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卓越教师成长的学科课程教学论改革探析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指向卓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已经成为目前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面对新时期教师教育强调专业品性、实践导向、协作机制的新特点,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应该努力革除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生知识与能力脱节、课堂学习与课后发展阻隔、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无关等积弊,积极创新,从整体上进行改革:学科课程建设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与课外互通,促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融合;职前与职后贯通,形成阶段成长目标与长远发展目标的整合。这样,才能使师范生既具专业品质,又有追求卓越、实现卓越的潜能。
  关键词:教师教育 卓越教师 学科课程 教学论
  为推进教师教育从数量扩张向质量至上的转型升级,大力推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2014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同年12月,公布了80个卓越教师改革项目。指向卓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已经成为目前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
  卓,高也;越,度也。“卓”与“越”组成一个词,就有了“卓尔不群”“高超出众”的意思。很明显,“卓越”有比较的意蕴,是群体比较的结果。不仅如此,对个体而言,“卓越”有发掘潜质、不断超越自己之意。从词源学看,所谓卓越教师,就是优秀、突出、超出寻常的教师,就是能卓著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他们不但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而且能够不断提升,具有超越自我的潜质。要想培养出这种既具职业品质,又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未来的卓越教师,我们就必须以“卓越”为引领,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南,以专业学术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抓手,以职前和职后的自然衔接为依托,即围绕卓越教师培养强调专业品性、实践导向、协作机制这三个新特点、新要求,全面进行教师教育的改革创新。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它承担着连通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促进学科文化素养向学科教育教学素养转化的重任。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岗位时承担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也影响着他们的专业潜质和后续成长,关乎他们能否“卓越”发展。为根治以往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生知识与能力脱节、课堂学习与课后发展阻隔、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无关等积弊,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常态,我们必须顺应时势,在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完善、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综合发力,进行整体改革,促进“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建设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联通、课内与课外的互通、职前与职后的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融合、阶段成长目标与长远发展目标的整合。现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例,探讨如何进行“三通三合”改革。
  一、课程建设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通,促进专业学术理论与专业教育实践的结合
  在中国师范教育进程中,出现过“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定位上,出现过“实践运用课程”与“基础理论课程”的争论。其实,这些争论本身恰恰反映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对于自身所处位置的茫然以及教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长期饱受诟病,地位不高,质量不佳,原因不只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还在于“其理论品性和实践情怀的双重不足”
  “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双重匮乏,既缺乏理论高度,又脱离教学实际。从新时期教师教育注重专业品性的角度考量,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不应是重术轻学、只探讨和传授学科课程操作方法、技巧的“实践运用课程”,也不应是忽视实践、一味埋头书斋的“基础理论课程”,它应该是在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之间“穿针引线”“铺路架桥”的“应用理论课程”,既要重视理论建构,提高学术品位,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规律,也要有田野立场,密切关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其理论与规律在实践中的运用。简而言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正是它的专业特性与学科根基。
  (一)更新课程建设理念,提升课程理论品性和实践价值
  明确了自身的学科定位与课程特色,从卓越教师培养强调专业发展、实践导向的新形势出发,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首先要做的是更新课程建设理念,重新确定研究范式,在理论品性与实践价值的提高上同时下功夫,并致力于两者的结合,在强化“师范性”的过程中彰显“学术性”。目前,进入深水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高校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范式的转型和课程内涵的提升提供了契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一方面要走出过去习惯的研究“场域”,深入中小学教学现场,发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真问题,进行长期的追踪、深度的透视,因为宅在书斋里,靠引介复制、简单移植的国外现有教学成果,或从既定方针、政策中推导的所谓“教学理论”,往往空洞无用,或者“水土不服”,是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的;另一方面,要用教育科研引领学科课程论课程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拓宽研究视野,增强学术底蕴,厘清复杂的教学现象与社会政治、文化心理、思维习俗之间深层的关系,并从课程教学论与学科专业理论的联系,从教学与哲学、脑科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整合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真办法,检验、修正或歸纳、提升好用、管用的真理论,“在直面教学现实的过程中保持深刻的理论自觉,在提升理论品性的同时也应具有实践情怀”,促使学科课程教学论成为“实践的理论”,体现其引领中小学教学实践的价值,形成“学科课程教学论”课程建设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通的局面,真正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紧密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要求落到实处。针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窝蜂套用国外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摒弃母语教学传统的问题,针对很多优秀语文教师标新立异、纷纷打起“××语文”大旗的跟风追潮现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强调语文教学要从母语特点出发,从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出发,找寻语文教学的理念与价值、措施与方法,强调用教学立意铸造教学品格,解决了创新与守正、个性化与科学化等众多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碰到的棘手问题,既在教学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中提升了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专业品质,提高了学科的学术地位,也强化了师范生直面现实的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卓越发展昭示了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 指向 学科 课程教学 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