务和管理民营经济发展。三是政策棚架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级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激活民间投资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没有结合实际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配套性政策措施。由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措施和实施细则,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不少体制性和

 政策性障碍,影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问题突出。不少民营企业家反映,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比如我市交通、能源、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政府采购等公共服务项目对民营企业准入还没完全开放,民营医院、学校、文化、养老机构也存在与公立两套标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市场主体较少,发展层次较低。一是我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规模较小。截止**年底,我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共有 26.8 万家,仅占全省 421 万家的 6.5%。今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 5682家,与**3.8 万家,许昌 2.1 万家相比差距较大,与**全省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二是发展层次低。截止**年底,我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22.2万家,民营企业只有多家,全省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 90 家,而我市每万人口拥有民营企业仅 39家。三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年,许昌市跻身全省民营企业 100强有 7 家,其中森源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300 亿,黄河集团、众品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200 亿元,而我市虽然有 13 家企业上榜,但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仅有龙成集团有限公司,超50亿元的企业只有牧原 1 家,龙头企业总体上数量较少、整体实力不强。四是投资增幅下降。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外部环境不优等外部因素影响,自**年以来,我市民间投资增速呈现下滑态势,**年全市民间投资

 增速从**年的20.9%下滑到了12.6%。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工业大项目、好项目不多,部分企业信心不足,投资意愿减弱。

 (三)内生动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创新意识不强。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着小富即安、小成即满、思想保守的落后观念,舍不得在创新上投入,缺乏做大做强的投资勇气和经营气魄,缺少创新创造精神。**省**年第一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中,我市仅有 22 家企业入选。而**、**、**三地高新技术企业位居全省前三,占全省总数量的 55.2%。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企业创新平台起步晚、数量少、层次低、人才缺。不少企业对平台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深,打造不力,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2249家,但各类研发机构仅 335 家,70%企业未建立研发中心。全省有 1080 家省级研发中心,**、**分别为188家、97家,我市仅有47家,差距较大。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少。全市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4%,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 1457 家的 3.9%,仅为**的 1/9、**的1/3。以新材料、新能源、光电信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仅为 20%左右,具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12.9 和 1.4 个百分点,高科技、创新型、引领型技术和产品少,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

 (四)要素保障不够,企业经营成本偏高。“资金、土地、人才”要素保障仍是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融资成本高。在调研和座谈中,民营企业普遍反映融资难,尤其向国有几大银行贷款难。另外,货款转贷成本高、贷款过程长,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现象也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目前银行基准利率为4.35%,但企业拿到手的利率都在 1 分到 1 分 2 之间,相对基准利率上浮 30%以上。同时,随着货币流通逐步收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催贷、抽贷、断贷的现象时有发生。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二是土地供给矛盾突出。一方面,国家每年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各级政府只能把有限的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大型企业、招商项目用地,中小企业基本申请不到用地指标,土地制约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已供建设用地大量闲置,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截止目前,尚有 8275 亩闲置土地未得到处置。同时,调研发现,在中心城区工业园区中已投产运行多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今仍有 36 家拿不到土地证,118 家办不下来房产证,对企业抵押融资带来了困难。三是人才匮乏。我市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对知识产权、人才培育重视不够,在发展空间、经济待遇、生活保障上对人才吸引力不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但难以招引高层次人才,就是企业内部中端实用型技术人才也难以留住。企业高科

 技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民企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五)营商环境不优,企业获得感不强。一是环境不优。硬环境方面,我市园区规划和建设水平不高,缺乏大而统、承载力强、城市功能配套完善、条件优越的大园区。市中心城区的溧河工业园区、龙升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起点低、承载容量小、产城融合缓慢,资源得不到整合共享,企业入驻园区的成本越来越高。软环境方面,一些市县政府部门对民营经济存在歧视偏见,服务意识差,办事拖拉,执行政策随意性大,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较为普遍,“吃拿卡要”、搭车收费、以罚代管的现象屡禁不止。在调研座谈中发现,过半数民营企业对于各级简政放权、减免税费、降低成本和鼓励民间投资等优惠政策的获得感不强。二是诚信政府形象有待加强。个别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形象进度,滥用权力或不规范运作,致使一些承诺事项无法兑现,影响了民营企业投资发展的积极性。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某园区在企业进驻时,当地政府承诺零地价办理土地证,在没有土地指标的前提下,要求企业先建厂运行,但是后来征地价格上调和违法占地在先,土地证办不下来,企业陷入困境。

 三、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们一定要抓住国家政策

 机遇,主动谋划,综合施策,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实现大发展,开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一要提高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新时代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常态下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立发展民营经济是增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是我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富民强市的基本途径的工作理念和思路,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认识,增强执行本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破解存在难题,不断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学习借鉴许昌、**经验,建议成立市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协调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委。建立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立民营经济管理局,增加内设机构,落

 实人员编制,明确职能责任,发挥牵总作用,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

 (二)落实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出台配套政策。建议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实际,研究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实化、细化、深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督查问责,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二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放管服”改革精神,确保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指定取消地方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等重点任务落实到位。全面清理我市现行涉企政策性文件,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性障碍,实现“零门槛”准入,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全面向民间投资开放,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五大问题”,不断提高配套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帮助企业“搬三山”、“开三门”,切实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打造诚信政府。各级各部门要落实、兑现对落户企业在金融、用地、税费等方面的承诺,对民营企业的奖励、扶持,既要依法依规、量力而行,还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阳光透明,塑造诚信政府形象。四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尽快出台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办法,明确政商交往的具体规矩和界线,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

 商交往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五是发挥协会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在自愿前提下,组织行业协会和商会,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行业自律、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在筹措资金、职业培训、财务管理、工会组织、法律、环保等各个领域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一要发挥政府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各级部门要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每年集中扶持一批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业化优势明显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二要支持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坚持协作化、共享化、智能化的经济整合发展模式,鼓励、帮助民营企业进入“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现代农业等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显著的领域,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引导民营企业摆脱资源依赖,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产业。三要发挥民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建设企业研发平台,采取“企业+研发机构+资助政策”模式,逐步实现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研发基地全覆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两化融合发展”财政支持奖励力度,新建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院士工作站等高层次创新平台,提高民营企业创

 新创造能力。

 (四)促进投资,壮大市场主体。一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针对民间投资下滑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全面梳理国务院、省政府已出台的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逐项核查各项政策措施在本地区、本行业落实情况,认真分析原因,研究解决办法。提高民间投资项目的报建审批效率,全面激活民间投资活力。二是加强企业培育。建议政府要综合运用项目核准、用地、融资、财税等扶持措施,引导各类要素、各种资源、各项政策向优势企业行业龙头集中。引导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开展跨境、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兼并国外技术和科研机构,培养一批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利用旧园区、旧厂房、旧车间、旧学校等现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引导和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支持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开发三大战略,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跨境并购、研发合作给予政策性奖励。三是大力开展大众创业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推动更多的社会成员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引导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科技工作者和事业单位人员创办企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和动力,迅速提升我市民营企业的

 总量和规模。

 (五)加大供给,强化要素保障。一是破解融资难题。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做实做强先进制造业基金、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加快推进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新型城镇化基金,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融资保障。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促进融资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向民营企业。认真研究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关于创新投融资体制的相关政策,用足用活 PPP 融资模式和棚户区改造融资政策。抓住国家对扶贫开发重点县开辟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的机遇,加大对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在中小版、创业版发行上市,推动更多的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到新三版市场挂牌。探索建立市级股权交易平台,为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推广西峡县、淅川县设立企业发展互助资金的经验,为生产经营正常、市场前景较好、资金循环暂时出现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还贷循环资金。二是保障土地供给。增强政府土地收储能力、供给能力和管理力度,充分利用土地现行政策,挖掘土地潜力,在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的同时,盘活土地存量。打好土地供应的提前量,保障民营经济重大项目用地需求。重视解决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积极为已占用土地的民营企业办理用地手续,在取得合法土地手续后,规划、住建、房管部门依法为其办理(或补办)规划施工

 手续和不动产手续。三是引进培育人才。加大对人才引进培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引、育、用、留”人才体系建设。鼓励民营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技术入股、成果奖励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校企合作”项目,开展定向、定单、联合培养,为企业精准培育急需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指导民营企业健全完善专业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

 (六)加强引导,提升企业素质。一是加强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中办发[**]25 号)文件精神,把培育素质高、规模大的企业家队伍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作来抓,有计划地对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一代开展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全面增强企业家发现机会、整合资源、创造价值、回馈社会的能力。二是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产权开放化、治理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的要求,依据市场规则,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推进一批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治理模式由家族化向社会化转变、企业制度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建立产权清晰、债权明确、治理规范、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

 制度,把民营企业打造成合格的现代企业和充满活力的企业群体。三是强化民营企业信用建设。诚实守信是民营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大力打造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民营企业诚信信息记录的政府平台,开放整合各部门的信用数据,明确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规则和开放责任,适时向社会公开,构建“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四是营造尊重企业家的舆论氛围。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的宣传报道。树立创业创新光荣导向,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舆论氛围,真正让在**发展的企业家事业上有底气,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受尊敬。

 (篇二)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工作安排,自 9 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和财经工作室对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期间组织赴福建省**市和广东省**市、**市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安排到**区、**市等实地查看了相关园区、企业,并专门召开了由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经信委等9 个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温州、菏泽等部分商会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出

 台一系列促进政策和简政放权措施,有效激发和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扩大、贡献突出、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良好运行态势,在支持增长、促进创新、增加税收、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一)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贡献日益突出。截至**年末,我市共有民营单位 86.58 万户,注册资金达到 6622.59 亿元。近五年时间里,我市民营经济的单位数量增加了 1.5 倍,注册资金增长了近 3 倍,吸纳就业人数翻了一番,实现增加值 3723.6 亿元,占 GDP 比重达 42.8%;民营经济实现税收 205.69 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达 15.9%。

 (二)民营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年,我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比例为 4.2:36.5:59.3,产业结构逐渐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千帆计划、“三创”行动等的实施,民营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

 (三)民营投资显现转型升级,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年,我市民间投资完成 4350.4 亿元,增长 24%,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 75.4%,民间投资活跃度呈逐步提高的趋势。民营投资进一步转

 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两大新兴领域的民营投资势头较好,体现“互联网”概念的相关行业投资初露端倪,完成投资 3.6 亿元,同比增长 300%。**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出口 205.2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4.8%;同比增长17.2%,高出全市出口平均增幅 8.1 个百分点,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强劲。

 (四)全市中小企业稳速运行,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初具规模。今年 1-8 月份,全市 4577 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 8201.1 亿元,同比增长 10.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税金总额、利润分别占规上工业的 71.6%、76.7%、70.5%。小企业园和创业基地建设加快,截至目前,全市在建拟建的小企业产业园累计 30 个,总投资 501 亿元,培育认定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累计 41 个。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虽然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先进省份城市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还是企业规模、科技含量、外向度,还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都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尚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步伐。

 (一)经济总量比较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我市民营单位整体规模小,个体户较多、私营企业偏少,缺乏主业突出、发展后劲

 足、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骨干大企业、大集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民营企业进入的大多是门槛较低的传统产业,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领域分布较少,产业层次整体偏低,行业发展不平衡。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处于量的扩张阶段,缺乏质的提升。大多民营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开发能力,产学研联合和对外科研协作有待加强,产品附加值较低,易受到内部或者外部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二)民营投资准入受抑,大项目贡献不足。目前全市民营投资准入仍受限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在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教育等国民经济行业中占比低,在航空运输业中仍为空白。项目责任单位推进 PPP 工作相对滞后,部分项目单位对PPP 政策不了解、不熟悉,存在“等靠”思想。上半年,我市亿元以上民营投资项目 237 个,比上年减少 23 个,完成投资 193.8 亿元,对全市民营投资增长贡献率为 1.1%,比去年同期降低 3.9 个百分点。

 (三)民营经济发展要素保障不够,运行成本较高。当前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复杂,民营企业的资金、土地、人才等发展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强化,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招工难、用地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 6 月份全市 562 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反馈情况看,51.3%的企业反映有融资需求,66.4%

 的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其中资金缺口在 20%以上的占 50.7%,77.9%的企业反映存在用工短缺。

 (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广大中小企业对于各级简政放权、减免收费、优惠政策的知晓率和受惠面仍较低。各项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执行层面上仍存在落实不及时、不到位或不落实的问题。一些区市和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偏多、手续繁琐,影响了企业发展活力。

 (六)推进机制尚未形成合力,服务决策的支撑体系不够健全。我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导体制虽已统一,但协同共管、密切配合、上下联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合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由于涉及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部门众多,因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各类扶持政策配套衔接和效果发挥受到影响,好政策难以真正落地。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统筹协调全市政策资源,缺乏更加完善科学的考核指标来调动区市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扎实抓好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落实。一是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民营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需求,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力量,切实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重中之重,大力营造有利于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二是要加强领导,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扶持引导,科学监督管理,废除或修订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应民营经济特点的政策,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确保民营经济始终保持正确发展方向和民营企业政治经济地位的持续提高。三是要集中精力全面梳理国务院及各部委、省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结合我市民营企业的实际和需要,及时推出配套实施细则,抓紧政策落地。四是要研究编制好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大市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完善民营经济发展考核督查机制,努力推动我市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支撑手段,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一是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强化平台建设、协同发展,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同加快融入对接“一带一路”、“互联网+”战略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水平,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二是深入实施专、精、特、新育苗扶壮工程,坚定不移地推动骨干企业扶优培强,通过创品牌、引上市,培育壮大我市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不断扩张民营经济总量,形成分层推进、梯次发展的格局。三是加快规划和建设一批上档次高水平的民营企业园区,有针对性的

 强化分类指导,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实现协作经营。四是要将推进商业模式创新作为民营经济产业转移提升的着力点,引导发展全体系电子商务新模式,打造具有突出竞争力的电子商务产业。五是要大力倡导学习**民营经济的品牌意识,积极推进我市民营企业品牌经营、品牌运作和品牌提升,大力发展品牌经济。

 (三)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引导和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一是巩固提升民营企业优势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力实施“出口品牌小镇”培育计划,推进传统产品小镇转型发展,形成鲜明特色的区域品牌,带动民营企业整体提高打入国际市场能力。二是组织协调金融机构加快创新金融品种和评估机制,推出“外保外贷”和“外保内贷”等方式,允许企业境外资产、股权担保融资,解决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融资难问题。三是充分发挥现行专项扶持政策的作用,积极落实好企业对外投资缴纳所得税税额抵免政策,扩大市本级财政对外投资合作专项资金额度,增加民营企业融资贷款贴息比例,延长企业贷款补贴年限。四是重点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加快对外投资步伐,推进并购国际品牌、营销网络、设立研发中心或科技型企业;推进民营企业组建“联合舰队”,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园区;构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服务网络,形成境内外互动的信息服务、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

 (四)进一步找准制约发展症结,积极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

 困。一是高度重视解决资金难问题,大力实施金融创新工程,持续加大金融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学习**、广州等地经验,推动银行创新信息共享,支持各类银行尤其是本土银行加大创新力度,探索设立无需还本、直接续贷的“无间贷”和“流水贷”、“连连贷”等创新产品,确保民营企业实实在在受益。二是加大对蓝海挂牌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努力打造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成为以资本要素为纽带的中小微企业综合性融资服务平台。为解决股权基金不敢投入中小微企业问题,建议参照台湾地区和浙江、江苏等省市做法,将政府拨改投部分资金成立中小微企业增信资金池,同时引入担保、保险,在银行和增信资金池之间做好坏账损失的承担比例协议后,用政府增信资金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加快打通区域性资本市场与工商、法院、税务、公共服务等部门信息互通机制,建立中小企业征信“大数据”,以解决因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融资通”平台与城乡担保 P2P 平台等的对接,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创新通道。加快设立县域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强化对小微企业的融资辅导服务。三是切实缓解用地难,加大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力度,依法妥善处理民营企业产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从立项、土地、招商引资、用水、用电、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创业园区和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建立多种形式的区域性民营企业产业发展基地。

 (五)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一是紧紧围绕优化政务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消除“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体制性障碍和隐性壁垒,切实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形成重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二是不断规范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进一步整合发展政策和信息资源,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方法,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共享、专业化运营”的模式,为民营企业提供多层次优质服务。建立“民营企业服务中心”等社会化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企业诊断、市场营销、创业指导、人员培训等公益性综合服务。三是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实施完善行规行约,调节行业内部矛盾,发挥行业自律功能,促进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四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整合企业信用数据资源,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平台,营造良好的信用生态环境。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一是深入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做好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培育工作。加强人才政策协同,坚持引技与引人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健全“引、育、用、留”人才政策体系。二是规范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革人才评价体系,真正让创新创业的人有施展空间、无后顾之忧,让优秀人才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

 政治上有荣誉。三是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引导民营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

 (篇三)

 民营经济是经济社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8 月份,委托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民营经济发展专题调研;9—10 月,选择部分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深入了解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实力逐年壮大。**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629亿元、同比增长 9.7%,占 GDP 的 60.4%;**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701 亿元、增长 7.9%,占 GDP 的 59.2%;**年,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0.4万户,个体工商户29.6万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5亿元、增长 15%,占 GDP 的 61.5%。截至**年 9 月底,全市共有民营

 企业 11.7 万户、个体工商户 32.8 万户,分别较上年年底净增 1.3万户、3.2 万户。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我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比例**年为8.3:49.1:42.6,**年为 7.5:50.1:42.4,**年为 4.8:51.1:44.1,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呈现出多领域、全方位发展和向新型产业拓展的态势,涉及领域不断拓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相继落户,一批重点民营企业为加快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社会贡献日益突出。民营经济税收逐年增长,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以上。**年,我市民营经济税收110.1亿元、同比增长28.1%,占全部税收的72.1%。**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 124.6 亿元、,增长 13.2%,占全部税收的 70.4%以上。**年1—9 月份,民营经济缴纳税收 107.1 亿元、增长 4.5%,占全部税收的 72.2%。

 (四)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积极宣传、落实上级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并出台了《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支持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领导干部深入民营企业宣传政策、协调解决问题,有效解决了民营企

 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解放还不够,创新意识还不强。一些部门和干部对民营经济重视不够,摆放位置不高,工作力度不大,有的思想上存在顾虑,不愿意与民营企业打交道、不敢和民营企业家交朋友,重“清”轻“亲”,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一些民营企业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思想,缺乏拼搏奋进精神,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有待加强。社会上创新创业氛围不浓,打工的多、创业的少,保守求稳的多、敢闯敢试的少。

 二是企业数量还较少,规模还比较小。与发达地区甚至周边省市相比,我市非公经济企业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民营企业数量来看,**年,我市每千人拥有中小企业数不到 16 个,而全国每千人拥有中小企业数近 22 个,差距明显。全市 10.4 万户民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818 家,所占比例仅有 0.8%。无论是**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还是**年安徽民营企业百强,我市均是空白、没有一家企业上榜。

 三是产业层次还较低,质量还不够高。我市民营企业主要集中

 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中,而在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中则涉足不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以中药产业为例,与前几年相比,药业企业产值整体提高,但是主要产品仍旧是以饮片加工为主,中成药所占比重仅有 10%左右,中成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的中药衍生产品生产等规模比重较小,品种结构单一,利润及财政贡献率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是企业管理还不够规范,水平还比较落后。全市民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高、中级技能人员总量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总体很低。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差,没有现代管理意识,尤其是本土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是家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观念陈旧,管理方式粗放,没有长远规划,缺乏发展的眼光。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不强,完成股改和挂牌上市的企业数量较少,融资规模偏小,全市新三板挂牌民营企业仅有 11 家。

 五是营商环境还需要优化,为企服务还不够。一些部门重政策制定轻贯彻落实、重审批轻服务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部门仍然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和“弹簧门、玻璃门”以及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可抵押物少、资信低,致使企业贷款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

 发展。有些民营企业反映,政府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同样要有抵押物,而且手续同样繁琐,还要另外缴纳一笔担保费。

 三、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解决以上问题,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摆上突出位置,更加关心民营企业发展、关注民营企业家成长,做到工作上亲切关怀、生活上清白交往,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发展中创业的成功人士和先进典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多措并举引导民营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模范。

 (二)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在市场准入、信贷支持、上市融资、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励、帮助更多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大民营经济政策宣传力度,发

 挥电视、报刊、网络等作用,及时发布和解读产业、财税等政策措施,让企业熟悉知晓、用足用好。

 (三)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加大对人才引进培育的财政扶持,鼓励民营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技术入股、成果奖励等多种方式,制定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发展扶持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校企合作”项目,为企业精准培育急需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加大对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的扶持,通过组织培训等途径,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着力解决融资问题。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企业的不动产手续办理等历史遗留问题,帮助企业盘活资源、提高融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好发展基金,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融资保障;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引导担保机构积极开展股权、商标权、专利权质押等方面的业务,不断扩大融资担保能力;进一步完善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政策,加大对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的扶持力度,为企业上市营造更优的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调研报告 民营经济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