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程论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是分立的封闭的系统,学科之间很少发生直接联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课程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科之间彼此互为主体、互为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任何学科都不能脱离赖以生存的环境游离这个系统而单独存在,都必须寻求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平衡与互补。面对新的课程发展趋势,必须尽快建立生态课程理念,依据课程生态原理和生态法则,构建生态课程体系,实施生态教学改革。
  关键词:生态课程;生态原理;生态法则;生态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9-0010-04
  
  引 论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遭受应试教育的戕害,学科教学急功近利,大打题海战,肆意消耗课程资源,恶性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挤兑,以邻为壑,违背基本的生态原理和法则,课程环境急剧恶化。笔者在对现代课程进行生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前课程改革,急需尽快修复课程内部各学科之间的生态关系,综合治理课程外围的生态环境,全面恢复课程生态系统的教育功能,构建生态课程体系。
  
  一、现代课程的生态分析
  1.课程环境的“沙化”与课程教学的“平庸化”。
  从生态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任何一门学科要想获得较大发展都必须在教好本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努力借助综合阅读引导学生从学科边缘向外发展,寻求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各学科教学为了在高考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和好评,纷纷反其道而行之,极力强调学科本位意识,肆意侵占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抢夺公共的课程资源,实际教学中,非但不向学科的外缘方向发展,相反,想方设法向内紧缩,把自己和其他学科隔离开来,眼睛盯着眼前的考试,不管学生的长远利益,排斥综合阅读。走进教室,可以轻易看到学生拥有一二十本教辅读物,但就是没有一本有价值的文化读物,一调查,学生很可能做过数以千计的练习题,但就是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有价值的文化书,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想阅读,而是过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没有时间阅读,而是教师通过行政手段封杀,不允许他们阅读。课程环境因这种高压和肃杀干枯和沙化。各科教学处于这种生态环境中,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土壤”,导致学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失落,教学枯燥乏味,效率低下,课程变得平庸化。学生没有文化阅读,没有批判学习,最终有知识,没文化,没有创新意识,综合素质严重下降。
  2.课程环境的“超净化”与课程教学的“空洞化”。
  从生态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寻找知识运用的机会,增强创新能力,而且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越复杂,他们得到的营养就可能越全面,知识运用的机会就会越多,创造发明的可能就越大。然而,现阶段,各地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获得些许优势,不是利用现实生活这一课程资源来提高教育的综合效益,而是想方设法在课程与生活之间筑起一道樊篱,隔断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封闭在校园里,不准看电视,不准上网,不准与外界交流,一门心思应考。这种绝对纯净的环境,仿佛把学生置于真空中,阻绝了“细菌”,排除了干扰,也隔断了营养源,阻绝了营养物质。这种超净化的环境,使得各科课程缺乏最基本的营养,教学很难有所作为。失去了文化内涵,没有了生活基础,学科课程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内核和支撑,变得空洞化。课程教学成了空洞的说教,课程学习变成了机械演练。
  3.课程环境的“功能性异化”与课程教学的“低能化”。
  从生态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教育要想发挥最大效益,必须实现各学科的通融合作。而学科教学合作的基础是举办活动,通过活动把各学科联系在一起,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使各学科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为此,新课程方案,极力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然而,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地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在很多地区,尤其是高中学校还停留在口头上,反而是受到高考应试的强力冲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一再遭挤压。基本的社会交往被限制,基本的社会劳动被取消,有些地方甚至连体育、音乐、信息技术这些带有某些实践性质课程学习的时间,都挤来给学生考试做题。从属性上考察,课程环境是一种实践性环境,而现实的环境已经不能容忍学生的任何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转移到自己的对立面,课程环境出现严重的功能性异化。各科教学在这种环境下挣扎,学生长期被禁锢在狭隘的学科领域里,从书本到书本,从做题到做题,重复进行低级劳动,由于缺乏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从而导致课程教学的低能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课程环境的恶化,使得学科之间的生态关系处于疏离状态,课程系统的功能结构废弛,导致课程系统的生态功能紊乱,学科教学难于获得生态效益。于是各学科纷纷采取一些极端的作法,恶性抢占课程资源,粗放地追求学科利益,又加剧了课程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急需建立一套符合生态学和教育学原理的现代生态课程体系。
  
  二、现代课程的生态建设
  1.重建课程生态系统。
  当前,课程改革最紧迫的任务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各学科自我封闭、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状况,重建课程生态系统,恢复课程系统的生态功能。
  现代课程可分为文科课程(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理科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特长课程(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等),通常情况下同类课程之间的生态结构较为紧密,不同类课程之间的生态结构较为松散,但学科之间的生态结构不管是否紧密,只要把它们与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就能找到缔结生态关系的基础。我们要通过共同的文化背景来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课程资源(包括生活资源)的配给和循环来改善课程之间的营养结构,把课程体系建设成一个具备完全生态功能的系统,通过学科合作,依靠环境影响等生态功能来获取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将加强文化环境的开发利用,鼓励各科教学从闭锁的学科体系中走出来,参与课程文化环境的共建,实现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疏通课程内部的营养循环。
  2.改善课程生态环境。
  从本质上说,课程生态环境是一种文化环境,课程生态系统建设是一种文化建构。改善课程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文化环境的建设,而这项建设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家长共同参与。
  学校要创设有利于课程学习的文化氛围,诸如,倡导文化学习的风气,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建立以文化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较为完备的文化设施,诸如,提供足够数量、尽可能全面、能够满足各科课程学习的图书资料和报刊杂志;装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文化交流和互动平台。教师要改变学科教学方式,不但要引导学生关注学科核心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外围知识;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而且要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和社会实践;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机械地训练一般的解题技能。学生要学会利用文化资源来学习,养成自我钻研,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的习惯。家长和社会要走出功利的怪圈,用文化尺度来评价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并为学校提供各种有效的文化支持。这样的环境一旦形成将会非常适宜生态教学,而生态教学的推行必将大大提高教育的功效,带来现代教育的革命性变化。
  
  本论
  
  现代课程不是单纯的、封闭的学科课程,而是由多学科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生态学意义的课程。课程内部各学科互为主体、互为环境,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任何学科都不能脱离赖以生存的环境游离这个系统而单独存在,都必须遵循基本的生态原理和法则。生态课程通过课程系统的生态功能实施生态教学。

相关热词搜索:生态 课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