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2020-10-22 来源: 对照材料 点击: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的前身是 1985 年组建的政治系,杜汝辑、徐理明等前辈宿儒曾先后任教于此。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政治学系形成了完备的学科体系,教学科研水平位居国家前列,并孜孜以求进入世界一流。

 政治学系目前拥有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制度、纪检监察等 3 个硕士专业。政治学系在西方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方面有突出的研究特长。政治学和行政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政治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政治思想史”教学团队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政治学系汇集了多位国内著名学者,在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方面有张桂林、丛日云、庞金友等,在中国政治思想研究方面有杨阳、林存光等,在政治制度方面有屈超立、田为民等,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方面有常保国,在政治文化和量化研究方面有卢春龙等。在全部 21 位专职教师中,博士生导师 8 人,教授 9 人,副教授 9 人,12 位教师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教师中多人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政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各、国家社科基金政治学科评审专家、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多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教学名师。

 在日新月异的政治发展中,政治学系以深厚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致力于知识的探索和社会的服务。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政治制度专业的研究、教学和应用方面的专业人才。具体要求:

 (一)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熟练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宽广的学术视野,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够流利阅读一般外文专业文献,并基本具备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范,有能力从事本专业创新性的学术研究; (四)能够运用政治制度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政治问题。

 三、研究方向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以皇权为中心的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与历史演变、官僚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二)外国政治制度。研究国外代表性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模式,其中政党与选举、议会制度与利益集团、行政体系及其文官队伍、中央与地方关系为研究重点。

 (三)比较政治制度。以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为研究内容,侧重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三年 学习年限 二至四年 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所修学分不少于 37 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所修学分不少于 41 学分。

 1、必修课程(计 21 分)

 (1)学位公共课:4 门,计 9 学分。

 (2)学位基础课:1 门,计 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3 门,计 9 学分。

 2、选修课程(计 10 学分)

 (1)专业限选课:1 门,计 2 学分。

 (2)专业任选课:4 门,计 8 学分。

 其中,本专业选修课不低于 6 学分。

 3、补修课程(计 4 学分)

 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补修 2 门课程,每门计 2 学分。

 4、其它培养环节(计 6 学分)

 (1)文献阅读与综述:计 2 学分。

 硕士研究生第 1-4 学期内,每学期提交 1 篇读书报告或本专业文献综述,每篇不少于 5000 字,由导师评定成绩。

 (2)科研环节:计 2 学分。

  硕士研究生第 1-4 学期,每学期应提交学期论文 1 篇,每篇不少于 5000 字,由导师评定成绩。

 (3)课题研究:计 2 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导师的、学校的或实践部门的科研项目以及学院自设的科研项目研究,并提交相应的科研成果。第1-4 学期内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不少于 2 项,导师以此作为考核依据并评定成绩。

 (4)社会实践:计 2 学分。

 研究生应参加为期 3—6 个月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可以通过专业实习、挂职锻炼、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社会调查、短期出国交流等方式进行。本环节通过提交实践单位鉴定意见、实践总结报告、出国交流总结等方式考核。

 上述 4 个培养环节由导师考核,研究生所修学分不低于 6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见附表。。

 六、培养方式 (一)采取硕士生导师负责制与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制度。指导小组由本专业全体硕士生导师组成。

 (二)采用课题研究与课程学习为主,论文为辅的方

 式,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参与读书活动和学术讨论,了解学科前沿,熟悉学术规范,增强学术实践能力,初步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和培养计划中的全部内容。

 (三)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涉及学分、选课、读书报告等基本内容以及其他必要的个性化安排。

 七、质量标准 硕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和其他培养环节规定的要求后,要达到以下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一)专业知识。通过课堂学习与拓展阅读,系统阅读本专业的基本文献,了解学术前沿与热点问题,形成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二)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熟练掌握本专业研究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和一定学术创新能力。

  (三)学术论文写作。选题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符合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四)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能够进行基本的学术交流。鼓励学习第二外语。

 八、考核方式 (一)所有学位课必须考试,可采取笔试、口试、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笔试必须有试卷,口试必须有记录。

 (二)学位课成绩必须达到 70 分以上;选修课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否则不记学分。

 九、学位论文选题与撰写 (一)在课程学分修满之后,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本学科中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本学科前沿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题目,注重创新性和先进性,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学位论文应有开题报告、进展检查等过程,并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开题报告定于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经导师指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未通过者,根据导师指导小组安排进行第二次开题。

 (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及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

 (四)学位论文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严禁抄袭与剽窃。

 (五)论文形式上应完全符合国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规范,字数应在 3 万字左右。

 (六)学位论文水平应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硕士论文的其他要求。

 十、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保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进一步完善答辩制度。

 (一)申请学位必须符合国家学位条例规定的法定条件; (二)学位申请材料必须齐全,内容详实;

 (三)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符合法定条件; (四)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授予全过程,均应按有关规定严肃、认真、公正地进行。

 十一、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2、(美) 查尔斯·A·比尔德著,朱曾汶译:《美国政府与政治》(上、下),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

 3、(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著,吴爱民等译:《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4、(美) C.H.麦基文著,翟小波译:《宪政古今》,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5、(美)阿兰·S·罗森鲍姆编,郑戈等译:《宪政的哲学之维》,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6、(美)阿伦·利普哈特著,阿崎译:《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7、(美)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译:《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局出版社 1998 年版。

 8、(俄)鲁·格·皮霍亚著,徐锦栋等译:《苏联政权史(1945-19910)》,东方出版社 2006 年版。

 9、(俄)罗·梅德维杰夫著,和宏江等译:《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10、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1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

 12、杨阳著:《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3、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4、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15、周良宵著:《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16、吴宗国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7、阎步克著:《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18、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 1963年版。

 19、瞿同祖著:《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0、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21、刘建军著:《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天津人民出

 版 2003 年版。

 22、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3、孔庆泰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24、闾小波著:《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25、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6、冉绵惠、李慧宇著:《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7、张皓著:《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

 28、崔之清著:《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上、中、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

 29、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 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

 30、贺渊著:《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年版。

 31、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32、蔡定剑著: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33、王邦佐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34、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35、俞可平等著:《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6、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史卫民著:

 《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8、徐勇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于建嵘著:《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0、许崇德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1、马啸原著:《西方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42、施治生、郭方著:《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43、徐祥民著:《政体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44、蒋劲松著:《议会之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8年版。

 45、阎照祥著:《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46、田为民、张桂琳著:《外国政治制度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47、郭华榕著:《法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48、洪波著:《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49、潘小娟著:《法国行政体制》,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7年版。

 50、王希著:《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1、孙哲著:《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52、张定河著:《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53、林宏宇著:《白宫的德诱惑: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研究(1952-2004)》,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54、程又中著:《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55、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56、马克垚著:《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 年版。

 57、曹沛霖著:《比较政府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58、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9、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60、应克复著:《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二)外文文献 61、Dryzek, J. (eds.) (2006),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2、Leopold, D. (eds.) (2008), Political Theory: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3、Goodin, R. (eds.) (2007), 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2 Vol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64 、 Rowe, C. and Schofield, M. (eds.) (2006),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Greek and Roman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5、Burns, J.H. (ed.) (2003),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edieval Political Thought: c. 350-c. 145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6、Burns, J.H. (ed.) (199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1450-17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7、Goldie, M. (eds.) (200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18th Century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8、Ball, T. and Bellamy, R. (eds.) (2005),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wentieth Century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9 、 Skinner, Q. (2002), Visions of Politics, 3 Vo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0、Coleman, J. (2000),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2 Vols, Mass: Blackwell Publishing. 71、Dunning, W. A., (1905),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ies, Vol. II, Norwood, Mass., Macmillan Company. 72、Allum, Percy, (1995),State and Society in Western Europ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73、Keane, John,(1988), 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Verso. 74、Hall, John A., (ed),(1995), Civil Society: Theory, History, Comparis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75、Seligman, Adam B., (1992), The Idea of Civil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8

 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类 别 课程名称 课程门数 课程代码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教学 方式 考核 方式 备

 注 必修课程 学位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2 36 1 讲授 考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 18 2 讲授 考试

 基础外语 1

 4 72 1-2 讲授 考试

 社会科学方法论 1

 2 36 2 讲授 考试

 学位基础课 比较政治制度 1

 3 54 2 讲授 考试

 学位专业课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专题研究 1

 3 54 2 讲授 考试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1

 3 54 1 讲授 考试 政治学理论前沿问题 1

 3 54 2 讲授 考试 选修课程 专业限选课 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与政治现代化 1

 2 36 2 讲授 考查 所修选修课学分应不少于 10 学分 任选课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与政治现代化 任选 4 门

 2 36 1 讲授 考查 制度分析理论与方法

  2 36 2 讲授 考查 宪政原理

  2 36 2 研讨 考查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专题

  2 36 2 研讨 考查 比较政治学专题研究

  2 36 3 讲授 考查 当代中国政治史专题

 2 36 2 讲授 考查

 9

 台湾历史、文化与政治专题研究

  2 36 1 讲授 考查 儒教中国问题研究

  2 36 1 讲授 考查 英文文献搜集与整理

  2 36 3 讲授 考查 公共政策分析

  2 36 2 讲授 考查 公共行政专题研究

  2 36 1 讲授 考查 公共经济学专题研究

  2 36 3 讲授 考查 国际组织

  2 36 1 讲授 考查 多样性的治理

  2 36 2 讲授 考查 政治学量化分析

  2 36 4 讲授 考查 中国近现代政治哲学专题

  2 36 1 讲授 考查 补修课程 政治学原理 2

 2 36 1 讲授 考查

 中外政治学名著选读

  2 36 3 讲授 考查 其他培养环节 1.文献阅读与综述 (导师考核)

 详见“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 2

 考查 所修学分不低于 6学分。

 2.科研环节 (导师考核)

 同上 2

 考查 3.课题研究 (导师考核)

 同上 2

 考查 4.社会实践 (导师考核)

 同上 2

 考查 合计

  37

相关热词搜索:政治制度 中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