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引导下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初探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由于“重理工轻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工科生培养中忽视了人文教育,导致我国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培养的工科学生理工基础知识较扎实,创新能力却较弱,难以达到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面对这一现状,本文在分析当今工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总结了工科课程考核和教学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人文素质提升的教改方案,并以某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应当今社会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工科人才;人文素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191-03
  长期以来,由于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和“重理工轻人文”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工程院校长期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淡化对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下降。人文素养的缺失一方面会造成工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法律意识淡薄,写作能力与交际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使得工科学生无法更好的解决现代工程技术中日益增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问题,无法满足当下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各大院校将自身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变成专项人才的训练,从某种程度上,将高等教育同化成职业教育。然而,大学本身的精神也并非是培养单纯技术型人才,而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兼具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
  为了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工科学生,笔者在所在学院开展了“人文引导下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教改项目。该项目以建立人文素养培养与科技素养培养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为目标,将人文基础课程纳入工科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之中,在工科课程教学中引入人文教育,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1895年北洋大学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工程教育的开端[2],经过10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科工科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部分学科设置过于专业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关注与培养相对薄弱等问题。以笔者所在的学院机械类、自动化类、动力类三大专业培养方案为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发现,本院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欠缺、沟通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等弊端,亟须通过课程的设置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我院本科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15个学分,学生可自主在本科第二个学期至第八个学期选修,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试卷考试、写论文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以及近代史纲要则为必修课程,共14个学分,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同时笔者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分析了国内外几所重点高校课程学分及所占比例。通过研究其他一流工科院校的人文素养课开课情况,我国本科阶段的工科学生自选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不及总课程设置的10%,而这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工科培养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别。国外部分优质理工科大学的工科专业中人文课程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也达到了1/4[3]。除了上述课程比例和教学方式的差距之外,我国工科阶段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人文引导下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教改方案
  首先,我国高校传统教学属于单向灌输模式,过度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更忽视了学校教育的其他目的[4],这种学习和课程实施方式使得课程效果打了折扣。其次,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往往以纸笔测试居多,这种评价方式并不利于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果。同时,由于评价结果往往以学分为目的,将课程评价等同于教师教学评价或将课程评价等同于对学生学业的评价[5],而忽略了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反馈与调整,使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目标旁落。总体来说,工科院校的人文课程存在着形式主义严重、教学随意性强、实际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本科阶段工科培养中出现的批判性思维缺失等问题[6],笔者所在的武汉大学于2016年开始对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重基础、宽口径的本科教育改革,鼓励工科学生辅修人文素养课。在新制订的201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人文必修课所占的学分大幅提高,人文选修课的类别也明显增多。
  1.教改思想的核心与特点
  人文引导下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摒弃单纯的以专业化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原有的工科培养方案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史哲艺术四方面人文基础教育,以培养高复合型的优秀的工科人才。鼓励工科类学生选修历史、经济、法律等人文基础学科,解决工程类学生人文社会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设沟通表达等训练性课程,提高工科学生的口头表达、文字陈述和执笔能力。开设一定规模的人文讲座,量化讲座的内容与频次,扩展学生知识的宽度与广度。此外,大力开发多类型课程资源,结合国际合作优势和当前世界MOOC教育的新背景,通过多媒体手段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开设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精品课程,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本文认为工科专业人文素养教改课程的开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基于自身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学科优势,挖掘本校资源,增加工科生培养过程中人文类课程所占比重。笔者所在的武汉大学文史哲均为强势学科,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涵盖面较广的社科类人文讲座还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
  (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凸顯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强化专业课程的人文性。传统的工科教学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教学中[7],也忽略了专业发展中的人文内容。专业的发展史和发展前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专业发展和专业前景进行思考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3)改善本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工科学生的课程教育大多数以传统的纸笔测验量化评价结果。这种方式虽然简单有效,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工科学生沟通、写作等其他能力的培养。可将课堂提问、调查报告、课堂展示等多种评价模式融入评价体系,帮助工科学生更好的实现对知识的利用,提高其人文素养。

相关热词搜索:工科 初探 人才培养 人文 引导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