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态势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国际湾区的发展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将为湾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和科技创新的驱动,新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梳理了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优势和问题,指出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需推动粤港澳联合办学,谋划和推进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设;健全相关制度,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3-004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3.009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湾区经济”。2017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指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协议指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标志着粤港澳合作的正式启动。显然,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领导经过深思熟虑而谋划、部署、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创新是大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金融、科技、产业、文化等多重优势叠加,助推大湾区成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大学集群发展则为大湾区提供了可持续的创新动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加快建设,将推动粤港澳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完善,将对湾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惠州、东莞、肇庆、江门共九市组成的城市群,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湾区人口达约6 956万人,GDP突破10万亿元。2018年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海南省博鳌镇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谈到:“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主攻方向。”显然,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作为湾区主体城市在创新资源聚集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香港是国际重要的航运、贸易、金融中心;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州是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贸易中心、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深圳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金融中心、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促进了粤港澳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2016年11月15日,粤港澳高校联盟在广州中山大学正式创盟,共有包括广东10所高校、香港9所高校、澳門7所高校在内的26所粤港澳三地高校入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的成立具有里程碑意义。该联盟的主要合作内容包括三地高校的科研合作、交流互访,携手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2018年7月9日,“粤港澳高校联盟2018年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至此,粤港澳联盟成员已扩展到28所高校。同日,粤港澳超算联盟揭牌成立,并致力于打造“粤港澳超算资源共享圈”。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超算联盟的成立,将有效提升三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合作层次,有助于推动三地的教育、人才和科技的深度合作,推进打造粤港澳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新局面。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优势
  (一)结构完整
  数据显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共有高校180所,已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从层次结构来看,湾区高校基本形成了包含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广东省共有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6家,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6个、二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含博士授权)高校26家,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3个、二级学科56个[1]。从科类结构来看,湾区高校涵盖理、工、农、医、文、法、商、管、体、教、艺等各大学科门类。从类型结构来看,湾区高校拥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大学等各类型院校。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是国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是典型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五邑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是以本科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型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应用型大学。
  (二)体制多元
  不同区域赋予了高等教育不同的体制,香港、澳门、广东三地高等教育体制各具特色。香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和地理位置,其高等教育体制在英国传统的影响下具有浓厚的中西交融特色,且呈现出开放性与国际化、高投入与现代化、实用性与市场化、依法治校与自主管理等特点[2]。澳门的教育体制则具有办学主体多元化,私立学校比重大;学制多元化,中文、英文、葡文学制并存;立足地方发展,私立高校特色鲜明等特征[3]。受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和利用率的影响,各区域高等教育体制也呈现多元化,如深圳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就有地方政府办学、名校异地办学、社会力量办学、企业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
  (三)交流便利
  一是地缘相近。粤港澳三地享有地理位置的红利,地理位置相近又各有优势。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宣布粤港澳大桥开通,自此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45分钟。二是文化相似。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发挥了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广东的许多流行文化主要就是由香港、澳门流入的。虽然受历史政治的影响,港澳与内地在法律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由于广东人出国及迁居港澳者居多,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粤语文化等在港澳的影响不断扩大。三是经济相融。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粤港澳之间的经济呈现互促融合的态势。数据显示,香港对广东实际投资金额约占广东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三分之二,广东累计在香港的实际投资额约占广东对外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六十。2017年,广东对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约占全省总额的一半。种种便利条件助推了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协同 态势 粤港澳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