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成人教育就业心理预期与社会需求的冲突与错位

发布时间:2019-08-05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在其“投入”与“产出”的衡量中,心理预期不断地被强化,并希望在择业中得以体现,甚至增值。但在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面前,研究生就业遭遇心理底线的无限突破。有鉴于此,研究生在就业中,只有不断地调整心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否则,势必会铸成“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成人教育;就业心理预期;社会需求;错位
  中图分类号:G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08-02
  
  2009年7月,全国610万莘莘学子纷纷跨出大学校门,其中包括一部分研究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就业问题一直被认为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研究生,如今也为“归职何处”翘首。据2008年7月《羊城晚报》报道,华南地区研究生就业率不敌本科生,重点高校本科就业率65.2%,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49.8%。另据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处2009年一份统计数据表明:该校2007年研究生就业率98.4%;2008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2.4%,而2009年毕业研究生870人,截至4月1日,硕士签订就业协议的占42.3%,博士签订就业协议的占50%。总体上看,该校研究生近三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呈逐年下滑的趋势。
  客观地讲,研究生就业出现巨大压力,与目前的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教育培养机制、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等诸多外部因素有关。其中,不乏与学子考研的目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预期等因素有极大的关系。本文试图从考研心理预期的设定、读研“成本”强化这种心理预期和就业的心理预期与现实错位等方面人手,剖析研究生就业难这一话题。
  
  一、考研:背负心理预期起航
  
  心理预期,这一概念更多地源于经济学层面,它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们心理上的决定性影响。在社会学领域,“心理预期”更多地指人们对某一事物价值的真正估量。一个理性的人,在行动之前都会有心理预期。研究生就业心理预期早在考研之时就已经有意无意地设立。要谈研究生的就业预期,得从考研的目的谈起。实践中,考研的目的多种多样,每一种目的都是一种心理预期和心理期待。经过疏理,考研的心理预期大致可归纳成如下四类。
  1.崇尚兴趣,利用专长做研究型人才。研究生,在中国大多指大学后攻读更高学位的人。无论硕士还是博士,都将会在某一学术领域内有所“研究”和“创新”。在大学应届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力者中,有不少考生具有研究的兴趣和创新的潜力,他们的心理预期是,通过读研,希望把自己打造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
  2.提升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立足于岗位、职业和社会,部分人选择继续再学习,攻读研究生,其心理预期是,通过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和前沿的学科研究,提升自身素质,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拿到研究生学历后,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这种类型的人,在考研者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3.着眼长远,为后续发展储备实力。对于一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操作水平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考研并非最佳选择。而对于一些着眼长远的非应届毕业而言,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一些在职人员,包括一些政府机关、高校或企事业等单位的人士,他们攻读研究生的目的是,既能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也能提高自己的职业资本。更能构建更广的人际关系,为后续发展积累资本。
  4.随波逐流,学历至上而漫无目的。除上述三种类型的考生,也有随波逐流者和学历至上者。这部分人对于自己的攻读研究生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考研的动机要么有从众之嫌,要么“学历至上”使然。对于考研,他们没有太多的职业规划。随着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这部分考生日渐减少。
  
  二、读研:心理期望被“成本”强化和加重
  
  考研有了心理预期,但还得付诸实践。从心理角度讲。如果某人设定一个目标并加以实施。即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期待,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其付出的“成本”越大,其期望值越高,心理期待越强;反之,“成本”越低,其期望值越低,心理期待也越弱。研究生所面临的情形也不例外。
  这里所指的成本,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经济价值范畴概念,而更多地指一种价值牺牲,意指为实现或达到一定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价值。
  考生不管以何种心态参考,一旦其进入研究生序列学习、研究阶段,除了要付出大量的体力、精力、脑力,还会产生必要的额外“成本”。从非严格意义层面上讲,这些“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货币成本”。
  1.时间成本。这与研究生培养时间相关。在研究生学制年数上,2002年我国部分高校推出“三改二’,实行弹性学制,允许论文、学术水平“达标”的学生两年毕业。但2007年,由于培养质量和就业压力等诸多原因,研究生学制大多又“二改三”。根据现有的教育体制,除了少数高校或研究机构,其他大多数高校或研究机构,研究生都必须学够三年时间,有的学校或专业学习时间会更长。
  这至少三年的时间,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时间成本”。单从时间概念上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随着经验积累、思想成熟等条件的变化,所体现出来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读研的时间,意味着一定程度的价值牺牲。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原本指进行一项投资时放弃另一项投资所承担的成本。通俗地讲,就是为了从事某件事情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在这里,可以具体地指考生为了读研而放弃就业等机会的价值。
  大学毕业生,一旦走进社会,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一旦读研,他们将失去一些创造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机会。而机会常常是瞬息万变的。三年前是机会,三年后未必是机会。机会的丧失,也是一种价值的牺牲。
  3.货币成本。提及货币成本,最直接的莫过于研究生收费问题。2008年,全国有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研究生招生不再区分公费自费,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但是,这56所院校在所有可以招收研究生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其所占的比例较小。而对于大多数未实行改革的高校而言,自费读研是主流。即便有56所高校改革,但在硕士研究生这个层面,奖学金和助学金也不能实现“全覆盖”。这种“货币成本”,是一种最直接的价值牺牲。
  有学生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高校的研究生专业一般学费在每年7000元至8000元,再加上生活费,三年下来需花三四万元。按照现在本科生就业的平均收入,每年年薪2万元计算,那么三年下来,自费读研就相当于损失七八万元钱。
  
  三、就业:心理预期与现实的错位与冲突
  
  实践中,所有的心理预期都会接受现实结果的“检验”,最终形成三种结论:其一,当现实结果好于心理预期,当事人会喜出望外,非常满意;其二,当现实结果与心理预期一致时,会感到满意;其三,当现实结果不如心理预期时,当事人会感到

相关热词搜索:成人教育 错位 预期 冲突 需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