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训练题

发布时间:2020-11-21 来源: 对照材料 点击:

  高二政治训练题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准确

  )

 1.下列现象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二·九”举行革命红歌大联唱比赛

  ④大学生小王回到家乡竞选村长助理 A.①③

  B.②④

  C.③

  D.①④ 2.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段经历让你终身难忘;总有一份情感让你刻骨铭心;总有一种理想让你永不放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进。从文化角度看,这说明 A.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长远持久的影响

 B.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文化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3.“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春节,还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节日,这表明 A.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文化总是在继承中发展

 D.文化传承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4.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被称为“闯关东”,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闯关东”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A.商贸活动

 B.人口迁徙

  C.教育

  D.口语传播 5.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准确的有 ①就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中华文化包含、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④有利于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6.专家认为,客家建筑“福建土楼”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

 B.世界至尊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居于世界前列 7.第 16 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办,开幕式美轮美奂,别出心裁。在这里有独特的岭南文化符号,让人追思岭南先民筚路蓝缕,开创未来的历程;而以“水”为核心元素,演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艰险,象征着岭南文化所具有的宽广胸怀。亚运会开幕式所展示的独特岭南文化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外文化兼收并蓄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截至 2010 年底,广东人均 GDP 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过 7000 美元,基本“富之”。下一步更

 重要的是“教之”,以教开智,以文“化”人,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这说明:

 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②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动 ④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雨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台湾诗人的这首《只要我们有根》表明: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长远持久的 ③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清辉悄洒何悠悠,月到中秋分外明”,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敬爱之情在中秋节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月千里寄相思”“花好月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佳句妙词无不在诉说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这说明:

 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最重要标志 D.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1.2010 年 9 月,电影《山楂树之恋》首映周在同期上档的电影中居票房榜第二,其原著同名小说也所以一度脱销。但对于这部电影大打“清纯牌”,有的观众非常欣赏,有的观众则持批评态度。对这种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文化决定经济和政治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长远持久的

 D.文化与人的价值观点是互相影响的 12.现在绝大部分学校都会举办体育节、艺术节和科技节等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这说明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文化与教育相互交融

  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13.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康龙武林大会”栏目,以其强大的媒体优势,通过创新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将中华传统武术的精髓淋漓尽致地体现给了世界亿万观众,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该节目收视率是 NBA 常规比赛的 3 倍以上,并且韩国、欧洲很多电视台都纷纷与中央电视台洽谈购买播出版权事宜。这说明 ①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④中华传统武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项重要的发明。相传早在 5000 多年前,黄

 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蚩尤。这说明 A.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B.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C.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 D.中华民族在理解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科学成果 15.古孝称“父母在,不远游”,如今为了求学、为了事业,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父母到异地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孝,只要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父母就很满足。材料主要说明 A.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B.传统文化不适合社会发展,应彻底否定 C.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持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D.传统文化应随着个人的需求相对应变化 16. Chinglish 即“中式英语”,是指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不规范的或畸形的英语。不过,很多中式英语,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1994 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 5%至 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对此,下列理解不准确的是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影响人们的理解活动和思维方式 C.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D.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动人的全面发展 17.木槿花是韩国国花,象征着大韩民族历尽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民族性格。美国人认为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因而定为国花。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这反映了 A.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B.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C.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D.文化的稳定性与时代性 18.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结构,小至四合院,大至皇宫,形成一种封闭自足、不待外求、自成一统的意蕴。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使人不出户,不出园,就能够和自然交流,体四时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外向开放的。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A.是持续变化发展的

  B.体现了封建主义落后的思想 C.只有在继承中才能持续发展

  D.是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19.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本身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内在功能

 ②教育方式的持续变革,对文化传承有重要影响

 ③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唯一标志

 ④教育往往催生社会变革,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准确的方向、采用准确的方法实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共同点在于 A.前者拒绝创新,后者拒绝交流

 B.前者拒绝交流,后者拒绝创新

 C.尊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但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21.“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错误,这是因为 A.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B.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C.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D.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2.《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这表明:

 ①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④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3.某校通过举办“花开的声音”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了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4.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是 A.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首要标志

 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充分体现 25.“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①新文化必然战胜和取代传统文化

  ②文化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推陈出新 ③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只有几百年就消失了

  ④文化的发展存有着相对独立性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26.近年来,我国在很多国家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当你看到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写一篇读后感,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政策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A.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提升文化实力

  B.尊重差异

 平等协商

 认同外来文化 C.增强交 流

 文化共享

 汲取各国文化

 D.理解个性

 积极创新

 舍弃传统文化 27.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用电脑打字方便、快捷,有人提出能够放弃汉字的书写。但学者指出,在电脑时代,我们还是要多写字,写好字。当汉字逐渐地在我们的手下变得生疏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遗失的时候。这是因为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③汉字具有象形和表意的特点

 ④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8.“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说明文化具有明显的 A.民族性

  B.时代性

  C.地域性

 D.开放性 29.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使用“和”的观点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今天,我们所说的“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个思想的延伸。这说明 A.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C.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D.先进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内核 30.“突如其来的灾难,能够摧毁我们的家园,但摧不垮我们的意志;能够震倒我们的房子,但震不垮我们的脊梁。”这个豪言壮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 A.团结统一的民族传统

  B.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 C.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

  D.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31.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论语》,成书已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体现了 A.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长远持久的特点 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

  D.文化素养是在人们的文化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32.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成立伪满洲国,大肆摧毁当地的文化机关,废除原有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并代之以日伪的教材,强迫中小学生学习日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与消解中华文化的做法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其通过奴化教育以维护殖民统治的企图始终未能得逞,这是因为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只有在民族危亡时才能真正凸显出来

 ②中华文化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强烈认同,是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 2 ○ 4 33.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持续提升。人们在闲暇之余,实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等。由此可见 A.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动的 B.人越全面发展,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C.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素质提升的要求也不同 D。优秀文化对促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34.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个说法表明 A.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属性

 B 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源泉 35.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 6 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水准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理解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点,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36.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古城长沙通过旧城修缮改善民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新长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37.2010 年 11 月 16 日,又有中国针灸和京剧 2 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达 31 项,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融合 A.①②

  B ○ 2 ○ 3

 C.③④

 D.①④

 38.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能够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①④

 C ○ 3 ○ 4

 D.②④

 39.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是因为

 A.人的理解是持续发展的

 B.人能够能动的理解世界,但理解总是有限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 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无限变化发展的

 40、《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不是简单重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而是力图通过这段历史让人思考不同人对待战争、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这样的场景让人震撼,起到了激发民族责任感的作用。这说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动作用

 B.文化对人具有长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应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1.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中央高度注重文化是因为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能够促动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物质力量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2.2012 年是雷锋同志离开我们 50 周年,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在当前社会发展新时期,深入展开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③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④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3.2012 年 6 月 23 日,冀晋鲁豫辽五省“历史文化名村(镇)村(镇)长论坛”在蔚县落幕,为更好保护正一步步被逼进狭小“胡同”的一些具有传统民间文化色彩的古村落带来了曙光。保护古村落 ①是人们精神活动的物质载体 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③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4.微博具有书写快、传播广、即时交流等特点,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了官方微博,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新平台。微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A.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已成为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要手段 C.对经济、政治发展起积极的反作用

  D.决定了文化创新的方向和途径 45.古人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身”是指人的身体、体魄,“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素质。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完美结合。这启示我们 A.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

 B.对幸福的理解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C.应从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等各方面促动人的全面发展 D.必须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46.动漫产业的发展关键靠创意,动漫创作者要立足于我国极为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的生活实践,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动漫作品。材料表明 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47.“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雨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台湾诗人的这首《只要我们有根》表明了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长远持久的 ③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三、【创新体验】

 1.古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和交流之路。东西方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这说明:

 A.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D.外出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2.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紧密、合作更深入、发展空间更广阔,中国倡导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构想的提出将使以前繁荣几个世纪的丝绸之路迎来新的生机,对世界经济将产生重要影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①是经济世界化趋势的客观要求 ②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基点 ③将为沿途各国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④有利于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主张,中国与中亚各国要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要坚定相互支持,做真诚互信的好朋友;要大力增强务实合作,做互利共赢的好伙伴。这个主张:

 ①符合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共同利益 ②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反映了中国对中亚地区事务的主导权 ④有利于促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3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四国、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注重,反响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

 ①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③构建区域经济优势,实现主导世界市场的目的 ④平衡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5.2013 年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在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从贯穿欧亚腹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到携手东盟共同打造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再到推动连接东亚与南亚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一个活力四射的经济圈正在形成。这表明:

 ①我国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者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我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④我国与周边国家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65.2013 年 9 月 17 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新疆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反观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技日新月异,但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所以,中国与中亚诸国存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依据材料,说明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9 9 分)

  7.古代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接在一起,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2013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

 访问中亚四国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将通过增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能够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1) 联系上述材料,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中西亚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8 (8 分) )

 (2) 请 使用 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 能够 共享和平,共同发展。6 (6 分) )

  8.(2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中国古都长安和洛阳,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制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

 能否扫清政治障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内部来说,我国新疆的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十分猖獗,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外部来看,美国凭借其在阿富汗的军事存有力图干涉中亚事务,甚至威胁中国的边疆安全。

 材料三

 2013 年,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传工作正式启动,力争在 2014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 1 )结合材料一, 使用 文化生活 相关 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意义。(8 8 分)

 (2 2)

 )

 使用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对材料二 实行 简要分析。(4 14 )

 分)

 (3 3 )结合材料三 使用 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9.(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中国古都长安和洛阳,连接亚洲、政洲和非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扰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制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

 2013 年 5 月 14 日,由文化部、外交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共同组织展开的 2013 年“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该活动是针对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展开的大型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旨在打造对阿文化交流新品牌,塑造中国文化崭新的整体形象,向阿拉伯民众表现一个涵盖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艺术“中国梦”。近年来,中阿文化交流与合作整体进展顺利,双方积极派团参加在对方国举办的国际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了双方民众的广泛参与,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既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也为中国人民了解阿拉伯文化起到了媒介作用。

 (1 1 )结合材料一, 使用 文化生活 相关 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意义。(8 8 分)

 (2 2 )结合材料二, 使用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 ,分析 展开 中阿文化交流与合作举措的依据。(4 14 分)

  10.(24 分)2100 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如今,一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重新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 年 9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提出从增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入手,形成跨区域大合作格局。这表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已由学术.局部和部门层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外交战略的高度,体现了中共 18 大后中国外交的创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践行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表现。

 (1 1 )结合材料一, 使用 “当代国际社会”的 相关 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 准确 性。(2 12 分)

 材料二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新疆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对中国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同时也需要扩大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所以,这种双方合作的互补优势和利益的高度契合,使中国与中亚诸国存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2 2 )依据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2 12 分)

 11. 材料一

 2013 年 9 月 17 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新疆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反观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所以,中国与中亚诸国存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材料二

  能否扫清政治障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内部来说,我国新疆境内的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十分猖獗,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外部来看,美国凭借其在阿富汗的军事存有力图干涉中亚事务,甚至威胁中国的边疆安全。

 (1 1 )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6 6 分)

 (2 2 )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为了扫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治障碍,理应 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6 6 分)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A 6.①有利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3 分)②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3 分);③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促动经济持续发展。(3 分)

 7.(1)①经济决定文化,经济上的交流合作必然带来文化交流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为中西亚文化交流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从而有力地推讲中西亚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既能够通过中西亚对外贸易将商品、技术、服务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每点 4分)

 (2)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就能够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动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他们的共同价值追求。所以,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能够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每点 3分) 8.(1)①丝绸之路繁荣了商业贸易,(2 分)不但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2 分)②丝绸之路促动了科技、宗教、艺术等的交流、借鉴与融合,(2 分)有利于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2 分)

 (2)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排除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干扰。(4 分)②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成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是扫清政治障碍。(5 分)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矛盾不利的一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沿途各国创造条件,克服困难。(5 分)

 (3)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联合申遗有利于带动沿线国家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动这个地区经济发展。(2 分)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联合申遗有利于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但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 分)

 9.(1)①丝绸之路繁荣了商业贸易,商业贸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但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4 分)②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持续实行文化创新。(4 分)

 (2)①社会存有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有具有反作用。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反映时代的要求,促动文化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5 分)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中阿文化交流推动了双方民众的广泛参与,发挥了民众的主体作用;(5 分)③价值观对人们理解和改造世界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阿文化交流要坚持准确的价值取向,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4 分)

 10.(1)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符合我国和中亚地区的共同利益。(3 分)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共同建设“经济带”有利于促动中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 分)③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动共同发展的宗旨和基本目标。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3 分)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共同建设“经济带”,有利于加快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增强各国综合国力,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3 分)

 (2)①有利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3 分)②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建立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 分)③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3 分)④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短缺问题,维护能源安全,促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 分)

 11.(1)①有利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2 分)②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 分);③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促动经济持续发展。(2 分)

 (2)①要切实履行专政职能(或“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严厉打击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3 分)②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3 分)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 )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 )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有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

  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⑷辩证法思想

 A、⑴ B、⑴⑵ C、⑴⑵⑶ D、⑴⑵⑶⑷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个说法的哲学寓意是( )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 )

  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会有差别

  B、意识准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水准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

  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⑴⑵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⑴⑶⑷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

 A、理解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

  A、本质和现象 B、理性理解和感性理解

  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

  A、实践是理解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理解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

  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但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个谚语包含这样哲理( )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个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A、实践决定理解,理解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理解的基础,决定理解 D、理解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有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

  A、理解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实践是理解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理解的唯一源泉 D、理解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 )

  A、感性理解是理性理解的来源 B、实践是理解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理解论的道理是( )

  A、理解了现象就等于理解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理解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个说法( )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A、人们的理解具有局限性,不可能准确理解自己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

 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个段话主要体现了(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有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有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 )

  A、是准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有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有

  C、是准确的,它看到了观点是能够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说法( )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4、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

  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能够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2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个首古诗体现了 ( )

  (1)联系的观点 (2)矛盾的观点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1)(2)(4) B(1)(2)(3) C(2)(3)(4) D(1)(2)(3)(4)

 答案(俗语哲理)

  1-5 BADBA 6-10 DBCAD 11-15 DBABB

  16-20 BCCDB 21-25 ABBAB

 二.主观题

 39.(26 分)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对中国梦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实现途径实行了论述。

  材料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1) 据材料使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10 分)

 材料二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让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证。

 (2)使用《文化与生活》知识,谈谈对上述论断的理解。(12 分)

 31.2011 年产生的网络新词,像“鸭梨”、“ 你懂的”、“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等,多为新事 二、非选择题(6 36 题 题 8 8 分,7 37 题 题 2 12 分,8 38 题 题 0 10 分,共 0 30 分。)

 员。

 38.结合材料,使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文化建设应如何准确发挥微博 的作用。(10 分)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微博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工具,具有传媒性,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并利用微博这个载体。(2 分)

 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人们对文化需求表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微博具有大众化,真实、自由、类群等特点,要利用微博,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2 分)

 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文化生活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微博是把“双刃剑”,所以,文化建设要增强对微博的管理、准确引导。(3 分)

 ④公民要持续提升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微博准确参与文化交流,不传播失实、低俗信息,提升辨别不同性质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水平,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1. 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手段,在世界推行“软征服”,已达到影响或改变其它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动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使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 101 处古建筑,使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以消失的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改革

 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③是传递建筑文化的根本动力

 ④是促动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世界“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

相关热词搜索:高二 训练 政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