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之学的教育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学记》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篇重要的教育文献,教育界的学者也把它当作教育专著来看待,以此来说明其对后世教育的重要贡献。《学记》之所以称之为《学记》,是因为其把“学”作为根本或者核心,由此导出“教”的重要性。学与教的主体,并没有脱离实际或者说割裂,而是基于主体的“君子”。作为“君子”既要“学”也要“教”。“学”为根本,“教”为促进,使君子达到“大成”服务于儒家的终极目的“化民成俗”。学与教是教育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关系,二者共同作用于“君子”。对于“君子”来说,角色的转换则是对“学”与“教”的辩证关系的更好阐述,同时也说明君子的“务本”在于“学”,“教”则在于促进。
  [关键词]《学记》;学;教;辩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2001005
  《学记》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篇经典儒家教育文献,收录在《礼记》中,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仍然不失其光辉。全文1229字,其内涵却对后世的教育及中国式的教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意义。先秦时期,我国的思想文化相对来说出现过大繁荣的局面,主要代表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这期间,朴素的辩证思想对各家的影响不可小觑。在这篇经典文献中这一思想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国当代的学者也认识到这点,陈元晖老先生曾指出《学记》具有辩证性的思想[1]。在高时良教授的《学记评注》中也指出这篇论述中具有唯物和辩证的因素[2]。从辩证法的角度对《学记》的分析,则可进一步明确其中所蕴含的教育学内在的规律以及以学为导向的基本原理。
  1《学记》之学的内涵
  开篇名义,学记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当政者在为政中追寻的是“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3]由此可看出君子的终极目标要“化民成俗”其必要的途径就是“学”,此处的“学”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把“学”解释为现在的“教育”,那么“教育”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就是这篇文献的主旨。事实上,从《学记》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包含了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但对教育的本质并没有说明。本文姑且把此处的“学”解释为主体“君子”“个人修养和知至道其善”[4]的途径,这里强调“学”的主体是君子,君子的提高对社会尤其是为政的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3]从借用和反面说明:“学”对知至善之道的作用。“古之王者,建国君民”须“教学为先”[3]。此处的“教”应当为动词说明“学”对君王为政的作用,并且引用文献《周易》中的《兑命》一卦“念终始典于学” [3]来证实。君子要实现其终极目的,其必须的途径就是“学”。“学”是“君子”的“学”,“君子”是“学”的“君子”。此为“学”的真正内涵。
  2《学记》之学的目的
  《学记》开篇表明君子的目的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可知至善之道,不学就不知,君子只有“学”才能知“道”且知其“善”,“学”是前提。君子不仅“学”,同时具有“教”的责任,即教化老百姓使其“成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5],这种“风俗习惯”应该是知“道”至善的一部分。通过“教”使儒家的这种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但实现这种理想不仅仅是通过“学”,还须在实践中实施——“教”。“教”和“学”实际上是“君子”成长过程中的两个方面,通过这两个方面使君子得以“大成”,并实现“化民成俗”的理想。
  《学记》最后提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3]古代君王通过先祭河后祭海,即河是水的本源,海是水的归宿[2]来表达其“务本”的思想。《学记》之学的根本在“君子”——学者,“君子”是学之主体,唯有当君子“学”有所成,其对社稷的作用才能得以实现——化民成俗。此为君子之学的终极追求。
  第2期孙刚成温保保《学记》之学的教育学分析
  教学研究2016
  从所学内容来看,“君子之学”的根本为对“至善之道”的理解与掌握,“至善之道”是为“学”内容的根本[6]。学记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之一,儒家追求的核心就是“至道之善”,通过君子的“学”为根本途径而达到此目标(也为个人修养的高境界)。
  从实体角度来看,“学者”是“教者”之本,“教者”是“学者”之辅。“教者”因“学者”之学而“教”,这是辅;“学者”因追求“至善之道”而“学”,这是本。“人师”因掌握和善导君子于“至善之道”而受到尊敬,亲其师信其道,则“道”得到推崇,而民知“敬学”,回到实体起点。
  君子追求“至善之道”为“化民成俗”的根本途径在于君子之“学”。故“学”为君子之务本,所以,该文通过君子“务本”思想与开篇对照,首尾呼应,是为点睛,以此来说明《学记》之学的核心目的为“化民成俗”,实为教育主体之“学”的最终追求。
  3《学记》之学的前提
  君子立志于学,其前提条件为立志。文中提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3]。
  知“学”、“教”之作用,而后须明白“为学”先立志,立志是为学的前提。立志于学不是空穴来风,而从实际着眼,正如“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小马学驾车跟在车后,从小处和实际着手。“为学”从小处或者简单之处着眼,方可端正态度,激发学习之能力。纵观学习的整个活动过程,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数量的诸因素中,最主要的有两个: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能力[2]。从小处或者简单、具体、实际的内容开始,是培养学者积极从事于学的条件,同时,积极的态度对提高学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学”贵在坚持,立志本身就是坚持的过程,而积极的态度和由简入深提高学习能力正是坚持 “学”的主要因素,这也是立志于“学”从实际和小处开始的缘由,君子如若能洞察到就可以立志于学了。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学 之学 分析 学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