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改革与开发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内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始终离不开两个关键词——理论和实践。每逢老师讲授关于职业教育,便要提起“理实一体”这个词。虽然教育设备越来越优越,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社会对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也在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的人才。本文把课程理论作为探讨的依据和基点,把改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论述的目标,撰写了新型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方案,全文阐明了在现代技术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改革;新型教学内容
  一、课程理论依据与基点
  1.1课程以及课程理论的定义
  从广义的来说,课程的定义就是学校为了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选择相对应的教育内容以及进程的汇总;从狭义来说呢,课程就是一门平时上课的学科,可以被朴素的理解成教学内容,就是老师要教给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和学习态度[1]。在宋朝,朱熹曾经在《朱子全书·论学》上多次提及“课程”这个概念,比如说“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其含义较为清晰,代表的是功课和进程的意思,这里的课程意思较为浅薄,但是确实可以作为理解的开端或者说是转折点。
  至于课程理论,就是研究课程的开发与运行的学科,课程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而且是师范类课程中后期新兴的一门学。课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大流派:首先是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罗杰斯,它相对而言较为注重经验和实用性,但是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对应学科的逻辑性以及学术性没有兼顾;
  其次是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施瓦布等,但是它刚好与前面提到的经验主义不同,对于相对应学科的逻辑性以及学术性过于注重,而经验与实用性被其所忽略,导致它精英主义过重;
  接着是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其中社会改造是其核心内容,着重于唤醒学生们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这是一种创新,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给众多教育学家提供了新的改革方面;
  还有存在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是奈勒,该主义思考的角度从教师转换成了学生,它认为课程最终需要由学生来决定,教材是学生用来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手段与方法,存在主义之所以反对原来固化的课程,是因为它认为原来的模式没有考虑的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习需要引发学生的热情和思考;
  最后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多尔,他主要批判泰勒课程模式,认为这个是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结果与产物,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四个标准: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以此来完善旧的现代主义课程论。
  1.2从教学论到课程论
  教学论是一门产生于中欧北欧的学科,其概念是在17世纪逐渐形成的,由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先提出,教学论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理论性主要体现在它本身的定位就是研究教学的理论方向,而应用性则是指教学论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广泛应用到实际上课中区。
  课程论则是实现教学论的一种手段,课程是“教育”和“学习”的中介与枢纽,课程一方面连接着教师的教育策略和培养目标,这就影响着最后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又连接着学生的学习策略、形式与方法。
  二、职业教育的理解
  2.1 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是指政府和学校对于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者社会生产劳动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与劳动。相比较我们之前接触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有着它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职业教育需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想法和行动放在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意识;其次,提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业务水平,使得学校能够成功于社会接轨,培养出来的是全方位人才,具有一定的;最后,职业教育是立足于社会时代的潮流的,必须紧随社会改革的步伐,其中包括政治、科技等多个领域,它从社会中的每个人出来,也要走到社会中的每个人那里去。
  2.2 职业教育的现状
  2014年的9月4日,国家关于考试招生的相关制度正式发布了说明,将即将实行的新高考改革政策公布,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原来的文理分科改成了更加自主的“七选三”政策,充分体现了新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让普通高校的高考政策逐渐向职业教育靠拢,使普通高考和职业教育成功接轨。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我们国家近期对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力求健全与完善学生方面的资助問题,能够使更多的学生上得起学,使绝大多是城乡边沿地区的孩子能够受到足够好的教育。
  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进程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不断发展,便是实践与理论两者关系的不断改善与进步,我们不断改良课程的主要模式,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如何将实践和理论更好的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给社会提供足够优秀的学生。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进程主要是以下三个转折点:[2]
  3.1 理论与实践并行共存
  理论与实践并行共存的课堂中,注意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让两者在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下共同存在,一同实现,但是忽视了两个的联系,不怎么追求他们的内容上的重合度与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学家福谢依的“并行课程”的理念,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进行系统化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索并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这种课程模式很容易忽视了在实际工作时,遇到的问题都是整体看待的,需要同时结合理论与实践,如此系统化的学习很难满足这个条件。
  3.2理论服务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功利心的使然,职业教育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人们开始从生活岗位出发,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至于理论知识,逐渐失重,最后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了,强调把能力作为基础导向,配合理论进行教学,这种行为主义贯穿全程的课程理念,缺少了对于理论知识与知识之间联系的掌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站不住脚跟,都是那种流水线上的产物,虽然生产较快且简单,但是忽略了很多隐性知识的影响。
  四、总结
  以前职业教育多半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是被忽视的那一块,但是从21世纪开始,政府与社会都在逐渐将目标定制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天空也在逐渐变蓝。
  我们需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建设来完成一个智能课堂,事实上,职业教育更加与社会贴合,更需要学校投入足够现代化的设备实现。并且教育者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多好的教育技术,即使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但学习一直都不是老师自上而下的强制教学的过程,而是学生作为学习者不断自我强化的知识建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2]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8.10.31
  作者简介:赵健(1995-),男,山西晋中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学分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赖鑫卢(1998-),女,浙江象山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
  孔盛杰(1998—),男,浙江宁波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机电技术教育专业。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课程 理论 改革 职业 开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