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中国白酒坐标|时光定格唯美句子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人物档案〉〉   季克良,1939年生于江苏通州,1964年参加工作。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工程技术研究员。现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酒业经历了由盛而衰又整体峰回路转的市场周期。以国酒茅台为代表,今天,贵州白酒业承继历史辉煌,在中国白酒业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建构起了不容忽视的话语体系。而季克良等一个又一个茅台人更是以其“杏花烟雨风骨,乌蒙磅礴气势”诠释着贵州酒业的力量。
  
  1939年4月24日,《新华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则茅台酒的广告。
  就在同一天,江苏南通一户顾姓家庭里,一个男孩降生了。在他上面已经有6个哥哥姐姐。父亲帮当地的地主酿酒,所得勉强维持家用。母亲怕他受苦,在他3岁时,将他送养给另一户季姓人家。那家人没有孩子,也很贫穷,有时候会吃不饱饭。两家仍合力供他读完大学。
  这个男孩很普通,只是鼻子生得特别,似鹰钩,略长。后来他工作的很多时间都是在用这只鼻子闻酒。许多年后,有人这样形容他的鼻子:“就像爪子一样,可以覆盖在酒杯上,防止酒味散出。”有人建议他为这只鼻子保险,出价20万,也有人建议20亿。
  他是季克良。现任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总工程师。
  
  第45年茅台时光
  
  1963年,全国第二届评酒会。曾是首届评酒会冠军的国酒茅台因“质量”问题痛失冠军宝座。此事引起了周总理及轻工业部的重视,要求培养、选拔受过良好教育的同志,长期跟踪研究茅台酒的生产工艺特点和规律,保证茅台酒的质量稳定。
  1964年,1939年南通顾家出生的那个男孩已经25岁了,即将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系发酵专业毕业。作为学生会委员,共青团员,班主席,他要服从组织分配,“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
  当年9月,他踏上了前往贵州省茅台镇的路,与他一起分配来的还有他同窗5年的女同学徐英。
  3年之后,他们在茅台酒厂举行了婚礼。两人把各自的单人床并在一起,铺上床单,然后给同事发喜糖、花生、瓜子。40多年后,有人提到他当初的选择,他说若能再选一次,他也会选同一条路,“我不是光跟你说,我跟我那个相处了40多年的老太婆也是这样说。”
  来时少年今安在?白首相携四十年。
  到茅台后不久,季克良说了一句话:“对茅台酒,我们10年之内没有发言权。”为了对国酒有发言权,他从技术员干起,推过车、背过糟、踩过曲、上过甑,直到把茅台酒每一个科学的、传统的工艺细节都融入自己的神经末梢中。
  一年后,他的茅台酒科研组成果论文《我们是如何勾兑酒的》在全国第二届白酒技术协作会上宣读。论文回答了为什么要勾兑和如何勾兑的问题,这在当时国内尚属首次,是中国白酒生产工艺史上第一次形成的科学勾兑酒的理论,在全国白酒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中国酿酒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提高茅台酒质量的点滴经验》、《提高酱香型酒质量的10条措施》、《白酒的杂味》、《加强企业管理与提高产品质量》等相继问世,对茅台酒质量的提高和规范化生产起到关键作用,他主持制定的《贵州茅台酒标准》填补了国家酱香型白酒技术标准的空白。
  中国酒界泰斗秦含章老先生曾讲,“季克良是个全才”。一线生产工人则说,“那老头什么都会,你瞒不倒他的”。
  一直以来,季克良给人的最深印象总是谦和儒雅,从容淡定。许多年来,关于茅台的评论诸多,有赞扬、崇敬,亦有质疑、批评,他心知肚明,一概不做辩驳。也许,不做辩驳正是最好的回答。
  独守一隅,守的就是茅台始终为国酒的根基――质量。他说,茅台酒有3个“一流”:品质一流、保留民族文化精粹一流、受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也是一流。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模式,要保住国酒的地位必须要确保其品质。只有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作为品牌的生命来对待,才能保证茅台酒百年不衰。
  1994年在纪念巴拿马万国博览会80周年国际名酒品评会上,茅台荣获国际特别金奖第一名,牢固地确立了世界名酒的地位。
  他不仅仅是在维持茅台的质量,更是在守护着中华的一缕酒魂。
  
  当年,遵义前往茅台镇的班车3天一班,因此,季克良和徐英在遵义耽搁了两日。第二日午饭后,季克良发现饭馆有零卖的茅台酒,3毛6分钱一杯。于是买了一杯来尝。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喝茅台酒,也是第一次喝白酒。
  在这之后的45年里,因为工作需要,他喝过的茅台酒加起来估计有2吨左右,但是那一次的茅台给他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今天他还能清晰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和味道,他慢慢回忆道:“不辣,香味比较浓,吞进去之后,像一条线一样热流下肚。好喝。”
  很多年之后,他们总结茅台的口感,归纳成这样20个字: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这20个字成为茅台酒的真经。
  到达茅台酒厂的当天晚上,他们的房子被小偷“光临”。晚上10点左右,徐英发现了痕迹,委屈、担心、恐惧、失望,诸般情绪涌上心头,她开始收拾东西:“走,我们走。”季克良连忙拉住徐英,轻声劝慰她。
  
  其实,他自己的心情也很沉重。那时的茅台镇一片荒凉,四周荒无人烟。酒厂厂房破旧不堪,住宿也极为简陋。当时的茅台酒厂处于低谷期,年产量只有200多吨,年亏损80多万元。
  最关键的是,在他江苏农村老家,亲生父母、养父养母、几个哥哥姐姐,都需要他这个有工作的人来照顾。那时的季克良常常陷于忠孝不能两全的痛苦之中。1967年,养母病故,季克良忙从茅台镇往回赶,一赶就是5天5夜,养母却已盖棺。季克良泪流满面,长跪不起。回到茅台后他就递交了第一份申请,希望调回江苏。前前后后,申请书一共写了20年,最终也没有离开。
  1975年的一天,当时一位贵州省领导到茅台考察,拍着季克良的肩膀说:“老季,委屈你了。”当时季克良担任厂里的生产科副科长,感动得不得了。从此虽然年年申请调回去,但仍然努力工作。
  因为这一句话,季克良在茅台呆了45年。
  心怀感恩,人生会更丰厚。
  
  黔酒30年之家春秋
  
  “茅台是王侯,黔酒是贵族。”在中国著名营销实战专家,清华、北大特聘教授陈绍珊眼里,黔酒如此珍贵。
  说罢王侯道贵族。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贵州酒业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季克良摘掉眼镜,靠在沙发上,一边思索一边回忆贵州酒史。激动处,话语慢而铿锵,如敲击的鼓点,手指舞动处,颇有指点江山之势。时光,顺着记忆,慢慢爬上他曲纹蔓延的手指。
  “首先,是贵州酒业的鼎盛阶段,时间在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坊间流传一句话,至今依然为很多人称道:“云南烟、四川酒,贵州有烟又有酒!”
  翻开上世纪80年代的贵州名牌产品资料,可以清楚看到登记在册的“贵州名酒”(包括贵州名酒、国家名酒等)有48个。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贵州上规模的酒厂超过百家,几乎每个县都有酒厂。出现过“鸭溪”、“贵阳大曲”、“湄窖”、“匀酒”等“贵州八大名酒”。
  1983年,季克良成为茅台酒厂厂长。第二年,茅台酒蝉联国家最高质量奖――金质奖。1985年,季克良主动辞去厂长职务,只做工程师。
  夫人对他的评价是:“我觉得他搞行政职务,对他个人对国家都是损失,确实是这样,直到现在我都这样认为。”
  “是这样吗?”
  “我也这样想。我更适合做技术人员。因为我比较呆板,不灵活。”季克良摊开双手坦然道。
  
  1998年,对于茅台来说,可谓“转折之年”。
  
  对于季克良来说,亦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过去我们只要有开票的、收钱的、发货的就行,不需要跑市场。那时茅台酒厂车水马龙,排队的人多得不得了。但到1997和1998年,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门可罗雀。没有人来了。”季克良回忆道。
  5月,季克良被任命为公司党委书记。此时他集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于一身,各种压力也集于一身。
  7月,茅台酒的销售额只完成了全年任务的1/3。
  这个时期,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和山西假酒案,中国白酒销售进入了萧条时期。
  与此同时,整个贵州酒业亦是光景凄凉。曾经那些“黔酒老牌劲旅”,已经从顶峰时期的48家酒厂组成的“名酒群”衰落到后来的13家。及至现在,又有9家不见踪迹。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贵州省酿酒协会副秘书长黄平对贵州八大名酒的“悲剧”感慨颇多,“贵州名酒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主要原因是部分酿酒人照搬照抄,失掉本色和自身特点,盲目扩大生产,酒质难以保证;不能把握市场消费导向;资金链条断裂导致‘熄火’等原因。”
  季克良意识到,救茅台酒只有一条路,就是改变观念和营运方式。他在中层干部中挑选人员,组成销售队伍,派他们出外了解市场情况,找新客户。他说,茅台必须要有自己的营销队伍,才能把握市场脉搏,改变命运!
  最后5个月,公司完成了全年的销售任务。
  1999年底,茅台酒厂联合其它八家企业创立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茅台酒厂踏上了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集团化运营的道路。季克良被选举为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贵州茅台”股票顺利上市。茅台集团先后整合集团所属的习酒公司、茅台技术开发公司、茅台保健酒公司的资源优势,开发了具有“黔派浓香”品位风格的浓香白酒系列产品体系,进军口味大众化的浓香市场和保健酒市场,开创了“浓酱并举”的新格局。此后,再加上茅台啤酒公司、昌黎茅台葡萄酒公司的多品种、多产品开发,使茅台的产品结构形成高、中、低档配套系列产品体系,实现了从传统“产品链”转向新型“品牌链”的理性延伸。1999年到2001年3年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人均创利税及销售收入利税率均居行业榜首,被经济学界称为“茅台现象”。
  “您在茅台的45年,最刻骨铭心的是什么?”
  “梦圆万吨。”
  时间推回到1958年的一天。毛主席询问起茅台酒的年产量,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兼省长周林回答说627吨。毛泽东说:“搞它1万吨又何妨!”他又补充道:“但是要保证质量啊!”
  1万吨,从共和国领袖的嘱托到万吨梦圆,中间历时45年。而季克良在茅台的生活也有45年了。
  2003年11月的一天晚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那是一个属于茅台的日子,数千茅台人一起庆祝茅台酒产量跃过万吨。
  平静之后,季克良用遒劲的笔墨写了6个大字挂于办公室――“发展是硬道理”。
  
  这个时候,贵州酒业的第3个时代来临。
  2002年3月,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成立。33家酒厂和8家科研机构组成了第一届会员单位。8月,贵州酒业迎来“遵义国际名酒节”。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贵州酒”多年混战的局面结束。贵州酒业自此以军团姿态亮相。
  2004年8月,有着“酒中美人”之称的“贵州鸭溪”,推出“广兴祥”酒。几乎同时,开创中国白酒低度革命时代的“贵州醇”,率先开发低度白酒和以营销见长(第一支以“现金促销”、第一支请名人做广告)的“贵州青酒”,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贵州酒品牌等都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势头。连同“贵州醇”、“酒中酒”、“乡巴佬酒”、“小酒保”等一起,构筑成整个贵州酒军团,表现出“团结、兴旺、发达”的气氛。
  2004年,仁怀市正式从“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手中接过“中国酒都”的认证。这对于整个贵州酒业来说,是荣誉、动力,又是契机、希望。
  截至2007年,茅台集团销售收入达到92.4亿余元,为1978年706.18万元的1212.9倍,实现利润46.02亿元,相当于1978年6.5万元的70000多倍。2008年,茅台酒年产有望增长到2万多吨,相当于1978年产量的15.79倍,并可望提前实现“百亿集团”发展目标,标志着茅台已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期。
  茅台的发展,亦是近年来贵州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中国白酒代言人
  
  一直以来,在白酒行业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看东方,东方看中国,中国看茅台。
  “白酒业更准确地说,是到了引导消费者如何喝酒的时代。”2007年8月20日,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这样说道。这句话让整个白酒界人士深思起来。
  “白酒有哪些香型?是怎么酿造出来的?为什么地理环境与白酒质量有直接关系?白酒内到底有那些微生物?白酒与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
  季克良说,“‘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对白酒行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要求我们白酒企业,尤其名酒企业负起责任,为广大消费者酿造高质量的好酒,并告诉他们白酒的知识。白酒是该到了理性回归的时候了。”
  他很少谈“怎么卖酒”,谈得最多的是“怎么造酒,怎么喝酒以及喝什么样的酒、酒的内在规律、基因”。他还在各大媒体上发表《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陈年茅台》、《国酒茅台:世界上最好的蒸馏酒》、《茅台酒与健康》等署名文章。“告诉消费者‘怎么喝酒、喝什么样的酒,什么是真正的好酒’是对我们这个民族产业的自信和热爱,也是大企业的一种责任,因为消费者需要知道真相……”
  除了“酿酒大师”,他还有一个外号叫“劝酒大师”。他在很多场合极力劝酒,希望大家亲身体验茅台不头疼、不胃疼的特点。
  他营造了关于喝酒的一个特殊而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话语体系。
  
  2007年,仁怀市委奖励给一批有贡献的人士每人一套房子,其中有他一套。他乐呵呵地说,“70岁了,终于有个大房子,很高兴。”
  多年来,他一直住在他那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茅台集团先后建了4栋高层电梯住宅楼,不少职工也都建起了小楼,而季克良却一直没搬过家。他说:“够住就行。搬家太累了,住了几十年都习惯了,觉得挺舒服。”有媒体以《季克良:住“贫民窟”的大董事长》为题写过文章,一时惊叹无数。
  季克良得过许多荣誉:全国评酒委员,中国白酒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轻工企协常务理事,中共十五、十六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知识分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商界十大风云人物,中国十大功勋企业家。他被许多人评价为贵州甚至是中国国有企业家的代表。
  2007年,季克良获得中国酒业金爵奖组委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评价词这样写到:“就像一瓶醇香的老酒,岁月不仅给了他白发,更给了他厚重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把胸中的万千气象深藏于心并不动声色地化作了谦逊、慈爱和平和;他不仅是茅台的代言人,更是中国白酒业的代言人。”
  3月19日金爵奖颁奖典礼现场。他用平静的江苏口音说,“谢谢给我颁这个奖。终身还差不多,成就不敢当……”
  “杏花烟雨风骨,乌蒙磅礴气势。”在茅台酒厂,人们用这样两句话形容季克良。他的每根白发都是中国酒历史的见证,中国酒行业对这个名字充满敬意,恨不能对他的根根白发行注目礼。
  1939年的那张报纸,是许多年后一位友人无意中发现的。于是赠与季克良。季克良连说了几声“怪不得,都是命中注定啊!”终于认定了他与茅台的这一世缘。
  报纸保存在哪里,成了问题。“不能放在我的办公室里,太乱了。”最后决定藏在儿子那里,嘱托他务必保管好。
  季克良的一儿一女都不在身边,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两个小孙子活泼可爱。一提到孙子,季克良就眉开眼笑,止不住的幸福感蔓延开来。徐英已从茅台酒厂副总工程师的位置上退下,可是季克良依然每日忙碌。“每天一有时间,就会下车间,到生产一线。”
  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日子仍在期待之中。“这是很痛苦的,特别是作为我这个年龄的人。”
  70岁的季克良满头银发,目光平和。(除署名外,本文由季克良供图)

相关热词搜索:坐标 定格 白酒 定格中国白酒坐标 中国坐标 中国的坐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