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该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对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作了区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理论基础的含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关键词:理论基础;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233-01
  
  一、学科的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理论基础,这是建立学科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它关系着整个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而基础理论是学科自身的基本理论,是以理论基础为指导来研究本学科的成果,基础理论的形成是学科确立的标志和继续发展的条件,但终究是在理论基础奠定的基石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理论基础是基础理论的基础,“理论基础”又属于“基础理论”之一,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等同观之。整个的理论体系中,其中处于基础或基本地位的理论就是“基础理论”或称“基本理论”。而这个“基础理论”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不同层次的理论。
  属于第一层次的基础理论,也就是最基本的理论,或称普遍性的基础理论即为“理论基础”的范畴。因而,“基础理论”有多个,除了最基本或普遍性的基础理论之外,还有反映产生和发展、内容和形式、地位和功能等某一方面基本现象的理论,可统称为“一般性的基础理论”。而“理论基础”则只能为一个,否则就无所谓“基础”的理论。而且,其他一般性的基础理论都是建筑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整个理论体系的“大厦”也应是建构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因此,二者的区分在于:理论基础是指导方法;基础理论则是在方法指导下得出的结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的含义
  理论基础一般说应是本学科之内的,但又与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本学科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理论基石,为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确证,为学科建立提供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中国各门社会科学的建设,大多数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没有问题,但如果只是单纯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就有一定局限性,即过于宏观,这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完全同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则并没有与本学科的具体研究对象、目的任务等方面相联系起来。如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则又会显得过于微观,这些基本原理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全貌,每条原理有些机械地对号入座,很不科学。
  作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应是完整的、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也是由若干基本原理构成的,是相互联系的,但地位不同,有核心理论与非核心理论,作为基础的应是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是什么?界定标准是什么?确立这个基础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性。将马克思主义各个部分、各原理连接起来的“核”,核心理论内涵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必须统帅制约其他部分,而其他部分是这个核心的展开、体现。第二,必须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本质,本身内涵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同时这个核心理论本身是不会变的。
  由此可知,这个核心理论无疑应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1.它是核心理论
  (1)认识—实践的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反映,但不是一般的反映,而是经过主体观念地改造过的反映,这就形成了人类独有的“认识”。在人的活动中,主体通过实践变革客体而显现客体的性质,并经过知觉途径获得感性经验;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实践活动本身通过非知觉途径内化于思维之中,形成主体的认识结构,主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地对客体进行选择、过滤、组合等,而客体又推动着主体认识结构的变化,即主体的认识结构不断重建。由此,认识过程中的反映和建构在实践中达到了统一,即“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下转253页)(上接233页)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2)社会存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存在方式。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无非是人类实践的静态表现,表现为实践的存在形式。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显然,我们不能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模式化、公式化,把它们看成凌驾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上的抽象的社会规律。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本质上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必须从实践活动的具体性来展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多样性、选择性,并把社会发展的各种特点看做是实践活动的具体性所包含的。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上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的社会。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没有离开实践活动来研究社会。
  (3)人的全面发展——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当代实践格局的超常规、超经验飞跃,越来越显示出人类是客观世界中唯一的自为的力量。人以自身的实践活动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支配着自然事物、自在的力量,并把人之外的一切东西变成了对人的有用物,变成社会的财富。这种高扬人类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并没有否认世界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人通过实践实现主体的对象性存在,达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
  2.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个生动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实践决定认识,它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蓬勃向前的实践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不断从发展中总结新经验,提炼新观点,开辟新境界。当前,我们要坚持用新的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回答和解决好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一个飞跃走向新的飞跃。
  实践本质能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的价值。实践造就了人的社会性,使人只能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与此同时,“人是一种以实践为本性的存在”,即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一切,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扬弃,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一切,包括知识、理论、理想,又会影响实践活动,为了提高认识、矫正状态,决定了必须结合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的理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首先有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然后才有了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和大量实践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在不断丰富完善,立足于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立足于现实的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广,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教出版社,2006.
  [3]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高等教育教出版社,2002.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5]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9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相关热词搜索:思想政治 教育学 理论基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