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学科学经验的课程化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 从化学科学经验的选择、组织和呈现等3个方面,对化学科学经验的课程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化学科学经验 课程化 选择 组织 呈现??
  
  化学科学经验的课程化,是化学科学经验传递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从人类的化学科学经验到学生的化学科学经验的第一次转化[1]。这次转化意义重大,它规定了学生的化学科学经验的内容及程度,体现了课程设计者对课程学习者的要求。?
  所谓化学科学经验的课程化,是指课程设计者按照一定的课程观来选择、组织和呈现适合学生特点的化学科学经验的过程。因此,如何选择、组织和呈现化学科学经验,是这一过程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化学科学经验的化学课程化,是化学科学经验课程化的主要形式;此外,化学科学经验的科学课程化(综合理科课程),也是常见的一种形式。?
  
  1 化学课程含义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自从人们把“化学课程”作为独立研究对象加以研究以来,“什么是化学课程”就一直是化学课程论研究者们试图回答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一种回答令多数化学课程研究者认同。要回答什么是化学课程,首先要回答“化学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对于“课程是什么”,在课程论领域也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大体上有3种观点,即课程是科目,课程是活动,课程是经验[2]。?
  化学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化学课程是客观存在着的,具有客观性,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只要有学校化学教育,化学课程就存在着。这种客观性指的是化学课程作为学科、科目存在于学校教育中,指的是化学课程所选择的化学科学经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对化学课程客观性的这两个方面再进一步比较的话,还可以发现化学科学经验比学科、科目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因为,学科、科目也是人为的一种划分,只不过是约定俗成,彼此认同罢了。但是,就化学课程对化学科学经验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来说,它又具有较大的主观性,选择哪些经验,如何选择,怎样组织和呈现所选择的经验,却因化学课程设计者所持的课程观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因而,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人为的”[3]。?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3条重要的结论[4]:?
  (1)化学课程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
  (2)化学课程的客观性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学科、科目,二是所选择的化学科学经验。在这2个方面中,学科、科目是化学科学经验的外在存在形式。?
  (3)化学课程的主观性表现在化学课程设计者所持有的课程观,课程观不同,选择、组织和呈现化学科学经验的方式就不同。?
  作为客观的化学课程,不会因为化学课程设计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作为主观的化学课程,却因化学课程设计者所持的化学课程观的不同而有不同。正是化学课程的这种主观性,导致了化学课程含义的多样性。?
  
  2 化学科学经验的选择?
  
  人类的化学科学经验浩如烟海,而且,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化学科学经验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系统。让所有学生学习人类所有的化学科学经验,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传递哪些化学科学经验,或者说,选择哪些化学科学经验,就是化学科学经验课程化必须要首先解决的重要课题。从化学科学经验课程化的历程来看,主要有3种课程观影响着化学科学经验的选择,即学科中心化学课程观,社会中心化学课程观和融合论化学课程观。?
  2.1 学科中心化学课程观与化学科学经验的选择?
  自19世纪中期在中等学校大规模开设化学课程以来,学科中心化学课程观就一直影响着化学课程,左右着化学科学经验的选择。这种课程观在化学科学经验选择上的基本主张是,学校应当系统地向学生传递化学科学经验,尤其是系统的化学科学知识。按照这一观点,中学化学课程应当分门别类地、系统地介绍化学科学知识体系。按照浓缩了的化学科学知识体系来确定化学课程内容,几乎成为这种课程观下化学科学经验选择的唯一标准。我国1978年的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5](见附录),就是元素化学知识系统(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浓缩。?
  2.2 社会中心化学课程观与化学科学经验的选择?
  学科中心课程观对化学课程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按照化学科学知识体系来选择化学课程内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可厚非。这种按照浓缩了的化学科学知识体系来确定化学课程内容的做法,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顶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有2种现实使人们对这种课程观提出了质疑。?
  一种现实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事件,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这些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去反思环境问题是否只是政府部门、科学技术专家们的事情,学校的理科(包括化学)课程应不应该关注这些问题?反思的结果,人们达成了共识,理科(包括化学)教育中应该对学生进行STS教育,STS问题应该成为理科(包括化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另一种现实是20世纪50~70年代理科教育现代化运动时期人们对化学课程现代化的片面认识[6],认为将高、精、深的化学科学知识转化为中学化学课程内容就是化学课程的现代化,这导致了很多学生难以掌握这些化学科学知识,对化学厌学、弃学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一现实促使人们去反思化学课程究竟是为了谁,是只为少数尖子学生,还是为全体学生。反思的结果,人们提出了Science for All的口号,将“为全体学生的理科”“为全体学生的化学”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价值取向[7]。?
  为全体学生的化学,实际上就是培养公民的化学;培养公民的化学,就没有必要使学生非得学习那种追求化学科学知识系统性的化学课程,而应该学习那种关注STS问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简称“两贴近”)的化学课程。正是这种“两贴近”思想,使人们形成了社会中心化学课程观。因此,淡化化学学科知识系统,注重“两贴近”,以STS问题(能源与资源、材料、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为核心,成了这种化学课程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的标准。?
  2.3 “融合论”化学课程观与化学科学经验的选择?
  社会中心化学课程在实施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课程内容零碎、不系统,逻辑性较差。那么,如何发挥学科中心课程注重化学科学知识系统性、社会中心课程注重“两贴近”的优点,克服其各自的不足呢?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提出了“融合论”“整合论”化学课程观,倡导“平衡理科”[8](Balance Science),试图构建一种既注重系统性又关注STS问题,体现“两贴近”思想的化学课程。为此,人们采取了2种方式。第1种方式是在原有的学科课程中加大“两贴近”内容;第2种方式是在化学课程结构的构建中对系统性和“两贴近”进行平衡。?
  我国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就较充分地体现了“融合论”化学课程观。例如,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内容主要采取第1种方式来体现这一化学课程观,见表1;而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模块结构则主要采取第2种方式来体现这一化学课程观,见表2。?
  
  通过上面的讨论,似可梳理出对化学科学经验进行选择的一些最基本的策略:?
  (1)注意选择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化学科学经验。“基础”和“基本”的取向,既要从化学学科的视角来选取,同时,还要注意从公民的层面来考虑。?

相关热词搜索:化学 课程 经验 科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