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带来哪些改变?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给高等学校带来教学思想、专业设置、岗位比率、办学环境和办学成本等多方面的变革。作为站在教育和科技前沿的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正确认识未来教育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提升教育能力,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学校;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在平台、算法、交互方式等核心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突破,其技术将在现实应用中以“人工智能+X”(AI+X)的形式出现爆发式的进展。[1]从银行自动存取款机到自动驾驶,继“无人超市”至“无人餐厅”,人工智能置换传统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快,替代传统工作的种类越来越多。美国根据人工智能特性、现有职业特点以及各职业之间的关系,组织专家进行评估,结果为47%的美国职位在这一时期有被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化取代的风险。[2]具有世界级领先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最新报告亦显示,到2030年,全球有8亿多人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相当于现今全球劳动力的五分之一。[3]从这些数据可以得知,如果一个单位不能建立整合人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共事的生态系统,那么这个单位就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直到发展停滞甚至被淘汰。然而,据德勤全球人力资本趋势调查显示,全球只有17%的受访者表示已准备好迎接由人类、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组成的员工队伍。[4]
  高等教育界紧盯世界这一发展前沿,积极迎接挑战,不仅加速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方面的人才,还从学校本身的建设做起,从互联网校园、到数字校园、再到今天的智慧校园,不断地超越创新,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颠覆式影响,高校不仅在校园建设上要高屋建瓴,向智能化校园突进,同时还要认真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将给高校带来的重大变革,抓住这一重要机遇,以全新的工作方式,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为此,打造高校智能校园和应对智能工作环境的探索与思考就显得刻不容缓。
  一、高校教学思想发生变革
  长期以来,大学的教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在人工智能时代那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将被革新,其精华部分而又一直未能很好实现的内容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将被突显出来。
  (一)教育目标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自工业化社会以来,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工作需要的专门化人才,并以分学科、分专业培养的模式系统地传授学科门类的专业知识。在智能化的社会,由于人工智能可胜任、取代甚至超越人类的体力与部分脑力劳动,当机器人写出诗歌、论文和考过考生时,高等教育就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积累,而是发挥人脑中的存量知识和想象力,不断地探索新领域和新知识,促使教育目标从知识的传递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转变。
  (二)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和强大的软件创建工具与策略,提供多维的学习空间,使学习个性化,导致教师从以教学为中心、知识灌输的教学者,向学生知识获得的引导者方向转变。为此,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服务者、学习动力的激发者、个人情感的呵护者,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深度和学习方式,构建新的学习生态。
  (三)教学组织从传统的群体型转变为个体型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通常是以班、组为单位,教师根据统一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测评也都是统一化的,这种教师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教学模式,亦称之为“工厂模式”。然而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并不相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往往很难识别和处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后,通过智慧化的学习平台,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全面、精准地记录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快速、准确地帮助教师分析各个教学环节的得失,从而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师实现分层教学和精准教学。对于学生则通过知识空间理论,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准确地找到学生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训练。这有效地解决了教与学的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四)教学场所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人工智能时代,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与各自的学习路径息息相关。通过构建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所和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学生不再只是从课堂上获取知识,还可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教师的课程,并通过智能技术分析学习效果。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大学生的部分课程可在线完成学习及考试,他们在校园的时间会减少,甚至很多时间不必待在学校。
  二、高校专业设置发生调整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将更加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周期长、见效慢,市场需求与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专业设置滞后性,形成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的有效机制,使专业设置更具有前瞻性,以占領人才培养高地。
  (一)智能专业的设立
  2017年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构建“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为此,一个紧跟时代步伐,并具有高度的、学术前瞻性的将人工智能或智能科技设为一级学科的提议,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一批市场需求旺盛的(有媒体报道,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万,供求比例仅为1∶10[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类专业,如智能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机电器智能化等应运而生,以适应人工智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传统专业的改良
  市场需求受到冲击的专业要动态调整。在有的领域,如翻译,人工智能的翻译技术,谷歌汉译英的错误率下降85%[6],Facebook在英译德、英译法的测试上接近人工翻译。再如新闻写作,正在被写作机器人所替代,纸质媒体的市场价值和支配力受网络媒体的兴起而大减。在2009年至2016年的8年时间内,新闻业收入就减少了1/3,就业岗位减少了1.7万个。法律行业亦面临着同样的境况,人工智能系统辅助、甚至独立起草法律文件、起诉书、备忘录和判决书的时代即将到来。有研究认为律师助理和法律助理被自动化的概率高达94%[7],引发了人们对翻译学、新闻学和法学毕业生就业的担忧。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将法律专业纳入建立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就是一个与产业结构协调并进行动态调整的举措。

相关热词搜索: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带来 改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