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感恩

发布时间:2017-02-0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佛说感恩篇一:感恩 禅语

信佛法众行恭敬,恕己安人善教诲。不恶不恚不放恣,以法自御为常富

——《佛说须赖经》2.生老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佛遗教经》

无执自他之法,是名佛教;无讥讽之法,是名佛教;善教善导,随宜之法,是名佛教 ——《宝筐经》

佛法如大海,以信为能入

——《智度论》

入佛法海,以信为本;渡生死河,以戒为船筏

——《 心地观经》

有信而无解者,增长无明;有解而无信者,增长邪见;信与解圆通,方为行之本——《涅槃经》

信心为听法之因,听法为信心之因

——《涅槃经》

闻正法有因,谓近善友也;近善友有因,谓信心也,起信心有三因,谓听法与思惟义

——《涅槃经》

信是佛子,是故智者,应常亲近于信

——《宝积经》

大信心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如来

——《涅槃经》

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也

——《梵网经》

一切诸功德,以信为使命,于诸宝之中,信财最第一

——《大庄严经》

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即见佛

——《十住毗婆娑论》

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二亲最上之神也

——《四十二章经》

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大集(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佛说感恩)经》

孝顺供养父母功德之果报,与一生补处菩萨之功德一等也

——《增一阿含经》

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

大海

——《心地观经》

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

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所为,正业不断

——《长阿含经》

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当念治生,二早起令奴婢于时作饭食,三不增父母忧,

四当念父母恩,五父母有疾病,当恐惧求医治之

——《六方礼经》

饮食及宝,未足能报父母恩,引导令向正法,便为报二亲

——《不思议光经》

佛说感恩篇二:佛说人生

【一】心中有佛是佛缘

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内心。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质的相同。佛是心灵打造的幻象,太过于执着外在,反而会迷失其。心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

【二】放弃非分的欲望是佛缘

佛缘,是少一些强求的欲望。佛经上说,未断我爱,不如洁净。爱恨恩仇,皆是情障。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今日的执著,可能会造成明日的后悔。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也不可能给你烦恼,皆因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强求的欲望。放下非分的欲望,便是佛缘。

【三】平和的面对生活是佛缘

佛缘,是一种平和的心境。人的心思很不稳定,它很容易受引诱,更会在光怪陆离的诱惑中迷失方向,很多人一心追求占有,得不到片刻清闲,失去生活的快乐,却带来了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扰和烦恼。佛教会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让本性自然的流露,平和的面对生活便是与佛有缘。

【四】对己对事负责是佛缘

佛缘,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佛心的人不去看众生的错;只看到众生的过错却看不到自己过失的人,枉谈“佛”字。要认清自己,

看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也要看清楚事情的后果,因为你要对那个后果负责。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对己对事负责,便是与佛有缘。

【五】拥有美好的信念是佛缘

佛缘,是心中的信念。佛祖有言,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当你痛苦的时候,相信痛苦不是永恒的,你就一定有力量战胜痛苦,这是一种信念。可以说信念主导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成佛成魔,也全在一念之间。拥有美好的信念,便是与佛有缘。

【六】行智慧之事是佛缘

佛缘,是大彻大悟的智慧。在生活中,如果能多动用智慧看待问题,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会减少许多烦恼和束缚,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是智慧;拥有这种智慧,才能改变别人,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懂得用慧眼看人生;行智慧之事,便是佛缘。

【七】善於忍耐是佛缘

佛缘,是忍耐一切。忍耐才是对意志的磨练,也是力量的积蓄。它用无形的火焰融化着坚冰。忍耐带给你的痛苦,日后必成甘甜。忍耐不同于逃避,因为逃避是意志的沉沦,而忍耐则是不忘记自己的使命,让意志更加坚定。学会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善於忍耐,便是与佛有缘。

【八】宽容待人是佛缘

佛缘,是宽容与谅解。真正的慈悲不是爱你所爱的人,还要能宽恕和爱护与你对立的人,爱人如己。当别人因误会或别的原因而对你无理相向时,要以慈悲的心去包容对方,以理智的方法去感化他。如果你一直想改变对方的话,你会很烦恼很痛苦。同样的瓶子,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宽容待人,便是与佛有缘。

【九】懂得爱与感恩是佛缘

佛缘,是博爱的精神,我们只要有一颗渴望真.善.美的心,有着终极意义上向往获得智慧与真理的追求,我们就是“有缘人”。当机缘与因果成熟时,佛缘自然会来到我们身边。无缘不是绝缘,只是当下无缘。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也都能与佛结缘。懂得爱与感恩,便是与佛有缘。

【佛说人生】1.若是无法成就大事,就用伟大的方法,去做小事。2.心灵深处发出的善意,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一种无声而重要的力量。3.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比了解命运是什么来得重要。4.凡事以善意解释,心无旁骛的工作,自能不受末节枝叶的事所困扰。5.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 佛说,你恨的人,来生不会再见,所以别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你爱的人,来生也不会再见,所以今生要好好对他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散乱心就是不专一,没有禅定。也好像游客到这里来

参观庙、参观佛像,并非志在拜佛,只是来观光,这都叫散乱心。他们都没有诚心,虽是到庙上来看,但根本不知道有佛,所以这可以说散乱中的散乱。?入于塔庙中?:到佛塔或佛庙里。?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只要他念一声?南无佛?,以最初这一念,他们究竟都是可以成佛的。什么缘故呢?因为千里之行,起于足下;万德圆融,始于一念。以最初一念种的佛因,将来必定得结佛果。 我们念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你看很容易念,可是这个机会并不容易遇著。现在各位知道念佛的圣号,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念佛的人多?还是会念佛的人多?也可以说会念佛的人,其数如月亮这么稀少,不会念佛的人犹如满天繁星那么多。故说会念佛的人,皆因宿世的善根成熟了,而今才会遇到念佛的法门。故诸位要珍惜自己的善根,不要自暴自弃。 另外有一公案,也是在佛住世时,有一位老人,他很穷。他看释迦牟尼佛天天带著一千二百个弟子,出去托钵乞食,不沾世务,很清净自在的,于是他也想出家。他去给孤独园要求出家,那天恰巧释迦牟尼佛不在,出外应供去了。佛的弟子,有开五眼的、有开法眼的、有开慧眼或全证得五眼六通的。也有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开佛眼并不是证果,这叫报得通。因为在很多生修过四十二手眼和楞严咒等种种法门,故得这种果报。)证了初果至四果的圣人,可以看到八万大劫其中的因缘。老人想出家,这些佛弟子、大罗汉,就观察起来,看看这老人的根基怎么样?可不可以出家呢?一观察,这个人在八万大劫以内,也没有供过佛;也没有拜过佛;也没有念过佛;根本

没有种过丝毫的善根,那么他就不能出家了。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你不要认为出家是件很容易的事。?皆因累世种菩提?,出家人要在生生世世种了很多善根,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出家。并不是说我想出家就可以出家的。若你没有善根,你就是想出家,也有很多障碍。即使出家了,但过了一天、二天,或一个月、二个月,就还俗了;或者出家一年、二年又还俗了,甚至三年、五年、十年后,还俗的都有。故你不要看出家是很容易的事。 佛的弟子们看这老人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于是就告诉他说:?你不能出家,你年纪大了,不能修行了,你还是回去吧!?老人听了很伤心,一边走一边哭,自言道:?我以为出家很容易,想不到这些佛的弟子都不收我,大概嫌我又老又穷。我这辈子做人也没多大意思,死了算啰!?故他边哭边往海边走。正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迎他而来。佛问他:?你这位老人,为什么要跳海啊??他说:?我想出家,到了给孤独园,佛不在,佛弟子都不收留我。我想想一个人生活著也没什么乐趣,不如死了算了!?释迦牟尼佛说:?噢!你要出家吗?那没问题!你跟我回去,我许可你出家。?老人乃跟佛回去出了家。一修行,没几天就证得阿罗汉果。佛的弟子皆不明白这件事,都觉得奇怪:「这个人他也没有善根,怎麽会证得阿罗汉果呢?还有他在八万大劫之内也没有做过好事,为什麽佛居然会让他出家呢?」於是就请问佛。

佛就对一切阿罗汉讲:「你们只能看到八万大劫以内的种种因果,超过了八万大劫的事,你们就不知道了。这位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前的时

佛说感恩篇三:感恩

感恩

感恩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它来自于对生活的爱与希望,只有心怀感恩,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每天24小时,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我们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同事一起度过的。因此,我们要心怀感恩,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每天朝夕相处的同事。

佛说,前世五百年前的修行,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珍惜缘分首先要懂得感恩,而感恩其实就是铭记身处逆境时同事的一句鼓励,在顺境时同事的一句忠告。其实我们工作、生活中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身边每一位同事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魏红

相关热词搜索:佛说 感恩 佛说人生 佛说缘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