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加强当前“课程思政”研究与建设工作的重点,不仅需要各高校继续开展经验层面的试点探索,而且必须从理论层面分析和解答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由此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规律,指导和规范教学实践。本文以课程论为视角,对“知识选择”“课程编制”和“因材施教”三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论;理论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效显著[1]。特别是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这对于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消除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刚刚展开,存在一些诸如教师缺乏经验、教学缺乏教材、管理缺乏规范、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2]。只有通过对大量而不是少数实践经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过程,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洞悉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才能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对“课程思政”实践展开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时在理论层面进行诊断、破解、规范和引导,进而概括提炼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原则和基本
  规律。
  “课程”,是教育过程的基础,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课程论,是对课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课程目标、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系建构、运行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宏观与微观层次的理论研究。任何一门课程的实践建设与理论反思,都离不开课程论的视角。下面,我们将立足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课程论为视角,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知识选择”问题:对课程内容的
  前提反思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自英国学者斯宾塞(Spencer,H.1820—1903)于19世纪中叶提出这一经典命题,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各学科知识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制订“全面发展教育”课程表以来,“知识选择”问题便成为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
  “知识选择”的必要性在于:任何一门课程由于受到学校教学时间的限制,都无法涵盖本学科专业的所有知识。因此,课程的知识选择一般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课程”不单是“一门课”,而是一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所呈现出来的知识结构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以学科知识的发展逻辑或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逻辑组织起来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便于接受。二是简约性原则。课程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学习阶段和学习能力,对学科知识进行必要概括、精炼和简化。尽管许多丰富的知识内容被“蒸馏”掉了,但这种简约性有助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基本知识,并且有利于专业知识和学科文化的讲授传播。
  就“课程思政”建设而言,无论是基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角,还是立足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高校人才培养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极其丰富,并且随着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因此,在知识选择层面,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进行的前提反思应当是:
  (1)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在思想政治层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2)这些思想政治素质在知识层面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即,哪些知识是“最有价值的”?
  (3)在这些“最有价值的知识”中,有哪些知识是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无法涵盖的?
  (4)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無法涵盖的知识,能否由其他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弥补,或者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而得以实现?现有师资能否实现这种“弥补”或“融合”?
  (5)如果通过“弥补”和“融合”都无法完全实现育人目标,那么只能通过增开新的课程甚至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进行知识教育和巩固强化。
  以上五个问题,是最基本的“知识选择”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反思和充分研究之后,我们才能对已有课程进行批判性提升,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性规划,对未来课程进行前瞻性设计。只有对“知识选择”进行前提反思,才可能实现从“知识教学”转化为“价值认同”和“能力
  提升”。
  任何课程的“知识选择”,不仅要涵盖学科专业的基本范畴、命题、原理和方法,而且要符合社会变迁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3]。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因此,“课程思政”教育的知识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基本原理及实践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范畴及其与具体学科知识的契合,而且还必须包括一些“时代性的
  知识”。
  概括而言,这些“时代性的知识”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针对新时代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阐释原有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内涵。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青年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进行有力引导[4]。这段论述不仅在内容上强调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在时代背景、重点内容等方面的特殊性,而且在方法论层面提醒我们必须具体地、有针对性地、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 若干 理论 分析 建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