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校本课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广阔的课程空间和制度保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丰富民族地区学生的课程内容,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更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校本课程;问题;对策
  校本课程,简单地说,“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1]具体地说,“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2]
  目前,我国处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的适应本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更能彻底地贯彻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更充分的利用民族地区的本土资源,弘扬和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一、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都是一纲一本,全国使用统一编制的教材,民族地区的课程比较单一化。2001年,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出台,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合法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深入到全国各个地区的中小学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长期受汉文化的压迫,很难体现其民族性,课程内容也以汉文化为主流,比较单一化,很多民族传统文化也在这种单一化的课程中消失,而校本课程的出现,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首先,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国家一直在民族地区推行以汉文化为主流的一元化的单一的课程,其在实施过程中,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相适应,甚至脱轨,阻碍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出现,打破了过去僵化的课程结构,为汉文化课程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找到新的契合点,在其不断冲突与融合中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其次,有利于丰富民族地区学生的课程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长期使用国家统一编制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族地区学生对汉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让其逐渐融入汉文化,但这逐渐产生对其本民族文化的淡忘,甚至消失。然而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本土资源,校本课程正是以此为原料,开发出具有本土化的课程内容,填补国家课程内容的不足,有效的丰富了民族地区学生的课程内容。
  再次,有助于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中央集权形式的课程长期以来主要是汉族主流文化为主,在这种一元化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当中,少数民族文化难以得到体现,汉文化一统天下,一家独大,大量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被排斥在学校课程之外,长期处在‘被压迫的地位’。[3]”汉化的教材迫使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衰落、消散与无人继承,面对如此窘境,“校本课程”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校本课程以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发出具有民族特性的课程,对于保存和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最后,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素质。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少数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需要教师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等本土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又要求教师要有将多种相互作用的文化知识融合到一起的能力。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校本课程不断深入到全国的各个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在其不断地钻研和实践探索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有效实施,亟待解决。
  (一)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出台后,有关学者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校本课程,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也是在执行“上级”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开展。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学校并没有真正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对此并不重视。
  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只是简单的将三级课程管理的思想传达给各个下属的学校,至于他们是如何执行,执行程度,以及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对教师进行培训等等,并不重视。而且,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对教师进行有关培训等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一定的财力的支持,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一定能收到预计的效果。地方政府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迫使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停止。
  (二)教师素质不高
  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却一直不容乐观。首先是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使他们对校本课程理念缺乏足够深入的认识。有学者对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调查显示:“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3.45%,其中专科学历占总数的24.12%,低于98.31%、48.76%的全国水平;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8.36%,其中本科学历占总数的8.84%,大大低于全国93.78%、29.03%的比例。[4]”教师较低的学历层次,对其胜任教学岗位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更何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次,教师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融合多种文化知识的能力不高。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流趋势,少数民族地去的校本课程开发,尤其要求教师要能融合多种相互作用的文化知识于一体。但是,在国家长期施行的“一纲一本”课程开发模式下,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本宣科、固步自封式的教学,而校本课程开发则要打破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从而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而这却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一时间难以达到的。

相关热词搜索:对策 校本课程 少数民族地区 我国 开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