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较教育学奠基时期相关研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比较教育学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着一定的哲学、时代背景。1817年法国比较教育学家朱利安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使比较教育学成为正式的学科,与此同时的几位比较教育家的研究值得我们对认真思考。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研究;思考
  一、比较教育学奠基时期的相关研究
  除马克—安托万·朱利安外,法国的维克多·库森、美国的霍勒斯·曼和亨利·巴纳以及英国的约瑟夫·凯等都是比较教育奠基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比较教育家。
  (一)库森的比较教育研究。维克多·库森(1792—1867),出生于在巴黎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留校任教,主要研究哲学。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把眼光投向德国,特别是普鲁士,试图从那里找到理想国家的典范。库森就是这些人士中的一位。库森推崇折衷主义原则,这是他能在第一次普法战争法国作为战胜国的情况下,放下法兰西民族的架子,把眼光投向国外,甚至是敌对的普鲁士,以及后来的荷兰,并能够思考用普鲁士、荷兰等国出色的教育实践经验来解决法国存在的教育问题。
  1.提出了借鉴工作的四个步骤。库森为借鉴工作建立了四个步骤,即:确定当地的问题;发现国外的解决方法;描述当地先例;提出借鉴的意义。库森认为借鉴是研究的目的,必须通过立法来实现,并提出了借鉴的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要确定法国人已清楚地认识的特定的需求;二是要描述国外满足类似需求已证明是成功的东西。
  2.比较教育方法论。库森通过普、法中等教育比较研究发展了他本人的比较教育方法,即设计了国与国之间教育比较研究的五论题框架(即私立中学、公立中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中等学校的课程与内部运转、师资培训、毕业考试),排列了收集信息的程序,确定了比较的标准。收集信息的程序为:了解外国学校制度的组织,包括结构、法律和课程;并置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结论,并提出本国改进的建议,即所谓的“借鉴”。比较的标准为:在进行两国比较时,应有一种比较对象之外的参照物,作为衡量比较对象优劣的标准,这种标准即理想中的学制。
  (二)霍布斯·曼的比较教育研究。霍布斯·曼(1796—1859),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富兰克林小镇,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在任马塞诸塞州立教育委员会秘书的12年间,他为推进马萨诸塞州的公共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期间他一共向委员会递交了12份年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7年报。第7年报是他于1843春出访了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荷兰、德国、比利时和法国后,花了整整5个月的时间研究了这些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状况的成果。霍布斯·曼对欧洲教育的考察,丰富和提高了他的公共教育思想,第7年报对马萨诸塞州乃至美国其他各州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终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霍布斯·曼把师范教育视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理想的手段,于1839年在马赛诸塞州创办了三所美国最早的师范学校。此外,他还就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问题把马萨诸塞州与普鲁士作比较,力图改进本国的公共教育。
  (三)约瑟夫·凯的比较教育研究。约瑟夫·凯(1821—1878),英国经济学家、皇家律师,出生于英国兰开夏郡的索尔福德镇,毕业于剑桥大学。约瑟夫·凯进行了历时八年的对西欧多国贫民生活状况的考察访问活动。这次考察活动不仅扩大了英国乃至世界人民借鉴吸收别国教育经验的意识,而且也使约瑟夫·凯成为了英国首位著名的比较教育学科开拓性人物。由此,约瑟夫·凯的比计较教育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贫民教育方面。主要包括:(1)西欧各国对贫民教育作用认识的比较;(2)西欧各国贫民教育实施条件的比较;(3)西欧各国贫民教育师资建设的比较;(4)西欧各国贫民教育督导体系的比较。
  二、对比较教育学奠基时期相关研究的思考
  (一)历史动荡时期教育改革强烈,发展快。这一点在我们国家体现的淋漓尽致。纵观我们国家历朝历代,凡在大一统时期,文化都是高度统一的。而在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曾经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百家争鸣”时期。
  纵观西欧历史,以西罗马帝国灭亡为界,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在奴隶社会时期,像古希腊这些国家,都是以独立的城邦国家为主,文化很发达,产生了像“雅典学园”这类的教育代表;而进入封建社会,即西欧所谓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西方教育学术的发展与之前相比也进入了暗淡时期,当时世界的教育、学术、科技是以东方为中心的。而经过文艺复兴,到了后面的工业革命时期,西欧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一些教育家、社会改良家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把教育视为改良或变革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纷纷开始变革教育,为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其服务。
  (二)学会联系和借鉴。对于个人而言,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是学习研究的基本思维,联系和记忆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对国家而言,要善于以他国之长补己国之短,在借鉴的过程中,注意本国的民族性,即巴纳德所谓的“学校之外”的包括风俗人情、文化传统、社会形态、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影响借鉴的因素;对于搞教育研究而言,应该有取舍的借鉴别国或地区的有益经验,从本地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哪些可以引进,哪些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创新运用,正如库森所说的“我研究的是普鲁士,而我思考的始终是法兰西” 。
  (三)学习批判、反思的思维。纵观以上比较教育家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即他们都是以批判、反思的思维看待问题。
  首先,他们都认为本国的相关教育领域存在问题。法国18世纪后半期经过大革命后,资本主义有了长足发展,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即向英国学习私立学校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关闭巴黎大学,创办各种专科学校,推动工业化,为拿破仑横扫欧洲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德国耶拿普法战役失败,受割地赔款之儒,积极借鉴英国学徒制度,创办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倡导办教兴邦,推进工业化,光复国家;美国自1776年独立以来就全面学习欧洲以寻求复兴之道,创办文实中学、理工学校和工农学院,为走向世界霸主奠定了基础;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但约瑟夫·凯仍然看到了当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般说来,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在社会动荡、衰落时期看到问题是正常的。但在太平盛世时能够看到隐藏在表象中的问题才是真正难得;其次,积极他们都积极借鉴他國有益经验。19世普鲁士和法国曾爆发过两次战争,其中第一次是以法国的胜利结束的。但当时像库森之类的比较教育家就看到了普鲁士公共教育的优点,并能放下架子向普鲁士借鉴。这也告诉我们学习研究要有宽广的心胸,海纳百川,才能博采众长,不然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再次,在那个年代,美国教育家霍布斯·曼就能考虑到在借鉴时考虑本民族特性,不得不说他们的思想具有很大的超前性。这也启示我们看问题要长远、深刻。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社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保持自己处于优势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热词搜索:奠基 教育学 时期 思考 相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