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基础作用与先导作用。在论述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国际化道路的可行性、战略意义、实现路径,深入分析了首都高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优势与必要性,并结合行业特色院校案例,以北京印刷学院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招收“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培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行业高端人才为例,介绍了其在国际化道路上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纵观世界发展趋势,经历了三次全球化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以欧美主要国家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为主导;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力支撑的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为主导;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和开放政策为主导,一直延续至今,形成“新兴工业化经济”。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全球化分工和布局阶段,虽然个别西方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的趋势,但是全球化作为一种自然历史进程,是大势所趋。从杭州G20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利马会议,到“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达沃斯经济论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引领全球化进程中体现了大国担当。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成效显著,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在全球化进程中,教育起着基础作用与先导作用,我国高校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积极“走出去”:一方面,要借鉴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趋势相接轨;另一方面,要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適应,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输出,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培养本土化人才。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依据与时代背景
  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核心是关注催生国际化的动因。著名高等教育国际化专家简·奈特认为,“如果国际化没有一套清晰的动因,没有一系列目标和配套政策、计划、监测评估系统的话,它将是对数量巨大、情况驳杂的各种国际性机会的碎片式、临时性的简单回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理论以1997年简·奈特与其导师汉斯·迪·威特研究提出的四维度动因理论框架最为经典。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四方面的动因。一是政治,包括对外政策、国家安全、技术援助、和平与相互理解、国家认同、地区认同等因素;二是经济,包括经济增长与竞争、劳动力市场、财政动机等因素;三是社会文化,包括国家文化认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公民身份发展、社会和社区团体发展等因素;四是学术,包括扩展学术视野、院校建设、形象与地位、提高质量、国际学术标准、科研与教学的国际化维度等因素。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走国际化道路,无论是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还是社会文化因素,都具备了充足的动力条件与有利的时代背景。20世纪,西方欧美国家的民主自由思想和体系在全球化占据主导地位。21世纪以来,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世界市场的逐步扩大,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使得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格局不复存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如金砖国家,正在改变国际力量的对比,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发展,经济、科技等综合国力显著增长,已经由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1950年—2016年,我国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我国GDP总量近年来实现“多级跳”,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为16.4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为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有西方学者研究认为,在这个充满“现代竞争”的新时代里,中国将成为全球竞技场上的核心角色。中国的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而且还将彻底动摇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中国在世界格局的崛起,必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有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2016年,来华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生源国家和地区总数为205个,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分别为54.45万人、43.25万人,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是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在经济与贸易全球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高校要实现国际知名,首先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没有国际化就不可能建成国际知名的大学。我国的高等教育加快国际化道路是大势所趋。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必须在全球的视角下审视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资源的国际流动也在自觉地发生,开放包容、合作互补已经成为各国大学共同的选择。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超越教育政策层面而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据统计,2016年美国的留学生数量高达120万人,占到美国全部在校大学生数量(1,700万人)比例为8%左右,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约为33万名,占到所有赴美留学生比例的30%左右。在美国TOP 50的大学中,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强,留学生比例均比较高。2015年,哥伦比亚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南加州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占全部在校生比例分别为12.4%、10.8%、10%、9.7%、17.2%。2016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高达3,700万人,其中留学生比例仅为1.18%,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我国与美国留学生数量与比例上的差距是巨大的,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的市场空间潜力很大。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国际化 探索 思考 背景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