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扩招政策的实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政府政策导向下以较快速度实现的,是被动型的、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维护高等教育公平发展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将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与必然选择。
  关键词: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公平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主要变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同落后的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因而尽快复苏、快速发展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主题。1999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序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20%,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缩短了普通群众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距离。但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是否意味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城乡、性别、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更加平等却仍然是不确定的问题。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否真正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仍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从总体上看,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大致分为发达国家模式和后发国家模式。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以欧美和日本为代表,高等教育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是在人均GDP达到较高水平,在高等教育投入的生均水平较高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而逐步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扩张也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相适应,实现了高等教育結构优化与高等学校多样化。这种模式可以看做是自然演变发展的、主动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后发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普遍是在人均GDP水平较低、高等教育的生均投入水平较低、并主要是社会和政府推动的背景下,以较快速度实现了大众化,出现了高等教育的所谓跨越式增长。高等教育发展只是注重数量增长,缺乏自然演变发展的历程,高等教育结构传承了精英阶段的特征,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并不显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脱节。这种模式可以视为被动型的、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上世纪60年代,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浪潮。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有限性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1999年,国务院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宣布全面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起步。扩招政策实行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有598所,本专科招生40.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55%;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为1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仅为8%。自1999年实施高等教育大扩招,1999年招生152万,2000年招生220万人,2001年招生260万人,到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达1224所,本专科招生增加到34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此迈进大众化阶段。2004年,我国高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人,一跃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大国;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达2631所,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总招生超80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等教育已经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人均GDP水平较低,高等教育生均投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在政府政策导向下以较快速度实现的,是被动型的、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扭转了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状况,从而在不到30年时间里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快速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创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伟大奇迹,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之路,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高等教育“中国模式”。
  三、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1.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扩招政策的实行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扩招对地区间入学机会差距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199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距逐年扩大。1999年高校扩招后的几年里,地区差距有了明显的缩小。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达到了一定程度,全国层次的扩招速度减缓后,地区间的入学机会差距又呈扩大趋势。刘精明利用泰尔指数及基尼系数,分析了1998—2006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省际差异与地区差异的变化过程,发现地区间机会不平等指数先下降(2002—2006年)后上升(2006年以后)。这一变化趋势与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大众化程度差异有关。扩招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影响方面有的学者基于全国性数据的研究发现城乡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在扩招后显著增大了。农村考生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当地教育财政投人不足,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缓慢,造成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中西部省份的农村学生无法同直辖市以及东部教育发达省份的学生享有均等的入学机会。但是,高等教育入学率越高的直辖市和东部地区已经在向城乡高等教育入学均等的道路上率先迈进。
  性别差距在扩招后趋于消失。根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普通高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990年为33.4%,1997年为37.3%,2000年为40.9%,2005年这一比例达到了47.1%。关于民族差异,一直以来,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招生录取中都执行一定的降分录取政策。扩招后我国依然在不断规范和完善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体不存在明显的高等教育入学差距。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扩招 大众化 公平 高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