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考核改革与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各高校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为课程目标的一门课程。如本课程采取同其他课程一样的常规考核方法,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通过不断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利用这些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积极力量,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本课程应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理念,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常规课程考核方法存在的诸多不足,探究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考核方法,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与发展性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6)01-0077-05
  为有效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普及和传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我校于2008年9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2学时,0学分)列入一年级的培养计划;2011年9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通识课(32学时,2学分)列入一年级的培养计划。根据几年的授课实践,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讲课实践时,以积极心理学为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自我体验等环节,激发学生吸收与传递正能量,使学生从中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情绪。同时,课程考核方式也不断改革和创新,如采用制作手工创意作品、拍摄心理微电影、心理剧表演、小组汇报、手抄报、自我成长历程分析等多种形式并用,以培养学生幸福感为中心,从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科学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理论体系与科学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门把传授知识、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融为一体的通识课,是一门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为出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遇到问题的能力的课程。[1]目前我国各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课时安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等方面比较混乱,教材版本较多,质量参差不齐,没有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开展,尚未形成课程本身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建构积极的课程体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动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从主观上获得幸福感。
  1.《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理论深度
  樊富眠、李卓宝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有效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课程。[2]卢爱新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为内容的专门课程。[3]多数高校在该课程的师资方面较匮乏;普遍是大班(80人以上)教学;讲课方法和课程考核缺乏标新立异。经了解,大多数师生普遍认为大班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直接弱化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而本课程采取如同其他课程一样的测验方式,不仅无益于保护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会变相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理论深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注重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以学生的心理行为体验为主,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彭晓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高校教学计划是保证其科学性、有效性的最好办法。[4]王春娜、金鹏提出课程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原则。[5]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具有真正专业化水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需求度非常高,而真正能胜任此课程的教师数量却很有限。大多数学校是按照3000-5000:1配备专职心理咨询老师,有些学校是由专职的心理咨询老师来担任这门课的讲授,而有的学校因缺乏相关专业的任课老师,由不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只是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辅导员或兼职老师担任。这些教师不仅没有相关心理咨询经验,也没有经过心理学专业系统学习,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课堂讲授缺乏新颖性和必要的生活案例,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成就感显然也就比较低,这也使得课程的效果不显著、课程目标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要遵循该课程的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有利于对学生人格品德的积极塑造和心理情绪的有效管理,从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6]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从事心理健康的工作者要多用积极向上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身上的动机、能力和潜能。[7]孟万金教授深信向善是人的本质,他主张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运用积极的观点和方式来培养,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领下,该课程应以有效增进学生顺利适应和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强化学生获取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学生真正能做到:利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心态来思考解决在困境中遇到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譬如,学生的课堂讨论与互动就是一个不断提高学生对内心体验的加深过程,从而增进学生积极思维模式的构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高校现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基本普及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经调查得知,大多数心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模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估不仅与课程性质格格不入,也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悖。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考核方法急需革新,力求打破传统的单向课程考核方法。

相关热词搜索:考核 大学生心理 课程 改革 创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